第164章 晋江独家
作者:金谷飘香      更新:2022-10-17 07:35      字数:3307
  在家人的监督下,小梅终于拿起了书本。

  孙玉华家的凯凯、跃跃也在复习。

  凯凯是受子的影响,什么都要比着来。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了也一样。虽然分开了,可常常写信,赶着回来探亲,一定要聚一聚。子喜欢爱书,凯凯也跟着。不然,就说不到一块儿了。

  跃跃是被孙玉华揪着,说:“你几个哥哥都爱学习,你也得看书……”

  跃跃高中毕业,就参军入伍了。她在军区总院当护士,常常值班,忙得很。孙玉华希望跃跃再提升一步,就紧紧盯着。

  小苗上次回来,跟他们透了信儿,说:“这是个机会,一定要抓住……”

  跃跃今年十九岁,多学点总是好的。再说,护士哪里比得上医生?若是考上医学院,就不一样了。家里最小的是敏敏,上初中二年级,也得抓紧了。

  孙玉华盯着跃跃,赶着调休,哪里都不能去,得在家复习。

  柳进军心疼闺女,说:“看把跃跃累得,在医院里呆着不是挺好的嘛,万一考到外地去,岂不是见不着面?”

  孙玉华不管,说“当护士就不累?我可不想跃跃当一辈子护士……”

  高考能改变命运,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

  凡是相关的,田小苗都提了醒,包括江队长、徐立方、赵国江家在内。

  这些都是恩人,要报答一下。

  当然,她不方便出面,是大旺同志转达的。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再说,她的不凡,徐叔叔早就猜到了,没有点破罢了。

  江队长那边,是梅英同志写得信。

  运动期间,跟余晓华的通信中断了。江队长受到了冲击,靠边站了,怕影响到大旺同志,就主动断了联系。运动结束,江队长恢复了工作,这才写信过来。

  大旺和梅英回老家探亲,还专门去探望。

  余晓华很激动,拉着梅英的手,有着说不完的话。孙梅英也激动得落了泪,她跟余晓华的情意延续了那么多年,弥足珍贵。江队长和田大旺也性情相投,说着家乡的事儿,回忆着那段峥嵘岁月,激情满怀。

  江队长家四个娃娃,两儿两女,老大比五一大一点,今年二十六,成家了,从部队转业后在行署武装部工作,老二在工厂上班,老、老四下乡当了知青。

  丢开书本很多年,早早复习把握会大一些。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文凭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八十年代,各行各业提拔了一批青年干部,都是大学毕业生,进入领导班子,成了核心力量。

  田小苗自己也在努力。

  她语言能力强,目光敏锐,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军事考察都有参加,光提交的报告就有十多份,成了欧美问题的首席专家。

  柳冬生也在努力。

  他提到了团级,成了作战部军演方面的负责人。前来参训的王牌师、王牌旅,提到柳参谋都恨得牙痒痒,可又拿他没办法,年年参训,年年被虐得死去活来,可没人摸得清柳参谋的套路,都是被动挨打,能多坚持一会儿就是胜利。

  夫妻二人共同进步。

  到了一九七七年的春天,田小苗也提到了团级。她十岁,忙事业的同时,生儿育女也没耽误。

  这年夏天,茂茂出生了。

  孙梅英过来照看,甜甜也跟着回来了。

  小甜甜岁半,穿着花裙子,能唱会跳,活泼得很。上幼儿园,跟人家讲沪语,得了个外号“上海娃娃”。

  幼儿园里很热闹,除了“上海娃娃”,还有说英语的“洋娃娃”。

  江黎明和林恪静回来,把岁的女儿留在了国内,又回了米国。江小秋出生在米国,英语说得那叫一个溜。田小苗去幼儿园接甜甜,听到江小秋说英语,回来就开始教甜甜。

  “甜甜,好好学外语……”

  八十年代掀起了出国热,英语很吃香。到了九十年代,外贸兴起,英语更是派上了大用场。不能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田小苗有了拼娃娃的决心。

  工业在发展,机械厂、纺织厂、化肥厂纷纷上马。农业也在进步,杂交水稻、高产玉米推广开了。各行各业都在奋进,全国人民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损失弥补回来。

  这年秋天,上面开会决定恢复高考。

  “国庆节”过后,政策公布了。

  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知青、解放军,只要不超过十岁,结婚与否均可报名参加。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激动人心,尤其是知青们发疯一般开始复习。

  考试定在了十二月下旬,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不打无准备的仗,提前复习的几位青年暗自窃喜。小梅、跃跃也挑灯夜战,子、凯凯更是努力。

  他们的家长都心照不宣。

  柳进原来京城开会,跟小苗和冬子聊了聊。田小苗该说的自然会说,不该说的先保留着。运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丧失警惕。

  田小苗的谨慎,让她走得很顺利。

  她的预警都揉在信息里,有数据支撑,而不是轻易做出结论。周围都是超级大脑,一点就透,不比她差多少。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她划出的底线。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百七十万名考生进了考场。

  这个数据刷新了记录,创造了历年之最。

  二十岁的田朝晖也进了考场。

  他发挥得不错,觉得考题太简单了。

  在别人看来如同天书一般的数、理、化,他一口气就做完了。检查了两遍,顺利地交了卷。考生们大多唉声叹气,唯有他信心十足。

  赶在“春节”前,第一批录取通知书下来了。

  田朝晖也就是子,被复旦大学录取了,跟小苗上了同一所院校。他报了自动控制专业,想当一名工程师。现在,社会上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田朝晖即将迈入大学校门。

  跟他一起复习的凯凯也考得不错,挂上了军校录取分数线。跃跃也考上了医学院,大专,学制两年,就在沪上,把孙玉华和柳进军激动得睡不着觉。

  “跃跃出息了,努力没有白费……”

  人家都考上了,就小梅没动静。

  小梅压力倍增,眼巴巴地等着。直到二月底,才等来了录取通知书。这是最后一批,军事学院定向招生,大专,搞宣传的。

  “爸,妈,我考上了!”

  小梅激动得热泪盈眶。

  苏红霞也红了眼圈。她攥着柳进原的手,说:“咱家小梅终于长大了”。柳进原也很自豪,可想到小梅要去金陵城,又舍不得了。

  小梅倒是很高兴。

  她对金陵城的感情很深,回到那里,就像回到了家乡。她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那里的一草一木,对她来说都意义非凡。回到沪上,她很想念那里,做梦常常梦见那里,就像有一个心结,等着她解开。

  一九七八年,春季开学。

  二十七万多名大学生涌入校园。有稚气未脱的应届生,有胡子拉渣的老知青,戴着草帽,挑着行李,还有夫妻双双考上的,抱着娃娃,热闹得很。学校考虑到“七七届”的特殊性,放宽了条件,给予照顾。

  落榜的考生们加紧复习。

  “去年不成,今年再战!”

  这是最后的机会,年龄放宽到了十岁。下一年,只有应届高中生才能报名参加高考。

  就在这一年,随着工业的大面积铺开,招工指标多了。

  人心浮动,“知青”返城开始了。

  这些年来,一千多万名知识青年下了农村,战天斗地,红红火火。宣传画、标语口号贴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物质上虽然贫乏,可精神上是富足的。

  这种生机活力,伴随了一个时代。也许不完美,可留下的是奋斗、热血,无私奉献,甚至自我牺牲。

  当然,遗憾也有。

  知青们大批返城后,城市压力很大。有的安排了工作,有的待业在家。这时候的社会风气已发生了变化,开始托关系、走后门。有门路的去了好单位,拿着固定工资、高福利,旱涝保收。没门路的只能去街道小厂,拿计件工资,在集体企业里打拼。

  还有更多的知青没地方安置,苦闷彷徨,横遭白眼。万般无奈下,只好摆摊设点,在街道上流窜。

  改革开放后,这批自谋职业的知青成了第一批“个体户”。从一贫如洗到腰缠万贯,从旁人侧目到众人羡慕,不过是五六年时间。

  这是时代带来的机会,谁也意想不到。

  他们中的很多人凭着坚强的意志、灵活的头脑,一路发展壮大。有的成了小老板,有的成了企业家,为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那些铭刻着“知青”印迹的餐馆饭店,是他们聚会的场所。每每回顾着青春岁月,依然会唱起革命歌曲,那嘹亮的歌声代表了一个时代,青春、热血、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