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作者:南湖锦鲤      更新:2022-04-17 17:10      字数:6316
  陆瑶脱下隐身的恒温服回到林下居外,发现她住的小院里烛火通明,许多人举着火把在走动,一个身影被烛影倒映在最大的那间屋子的窗上,那笔挺端正的姿态,陆瑶一眼就看出了那是自己母亲的身影。

  陆瑶拢了拢因为奔跑而有些凌乱的外衣,走进小院。

  周氏正跪在廊下,其余仆人偶尔从她身边走过,都目不斜视。

  当陆瑶走进小院时,所有目光都向她集中过来,但是出奇的,整个院子都没有什么声音,那些举着火把的人默默把火把熄了,然后整齐一致地退了下去。

  陆瑶径直走到周氏身边,问:“母亲过来多久了?”

  周氏抬起头,拿走她头上的一根草,才低声道:“半刻钟之前,快进去。”

  陆瑶从容走进屋内。

  三尺长的红漆长桌上,一支半寸长的竹尺摆在涂黑漆的方案里,王夫人端正地跪坐在长桌后,看着半夜玩失踪的陆瑶。

  进了屋,陆瑶默默膝行到王夫人面前,把袖子撸起来,露出手肘。

  王夫人拿起竹尺面无表情地在她手肘上肉最多的地方打了三下。

  “第一下,无故消失,牵连下人,此之谓不仁。”

  “第二下,夜半外出,不顾惜自身安危,此之谓不智。”

  “第三下,有事不说,让为母担忧,此之谓不孝。”

  “你可有不服?”

  陆瑶的手肘被打得通红,斯哈斯哈地倒吸着冷气,却不敢不答,她小心翼翼地把袖子放下来,一本正经地行礼拜谢:“思城知错,谢母亲教诲。”

  王夫人才收了竹尺,脸色缓和下来,又拿掉她另一边头发上的半根枯草,道:“半夜三更的不睡觉跑出去,干什么好事了?”

  陆瑶缩缩脖子,小声道:“我傍晚去看匪盗的时候发现父亲捉的匪盗晚上要跑,我去看。”

  王夫人顿时柳眉倒竖,拎起陆瑶的耳朵:“你胆子倒是大,那匪徒连铁链都绑不住,还能在暗室七八人的看守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了他的同伴打晕看守跑了,你也敢去追他的跟脚!就不怕那匪徒发狂掳了你,再给你两刀。”

  陆瑶从王夫人手里逃出来,摸着耳朵嘿嘿笑:“他求财,要是掳了我定然要找母亲要钱的。母亲这么爱我,肯定万金也要赎我,我又打不过他,逃也不可能逃,只要我好好和他讲道理,他肯定舍不得伤我。”

  王夫人瞪着自己小赖皮一样的女儿,心里真是又爱又气。

  女儿自幼早慧,自己又从来就将她当做男孩儿来养,于是这女儿越长大就越调皮。

  三岁的时候她就敢偷了自己珍藏的玉湖酒吃,藏在草庐里大醉三天才醒,屁股都被自己揍红了;

  四岁的时候她牵了她父亲心爱的一头牛要去放,结果和牛一起跌进了烂泥塘里,一群家丁部曲围上去又是救人又是救牛,差点被牛蹬死。

  五岁她带着家丁“出征”,把陈家庄来做客的五位小公子打成了猪头绑在牛棚里做“战俘”,她和霍宴带着礼物亲自上门道歉才把陈家家主的气抚平了。

  好不容易她到了六岁,可以开始读书了,自己给她布置的课业繁重,一来就讲三本书,果然吸引了她大部分注意力,才消停了半年,在诗礼圣言的教导下,看着也日渐讲礼懂事,像个大家出来的淑女了。

  自己还以为圣人之书已经降住这魔王了,好了,感情这礼她只是学了个皮毛,病上半个月就忍不住本性死灰复燃。

  现在更厉害了,敢自己半夜出去跟踪匪盗,也不怕把小命跟没了。

  “你大方,拿你母亲的嫁妆钱和人讲道理。”王夫人瞪着陆瑶气了一阵,又复冷静下来,转而问:“你怎么发现那匪徒晚上要跑的?”

  陆瑶得意一笑:“我傍晚让阿卯带我去暗室看,一进去就发现那匪徒脚上镣铐脱了,他还以为自己藏得好呢。我怕他脱了身再伤人,警告了他一番才走。他是个聪明人,听出来我的意思了。我也是见他不是蠢人,讲些道理,才对他好奇的。”

  “回来我就想,他锁链都能挣脱,几根木柱又怎么拦得住他,今天招待完了客人,明天父亲一定会抽出时间来处理他们,他要是想活,就只能今晚逃。暗室关押犯人总不能还管食水,他必然后继无力,不会也不敢闹大,所以我猜他要逃,肯定要偷偷走小路。”

  “从暗室出来想避人耳目的路也就那么几条,只有东边那条小路能通往庄外,其余方向都有我们的人守夜,他要是能逃出来,就只能走那边。“

  说着,陆瑶笑嘻嘻地冲王夫人摇头晃脑:“我其实也就是去碰碰运气,这不就给我逮到了。”

  王夫人给了她脑袋一下:“你倒是会给你父亲添乱。怎么不把消息告诉你父亲?”

  “父亲软弱喜太平,我若告诉了父亲家里抓了这么个凶人,他肯定就要为了避免死伤自己主动把人放了。反正都是把人放了施恩,不若我来。”

  “你施恩给人家有什么用?”王夫人点了点陆瑶的鼻子,“你人小力威,寻常人不肯把你放在眼里。凶人难降,若是遇上个混不吝的,反而要噬主。下次发现这种事,可以回报给你的母亲大人,你母亲我虽然不出林下居多年,应该也还能给您索城大将军当个小小军师,出谋划策,如何?”

  王夫人边说还边作揖。

  她说到这里,陆瑶忍不住笑起来。

  索城大将军其实是个独属于霍思城这个名字的典故。

  当初霍思城的祖父霍迎在荆州任刺史,时有王族谋逆,霍迎曾与太原王氏之人共同抗敌,生死与共,结下情谊。

  可惜霍迎战败,不幸丢了一城,也因此丢了刺史的官。

  他带伤回老家养伤,缠绵病榻时,当初那位王氏旧友为了报他在战场上救自己一命,决定将自己的侄女王若彩王氏嫁给他的独子霍宴。

  王氏嫁过来后很快有孕,当时霍迎已经到了快要油尽灯枯的地步,他占卜得到吉兆,认为王氏肚子里的一定是个儿子,因此为它起名霍思城,希望这个孙子继承自己的遗志,一生不忘收复当初他丢的那座城。

  临死前霍迎又做梦,梦见自己的这个孙子被封索城大将军,名满天下,醒来后他老泪纵横地抓着霍宴,嘱咐他一定要好好教导霍思城,把他培养成能征善战的名将。

  可惜他死后霍思城才出生,而且和他以为的不同,霍思城是个女孩。

  乱世之中也有女子参军甚至在紧急时刻指挥战斗的,可从来没有女子能当将军,更别提是名满天下能征善战的大将军了。

  霍迎的遗愿就此落空,霍宴也因此怨怼王氏,夫妻俩的感情裂痕由此被提上明面,后来更是因为双方的习惯性情等矛盾越积越深,终至貌合神离,场面夫妻。

  和霍宴发现第一个孩子不是男孩不能继承老父遗愿因此不满不同,王氏对自己的女儿十分疼爱,这其中当然有赌气的成分,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亲情。

  霍宴自霍思城出生后决口不提什么索城的故事,王夫人却对女儿悉心教导,甚至等她年纪稍大,就告诉她关于索城大将军的来历,霍思城因此对祖父的遗愿充满责任感,才有了五岁带家丁“出征”的笑话。

  王夫人从不打压女儿的天性,宁可在事后给人赔笑脸,也要让霍思城年少享受和自己一样的肆意童年,是以,才养成了霍思城胆大包天,古灵精怪的性格。

  陆瑶也才敢毫无后顾之忧地夜会扈季丛,这一切皆因霍思城有个思想足够开明,性情足够豁达、坚韧的好母亲。

  这也是陆瑶在一众身份里选择霍思城这个身份的最大原因之一,不然,在系统提供的一干身份里,其实她还有出身更高的选择。

  而因为母亲王夫人对女儿的这份支持,那本来已经变成笑话的“索城大将军”,反而成为母女之间的一份默契。

  王夫人在知道霍思城打算长大以后收回祖父丢掉的那座城后,曾对霍思城说,我儿少有壮志,即使天不予见怜,赐了你女儿身,可壮志何须分男女,报国也可女儿身。越是千难万险,越要心性不移。

  那一天,王夫人为霍思城念《孟子》,告诉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霍思城因此认为诸子往圣之中有真贤人值得她学习,于是在王夫人开始教自己读书时刻苦勤学,收敛顽皮。

  所以陆瑶对王夫人有信心,她相信,自己据实以告,王夫人不但不会生气责怪,反而会为她提供支持。

  这也是陆瑶敢和扈季丛谈合作的底气。

  如果不是确定身后有王夫人这尊大神,即使扈季丛答应了她,她难道还会认为仅凭几句话自己就能驱使一个刀口舔血的流民为自己服务?

  就像王夫人说的那样,想要驱使凶人,是要有真正实力的。

  仅凭一个当地豪族六岁女儿的身份,远远不够,几乎是痴人说梦。

  但是有了王夫人的支持,就代表着后续还会有钱财粮食和更多资源,陆瑶也才敢放下大话,对扈季丛说,自己要做这江淮的山大王。

  北人南下,陆瑶敢保证,江淮本地的豪族里一定早就已经有人在暗中聚拢流民,准备形成私人武装了。

  在闹饥荒的时候,人是负担,但是对于久居本地,屯粮无数的豪族来说,人也是资源。

  只要刀口够硬,人数够多,别人的粮仓总会有足够粮食的。

  如果粮食不够,一定是抢的不够,杀的不多。

  除了本地豪族,来自北方的大家族是一股更大的力量,像那些只有一两百人的家族自然要想办法附庸本地豪族,可那些本宗族人数就上千,聚拢人马加起来能有几千人的大族,又怎么可能甘心做附庸。

  江淮这块地,从北人南下的时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混乱时代。

  江淮本地人是多,豪族占据地利也很有先天优势,可是在那些经受住了来自胡人的追击和南下路上的盗匪冲击的流民面前,江淮本地人软得像圈里待宰的家畜,家畜如何和嗜血的野狼相争?

  何况光江淮这么一小块地,又能有多少人?真正人多的,还是作为过去政治中心的北方啊。

  事实上,在陆瑶了解的历史里,江淮这块地,最后都是南下来的流民帅们的地盘,至于本地豪族,几乎没有多少声音,谁胜谁负可见一斑。

  所以陆瑶一开始就没想光靠本地豪族的力量。

  霍家庄在本地的确是很有地位,光是庄上完全听令于霍家的仆人部曲就有八九百,而再加上附近大小附庸于霍家的亲族和乡民丁壮,这股势力足可达到两千以上,是本地最大的豪族之一。

  但是有一点,他们都是没有经过多少最残酷战争和血腥洗礼的乡民,基本上最大的见血就是乡里打架,和隔壁村打架,这种架,大多时候都是有余地的,不可能直接奔着要命去。

  而北方来的流民,按照后世的现代科学心理学来判断,几乎大多数人都会患有战后心理综合征,换句话来说,他们如果打起架来,基本招招都是奔着要命去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南方普通乡民在北方普通流民面前几乎没有胜率可言。

  这一点,陆瑶能看到,淮地的其他豪族肯定也能看见,霍家目前还处于单纯的对外防守阶段,但是陆瑶相信,肯定已经有别的豪族在偷偷招收流民了。

  可能是因为祖父死于战场上受的伤,所以她父亲霍宴是附近有名的“和气人”,出了名的讨厌斗争,陆瑶这具身体才六岁,就不止一次在别人那里听说过她父亲的事迹:据说霍宴曾经和人争买一筐梨,明明他已经付了钱,但是后来者说不把梨让给他他就要和霍宴打一架,霍宴于是把梨送给了对方,分文不取,后来有人发现那人只是一个普通的穷人家孩子,还瘸了一条腿,乡里以此耻笑他,霍宴也不以为然。

  霍宴是菩萨一样的好脾气,在盛世,这样的脾气或许会有很好的结果,但是在乱世,尤其是被流民冲击的乱世,这样的脾气就很难预估下场了。

  不过,陆瑶觉得霍宴这样,倒也未必不是好事,就是一些事需要她绕个弯去做了。

  比如收拢流民。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算收敛锋芒、低调苟发育呢?

  世道越乱,人民对和平也越向往。

  陆瑶不介意把霍家庄打造成这乱世之中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陆瑶和王夫人简单解释完自己目前的打算后,得到了来自王夫人的战略支持。

  “你可知今日来访你父亲的人是谁?”

  “吴郡郡守阮温。”

  “他和你父亲年少时曾一起在崤山蜉蝣子门下学习黄老之术,蜉蝣子姓谢,名山夷,精通黄老之术,曾经和你祖父为友,后隐居于崤山,只有故旧之子能入他门下学习一二。”

  “如今世家南渡,陛下也一同南迁,又要钱要粮,吴郡本地豪族必然心生不满,阮温夹在中间焦头烂额,所以才借病避见,偷偷匿到你父亲这里来诉苦。”

  “他如今虽狼狈,但如今陛下迁都建康,吴郡乃建康粮仓,建康一应供给,都要仰赖吴郡,阮郡守日后必有一席之地。你如今和他没有关系,但是日后若要名正言顺,必有需要他的时候。”

  陆瑶郑重点头:“母亲,我知道了。”

  “也不必刻意,我们如今并不求他,他现在只是你一个来访的世伯罢了,若有机会见自然好,不行也不必挂怀,总归有你父亲的交情在,你不故意恼了他就行。”

  ……

  王夫人离开后,陆瑶躺在床上默默思考了半晌,才不知不觉地睡去。

  第二天陆瑶起来,王夫人便收了不让她下床的禁令,留话说她都有精力自己偷偷跑出去,看来这病也已经好透了。

  陆瑶总算得以在进入副本后,第一次光明正大地在庄子上到处逛。

  等她去了庄子上,果然听到庄上的人都在谈论昨晚匪盗夜逃的事。

  有仆妇和壮汉蹲在大树下纳凉,嘴里说得唾沫横飞,一会儿说自己起夜时亲眼看到一个身高二丈的大汉,身上长着七只手五个脑袋,几巴掌拍晕了暗室外面守着的人,接着化作一阵风卷进林子里去了,一会儿又说那匪盗化作青烟把暗室外的人迷晕了,从暗室的窗口飘出去就不见了,又有说那大汉其实是一个美女伪装的,是靠美貌迷了守门的人,然后扭着腰走进了林子里。

  陆瑶对劳动人民的想象力佩服不已,听了一会儿就往她父亲的书房去。

  她要借霍宴的本地地理志。

  到任何一个地方,要想对此地有全局了解,看本地地理志是最快的。

  这个副本当然是对她原本家乡历史上那个时代的模拟,但是正如上个中世纪副本的世界不是真的欧洲中世纪,这个副本里的地理条件也不可能和真正的历史一样。

  要想在本地当土皇帝,自然得先了解这里有什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陆瑶很快就靠近了霍宴的书轩,老远就听得到爽朗畅快地哈哈大笑声,陆瑶慢悠悠地走过去,看到书轩外的一片竹林中间的凉亭里,两个中年名士正在对卜。

  这是这时候喜欢摆弄黄老之术的士人们之间常玩的一种占卜游戏,即互相卜对方的杯子里有没有酒,卜错了就要罚酒。

  两人对卜正酣,酒热劲儿上来,两人都散了头发和衣服,绕着石桌转圈。

  陆瑶老远望见,就猜这俩人不仅是喝酒了,恐怕还磕了五石散,这是磕嗨了在行散。

  陆瑶早就从王夫人那里知道,霍宴不仅对黄老之术颇有研究,还喜欢自己弄点丹药磕磕。

  他在庄上一座林子里专门有自己的“炼丹房”,平日里搞“事业”,就住到林子里,听说一年要炸好几次炉。

  不过陆瑶在昨天之前,按照记忆里的理解,还以为霍宴只是普通的瞎捣鼓,没想到人家竟然是专业人才,上过黄老之术的大师的课,还有优秀毕业生同学来找他玩。

  就是这聚众磕,还磕嗨了这事……陆瑶心里默默吐槽,这时候的人们把五石散当做养生的仙药,嗑药是雅事,直接劝恐怕不太行,还得走曲线救国策略。

  而且,陆瑶心里暗暗揣测,按照她爹这鬼样子,等她那两个弟弟长大点,说不定就要拉着一起磕“仙药”,炼仙丹了。

  得给他们找点事做才行。

  不就是喜欢搞丹药么,变废为宝她会啊,四大发明了解一下。

  陆瑶心里嘀咕着,默默目不斜视地走到了霍宴的书房小院前。

  阿卯正蹲在门口发呆呢,见了她就是一个激灵,险些一头撞在门柱子上,抖着手把她迎了进去。

  作者有话要说:注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最流行的代步工具其实是牛车,参见《世说新语》王衍和石崇斗富,其中一件就是比牛。以及王恺的爱牛八百里驳被杀的故事。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磨刀霍霍向存稿君40瓶;灼华10瓶;铃华、进击的贝拉9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