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 三十五 章
作者:秀木成林      更新:2022-03-02 20:26      字数:2839
  两人说说笑笑往家属区走,陈桂花先回家准备午饭, 姜宁则先回了一趟家, 抓了一小布兜水果糖花生瓜子,再把煨好的牛骨汤舀了一壶, 才锁了门往陈桂花家去。

  牛骨是昨天买的,加了胡椒跟大块姜,熬得雪白雪白, 喝一口暖辣暖辣,浑身都能热起来, 冬天喝最适合不过。

  不过最受小孩子们欢迎的, 还是那兜花生糖果,陈桂花把五个孩子教育得不错,没有哄抢十分有礼貌, 兄姐们还懂得照顾一岁多的弟弟。

  热热闹闹吃了一个午饭, 姜宁看时间差不多了,赶紧告别往家属区外走去。

  北边留县中午固定有一班客车发往杨市, 她要去等客车,跟裁缝铺的常金兰约好下午签合同, 不能错过。

  等了十几分钟, 客车来了, 这客车没林县的破, 但也好不了太多, 车厢里不但有人还有鸡鸭, 气味并不好, 但好在不算挤且车窗都能打开。

  客车速度比不上后勤车,且沿途还得上下客,晃悠悠一个多小时,才到的杨市。

  姜宁下车长吐了一口气,晃了晃略有晕眩的脑袋,抬起腕表一看,两点二十分。

  还好,跟常金兰约的三点,现在过去完全赶得及。

  姜宁直奔西河坊。

  这次的裁缝铺里,不但有常金兰,还多了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相貌普通中等个子,打量了面前最多十八九岁的俏丽姑娘一眼,听说结婚了,但不大像。

  不过不管了,看样子落落大方目光清澈,不像个哄人的就行。

  “你好,我叫沈孝明,是在机械厂上班的,这是我媳妇。”他指了指常金兰,后者点了点头。

  据沈孝明介绍,他是个车间主任,一个小领导,难怪待人接物有些底气,姜宁一笑,“我姓姜。”

  双方寒暄了几句,也不废话,直接进入正题,常金兰一直安静坐在一边听着,显然主心骨是丈夫,姜宁就直接跟沈孝明对话。

  说了几句,又有一个矮个子中年男人来到裁缝铺,这人负责西河坊秩序管理的,是常金兰夫妇昨天特地上门拜访,请来见证人。

  这年头法律还不大完善,适逢改革空白更多,不过契约这种事,有见证人有双方签字,公安是承认的。

  常金兰还去隔壁商铺邀请了两个东家,一起当见证人。

  姜宁怕日后自己生意好了,或者未来租金水平浮动,对方单方面提升租金,甚至翻脸拒租,才一定要签合同落实条款。

  显然沈孝明两口子也怕姜宁突然不租,到时候裁缝店仅剩的老客户没了,下个租客也没着落,所以也十分注重契约。

  重复了一遍各种条款,这个大家肯定仔细考虑过的,因此都没有异议,接着可以进入签契约阶段。

  手写的合同一式两份,双方交换看过没有问题,接着又拿出土地证户口本,居委会开的证明等,交给对方以及见证人过目,当场辨明真伪,确定房子产权及双方身份。

  这时候,沈孝明夫妇才知道姜宁是个军嫂,诧异之余也挺高兴的,这个身份很大程度保证她不会耍赖,租金稳了。

  合同注明年后开始起效,姜宁沈孝明常金兰签了字,见证人也签了,事儿就成了。

  “我可能年初三四才会出来,常大姐东西慢点搬不迟。”

  姜宁仔细看了一遍合同,再连同自家户口本等证件一起放好,事情顺利她心情不错,笑吟吟的。

  过年头几天肯定没空的,因此做个顺水人情不错,刚才她已经跟对方说过了,希望能安排好两栋房子的老物件,不然她需要用地方时可能会清掉。

  这点是自然的,房子都租给人家了,没有继续占地方的道理,常金兰点了点头,“嗯,大概年前我就能整理好。”

  过年她也得走亲戚,看来得年前陆续搬好,实在不行,只能少做两天买卖。

  这合同双方都签得满意,笑容满面说了几句客套话,又谢了见证人,才散了。

  现在门面有了,小加工场也有了位置,下一步就是原料及缝纫机,还有设计图。

  设计图姜宁打算自己上,上辈子她是个画手,绘画底子有,又是从资讯爆炸年代走过来的,各种潮流元素开阔了眼界,她自信能游刃有余。

  年后的事业起步阶段,她也能自己上,姜宁从前虽不是从事服装设计行业,但她闺蜜是,闺蜜还开了家开高级定制工作室,起步时她过去帮了不少忙,不但流程知道,协助也是常有的事。

  至于缝纫机,她打算购置六到七台,钱有,票在林县时就托二哥淘换好了。

  比较麻烦一点的就是原料,现在想批布料,没批条就得有关系,姜红兵将一个纺织总厂老友的地址给了她,说是专门管这块的。

  姜宁打算年后再去拜访,赶上拜年顺理成章,现在年根下,大家都忙碌时机不对。

  现在已经四点,后勤车早赶不上了,好在还有留县的返程客车,她上车等了十来分钟,客车才缓缓开动向北。

  姜宁心情不错,却不知道家属区已炸开了锅。

  嗯,或许说炸锅的是刘文娟吧。

  早上她一脸感激送走了郑翠娥,掩上门,黯然的神色收起,唇角终于露出一抹笑,看来是成了。

  谁知她没能高兴多久,傍晚去收拾菜地时,就得了一个消息。

  姜宁无意罐头厂工作岗位,将自己的竞争资格让给家庭困难的陈桂花。

  说是如遭雷击也不为过,陈桂花她知道,家里比她家还要难,老家负担重,小家人口多,连分下来的那拢菜地都得算计着种,花俏好吃的菜从来不种,只种量大好活生长期短的。

  “咋能这样?咋能说换就换呢?”

  刘文娟喃喃自语,摇了摇头拒绝相信,陈桂花安家很久了,困难大家都知道,要是换上她来竞争,自己所有优势消失,分配原则倾斜的也是对方。

  她获得这份工作的机会就渺茫了。

  郑翠娥刚好也在,叹了口气,“这当然能的,规定不是说,若都不能胜任,或者有人主动礼让,工作也是能安排老人上岗吗?”

  规定一直都在,只不过不适合岗位不可能,主动礼让也从未发生过而已。

  有些算计不揭破不引人注目,一旦揭破就不难看出来了,郑翠娥心肠软点但人不笨,知道姜宁举措后,渐渐有些回过味来,这说实话换了她,她也膈应。

  刘文娟不想评价,但她家两个小孩郑翠娥是怜惜的,不过她也同样心疼陈桂花家的五个孩子。

  那五个孩子她看着长大,有礼貌又懂事,缺少油水瘦得跟麻杆似的,看得人心头闷闷的。

  郑翠娥摇了摇头,算了,不管陈桂花或者刘文娟,谁上岗都是好的。

  这是郑翠娥的想法,也是家属区不少人的看法,只不过,刘文娟无法接受。

  她把锄头扔了,直奔营区找了负责这事的吴部长。

  吴部长十分肯定告诉她,确有其事,“姜宁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她团结友爱,无私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志,她的精神与行为值得褒奖及宣扬。”

  刘文娟只听懂了姜宁将竞争资格让给了陈桂花,其余的轰隆轰隆的,只见吴部长的嘴一张一翕,她天旋地转。

  她不敢在领导面前露出异色,浑浑噩噩点头表示明白,她不知怎么出的门,怎么回的家属区,怎么上楼回的家,在见到正掏出钥匙要开门的姜宁那一刻,才“霍”地清醒过来。

  “你怎么敢?!”

  刘文娟瞬间红了眼,“蹬蹬蹬”冲上去,拽住姜宁的肩膀,一扯,“啊?!你说,你怎么敢?!”

  “你条件好,不在意这份工作,但你凭什么让给人??”

  “你知不知道这份工作多我有多重要?!你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