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预兆
作者:宝庆十三郎      更新:2022-06-04 15:52      字数:2160
  东京城里到处都在传着,检点做天子这件事情!

  此前先皇帝北征契丹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预兆,在朝臣的启奏下,郭荣一度停止,都点检这个职务,却没有明面上的宣旨。如今依旧在位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却安然无恙。

  本来在太祖手里,张永德就是先皇帝柴荣的竞争对手!作为太祖皇帝的女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在显德元年进一级。皇帝郭荣为了显示亲热,把寿安公主进封为晋国长公主。

  太祖还在的时候,张永德在朝廷的威势,而且一度还强势过郭荣。毕竟郭荣还只是太祖的妻侄,而寿安公主可是太祖亲生的第四个女儿。后来郭荣上位,但是并没有清算张永德!

  如今东京再传这个谣言,自然让人心里不安似乎皇帝虽然不会听到这些话,可是皇帝身边有多少耳目?

  要知道京城里的事由,还不是一句话的问题!至于同来的魏王妃,上次就和驸马张永德一起进宫,和先皇帝为大相国寺求情。

  “王妃笃信沙门,倒不可辜负了她一番苦心!但是相国寺的秃驴实在可恶,居然胆敢干预朝政,勾结朝廷的官员,这让本宫如何是好?”看向了外面的陈守元,一副求教的意思。

  当初符涤青是符家这一代里,唯一一个可以自由出入内宫的人。作为符家子弟,她只是符家庶出的女眷,和符彦卿庶出女儿符洚绿一样,两个是符家庶出的女儿里,最杰出的代表。

  但是如今符洚绿,不具有符涤青一样的特权,所以宣慈太后才有感慨。

  “先帝英明神武,早年洞透民情。如今境内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各地,因为战乱的地方,正在逐渐的复苏。”陈守元说的是套话。

  “自前朝以来,天下间凡各朝各代,无有能比拟太祖和先帝者。某认为不用考虑,符家和王妃的感受,太后心里是如何的想法,直接按心行事便好!”似乎是稍有所思,陈守元却也回声。

  “先生此言深得本宫之心,如此便传宰辅范仁浦、参知枢密范质、中书王溥进宫议事!传魏王妃、张驸马偏殿见!”宣慈太后语气平淡了许多,看起来整个人的精神都好了一些。

  看着内侍领旨出去,宣慈太后看了陈守元一眼。看着身影消失,陈守元忽然出声:“太后有想法?”

  “是有一些,不过本宫倒是忽然想明白了,符家有国丈在,以国丈大人聪明的所在。能够教出那么多的武将,又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女眷,只能说明这个家族是真的优秀!”

  “能够屹立几十年,就是一直清晰的明白,家族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宣慈太后忽然有些感慨,想到已经过世的先帝,双眼居然有些湿润了。

  “保重!,,,,,,!”陈守元的声音很平静,但是在这偌大的宫殿里面,却让人听来多了几分伤感。他也算是修行有道,脸上却没有丝毫的神色波动。

  “李郎中昔事先朝,称得上勤劳王事。自佐国以来,暨登上相,佐佑朕躬。如今称疾,忧国而有加。其志避权而知足,烦变调而斯久,释难重以为宜矣!”本来神色淡淡的宣慈太后,忽然提到了礼部郎中李谷。即使话里是套话,但是也依旧说着。

  这些人不知道用意,忽然听到宣慈太后开口直接称赞三个人,一时间都有些紧张了起来。

  因为魏仁浦三个人,不是在东京城只待了一天两天,而是伴随着周国建国以来,就在朝中用事的。

  常言说的好,反常即妖。听到这话,虽然听不出有反话的意思,却也有些令人深思。

  太后对着慢慢说着,三个人暂时不敢开口回应。尤其本来称赞着三个人,忽然又转到了李谷头上,自然更令人感觉到云里雾里。

  毕竟这位郎中大人,及冠之后便中进士,属于朝中难得的人才。先后在后晋、后汉、乃至本朝为官。所任职的不是监察御史、太常丞,就是如今的吏部。

  世人都知道他为人,厚重刚毅,且十分的善谈。当世人称王朴能荐士,而李谷能知人!

  三个人虽然听到称赞自己,甚至是一副担当大事的情形,但是想到提到的这个李谷,却没有进来,王朴也没有现身。当着魏王妃,和张永德的面这么说,于是有人心里,不由便有些忐忑。

  一旁的张永德,那也算是一个官场的老油条。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但是毕竟也算是从基层,起来的领导。对于上位者驾驭手下这一套,他还是懂得一些的。

  听到宣慈太后突然提到这一茬,而偏偏李谷这人,又没有叫过来,心里自然也有些惊讶。张永德比这些人更明白,李谷此人不管是在庙堂,或者随侍皇帝于帷幄之中,皇帝对他的宠信,都超过许多人。

  要说朝廷的事情,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很多都必须要有他的参与才行。以及如今朝廷对他的依赖,都是一般大臣无法替代的。

  当然,这个李谷还有一样事情,最为群臣津津乐道。他和南唐的韩熙载友善,有人传说他当初和韩熙载乃是同窗。不管这事的真假,但是东京城里,一直盛传一桩美谈。

  据说当初,韩熙载在正阳,和李谷分手时,曾经有一番豪情壮语。当时的唐国还是杨吴,他便说如果吴国用我做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当时李谷笑言道:中原如果以我为相的话,我取吴国当如探囊取物!

  这事不但群臣都知道,就是太祖和先皇帝都知道。先皇帝采用李谷为相,征询了他的谋略,三征南唐夺取了淮南之地。

  虽说李谷胆小,不适合征战,但是谋略却是指导了,中原三次南征,所以可以说得上,是他取了吴国之地。

  而且皇帝也是把范质、李谷、王溥列为了宰臣。倒是远在南方的韩熙载,到如今依旧郁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