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 二十三 章
作者:秀木成林      更新:2022-03-02 20:26      字数:3731
  天蒙蒙亮, 姜宁两人就起来了,她把行李统统拿出来, 再仔细检查屋子一遍,看有没有哪样遗忘的。

  整理妥当吃了早饭, 赵向东把屋里的窗子全部锁上, 再提着大包小包, 领媳妇儿出了门。

  他放下行李,掏出一把黄铜大锁, 给屋门上了拴以后, 直接拎起两个门环,把大锁牢牢扣在上面。

  其实, 这个才是分家的主要目的, 不分家屋门不好锁死,围墙反倒是其次的。

  家里窗户是老式木窗,厚厚两扇木板严丝合缝, 里面一锁无间隙,屋门就不用说了, 村里老木匠打得十分结实,里外两重锁保险万分。

  赵向东心里才舒坦了些,老实说他觉得愧对自己媳妇,不做点什么难受得紧。

  一只温暖的小手握住他的腕子,他侧头对上姜宁笑靥, 笑意暖融冲散了他心中阴霾, 他不禁回以一笑。

  夫妻两人绕道往新院门位置行去, 围墙已建到人腰高位置了,屋门这段很狭窄,其实本来应把屋门改到另一边的,好正对着院门的,可惜时间凑不上只能下次再说。

  赵向东提着大部分包裹,不得不侧着身子走,姜宁跟在他身后,手里就意意思思提点东西,挺轻松的,她顺势往赵家老院子望了一眼,目光掠过灶房,微微顿了顿。

  孙秀花昨天一天没出现,闹了这么一出差点被扫地出门,后虽有两儿子求情得以留下,但她在家里地位也一落千丈,午饭晚饭都没敢冒头吃。

  姜宁昨晚想到与家人分开,很是哭了些时候,眼睛有些难受,赵向东出门打盆水给冷敷,她在屋里似乎听见掀井盖的声音,随口一问,他说有人在灶房。

  灶房有水缸,晚上比提井水方便多了,然而赵向东却选择掀井盖,显然这个人并不是他想碰上的。

  这人只能是孙秀花。

  这是饿了一天受不了,半夜来找吃的吧,只不过她大概啥也翻不出来。

  因为,赵母今天把灶房的米面粮油全都锁进橱柜了,一点不给留在外面,并说家里有家里的规矩,谁也不惯。

  这说的明显是孙秀花,婆婆态度是真变了,以后有得受的。

  姜宁对此不置可否,或许彻底治治也是好的,其实孙秀花之所以能一直这般肆无忌惮,何尝没有公婆看在两孙子份上给的几分脸面的缘故。

  不过,这些已经不干她的事了。

  跟正砌墙的李家父子打过招呼,赵向东姜宁出了新院子,赵家人除了上学的赵玉燕姐弟以外,都来送行。

  赵家人一直送到村口,双方才告别。

  赵向东领着媳妇儿出了大岗村,远远走出一段,姜宁回头,看一眼这个被晨雾笼罩着的小村庄。

  终于要离开了,这一出出的,她不惧也挺烦的。

  “宁宁,我们走吧,以后有了假期再回来。”

  姜宁侧头一看,赵向东的目光与声音一般温暖,她扬起笑脸,“嗯。”

  两人随后直奔县城不再停顿,目标是县纺织厂,年前厂子天天去市里,有顺风车坐。

  “东子,宁宁头次出远门,你多看着些。”

  姜红兵拍了拍赵向东肩膀,他今天要出差省外,市里路线换了一个人走,不过他拜托同事捎小妹妹夫一程。

  今天送别,姜家其他人没来,姜宁劝的,她不愿意爸妈再掉泪,且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要忙。

  “嗯,我会的。”

  这点不用嘱咐赵向东都会十分注意,他利落将行李搬上车,姜宁兄妹俩拥抱半响,洒泪挥别。

  姜红兵目送驰出厂门的大货车远去,按了按胸口,这一去恐怕短时间内难再见了。

  多努力点吧,好迁往杨市一家团聚。

  他吁了口气,收回视线,打开车门跳上另一辆大货车,“出发。”

  车票刚好买上十点的,最后几张,要是来晚了只能等下一趟,姜宁十分庆幸,“幸好赶上了。”这年头不比后世,得等两三个小时,耽误好多事。

  “宁宁要上厕所吗?” 火车上人多,挤去厕所不轻松。

  赵向东一脸关切,姜宁脸有些热,恋爱期短的新婚夫妻,哪怕最亲密的事都做过不止一次,说这话题她也挺不好意思的。

  不过厕所还是要去的,她嗔了他一眼,将提着的小包还有一网兜橘子往他手里一挂,转身往厕所去了。

  嗯,这男人经过火车站门口,又惦记着给她买一兜橘子吃。

  姜宁嘴里傲娇,实则心里甜滋滋的,丈夫内敛,情爱少挂在嘴边,但心里时时惦记着她,偶尔的言行举止,烫得她心暖融融的。

  火车站的厕所也不是个好地方,尤其这年头的,姜宁挤出来大喘一口气,妈呀,快熏死人了!

  “宁宁,火车要靠站了,咱们过去吧。”

  赵向东一眼看见自己媳妇儿,迎上来也没多说,领着她直奔检票口。

  这年头都是绿皮火车,油漆有点儿剥落,墙板甚至能看到小许开裂,没空调连风扇也没有,虽说幸好不是大夏天,但大冬天也成了冰罐子。

  姜宁觉得比外面感觉差太多了,因为里面人挤人挺闷的,座位上过道上满满的,还有旅客带了鸡鸭等家禽上车,混合成一种并不好闻的味道。

  好在她上辈子坐过火车,也有心理准备,脸色还算自然,让一直关注媳妇儿的赵向东稍稍放了心。

  两座位号是相连的,找过去有两个年轻人正坐着,见正主来了就让开,赵向东让媳妇儿坐里面,他坐外面。

  旁边有窗户,坏了关不严实,但姜宁觉得换换气正好合适,不然四五小时挺难熬的。

  这节车厢座位两两相对,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桌子,对面坐着两个农民模样的中年男人,大小麻包袋鼓囊囊的,头顶上座位底下,还有座位前桌底都塞得满满的。

  姜宁恍然大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倒爷了。

  车厢里这样的倒爷还有好几个,不过对面两人条件好些,衣服没补丁,还舍得买座位票,显然不是第一次出来跑的了。

  双方打了个招呼,姜宁得知对面是一对兄弟,大哥张胜弟弟张利,她随口问了句两人的目的地。

  张胜说,他们老家是省会下辖的一个县,这车厢还有两个也是杨市人,大家目的地就是杨市。

  小小一节车厢,就有四个出入杨市的倒爷,杨市经济之繁荣,改革力度之大,可窥一斑,绝对不是林县这种小地方乃至市里可以相比拟的。

  姜宁一时十分之高兴,这于正准备着手创业的她而言,绝对是大好事。

  她甚至打算安家妥当以后,就给家里写一封信,好让家里了解得更清楚。

  姜宁兴奋了一阵,很快就笑不出了了,因为火车开动,“况嗤况嗤”跑了没多久,她就发现自己似乎有点儿晕车。

  天啊,居然晕上火车了!

  上辈子都没这毛病,姜宁就着赵向东的手喝了一口水,真心认为,这年头火车条件恶劣是最关键原因,出了火车站不久,车厢里不少人已面有菜色。

  “宁宁还喝吗?”

  媳妇儿不舒服,在外一向保持严肃稳重形象的赵向东端不住了,他急急询问几句,又取出罐头瓶子,挤出去接了热水,凑到姜宁嘴边。

  姜宁喝了两口,摇了摇头,好在她情况不是很严重,就是头晕晕,胸口闷闷的。

  “睡会吧。”

  赵向东拧好罐头瓶搁下,护着媳妇儿,让她把头靠在自己肩膀,“就四个小时,睡醒就到了。”

  姜宁蹭了蹭选了个舒适的位置,乖乖阖眼,这火车挺颠的,噪音还大,她睡不着,不过靠着也是好的。

  她以为自己睡不着,但赵向东的肩膀宽而厚,醇厚阳刚气息包裹着她,不知什么时候,她居然真睡了过去。

  再醒来时,杨市已经到了。

  赵向东一直护着媳妇儿,微微倾斜肩膀,将就她的睡姿,几小时下来一般人估计够呛,不过他曾经受过特殊训练,有点麻,但还能接受。

  他不在意,只轻拍着姜宁小脸,“宁宁,宁宁,到站了,咱们该下车了。”杨市并非终点站,他们得赶紧下车。

  “嗯。”姜宁醒来后,两人起身下车,这回赵向东连小包也不让她拿的,只温声嘱咐她,要拽紧他袖子,过道很挤。

  姜宁乖乖应了,她一把攒住丈夫腕子,紧挨着他汇入过道。

  她发现对面那两倒爷不见了,连同车厢里几个倒爷也无影无踪,好不容易挤下车后,她好奇问赵向东。

  赵向东说,乘警来过一次,他们扛着东西往后面车厢去了。

  姜宁恍然大悟,这是避乘警去了。

  倒爷门槛低,走一趟赚极多,但这是个高风险活计,作为被严厉打击的对象,要是被逮到了,是要坐牢的,两三年是常事。

  不需要任何技术,高回报伴随高风险,不得不说这是另一种平衡,也将很多心动的人唬在门外。

  不过出来混就得有心理准备,别人的闲事她管不了太多,出了人头涌涌的火车站后,赵向东找个地方让媳妇儿坐下歇歇。

  “我们能赶上后勤车吗?”

  姜宁听丈夫说过,后勤车早晚往返,战士军属都能坐,不过时间却固定的,错过了就得自个儿另想法子。

  “没事,你先缓缓,后勤车三点三十才回去。”现在两点出头,坐公交车到集合地点,大约半小时。

  姜宁放了心,坐了十来分钟,又剥了了橘子皮嗅着,她感觉好多了,就催促他起身。

  赵向东仔细端详她脸色,虽精神依旧萎靡,小脸发白,但确实比刚才好多了,这才应了。

  两人上了公交车,往城北而去,一路上看杨市虽也灰扑扑的,但确实很繁华,自行车行人络绎不绝,小摊贩三三两两在街头巷尾,比预料中还要好几分。

  原来的市里林县,都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姜宁不大舒服,也没心思关注太多,只倚着赵向东,侧头看缓缓后退的街景。

  下了公交车,走了几分钟,姜宁前面有一片不小的空地,一边电线杆下,停了一辆军绿色的双排带蓬大卡。

  副驾驶有个皮肤黑黝黝,一身绿军装的小伙子探出头来,“嘿,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