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行拜师礼
作者:泮生      更新:2022-02-27 17:48      字数:3189
  时间仓促拜师礼有些来不及,章太傅并不在乎这诸多繁文缛节,同穆苏说:“磕上几个头,行完拜师礼即可。”

  穆苏低头思忖,长揖道:“礼不可废,老师愿收徒儿为学生,将其所学倾囊相授,徒儿无以为报唯虔敬以待方能心安,还请老师稍待学生片刻。”说完穆苏便起身向外走去,院中得荣诧异穆苏如此迅速便出来,随即被穆苏吩咐:“快些同我回一趟嘉庆城。”

  主仆二人快马加鞭赶回,途中得荣知晓自己少爷要拜章太傅为师,激动不已,那可是三朝太傅,当今圣上可谓是章太傅一手教出,自家少爷这可算是与天子师出同门,怎能不激动?

  按照古礼准备了六礼束脩,莲子、芹菜、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后速速重返云松斋;再入云松斋只见章太傅已焚香更衣,正襟危坐于堂前,其女章南絮立于身后。

  穆苏见此整理仪容、衣衫后走进正堂,行至堂中停下,双手呈上方才于马车上写好的拜师帖后穆苏行三叩首拜师礼,身后得荣紧跟其后将六礼束脩递上,安伯上前接过;章太傅打开拜师帖详看,身后章南絮递上回徒帖,朗声宣读师回帖后带穆苏齐颂《大学首章》,以表担下传道授业解惑之任。

  师父训话,“六礼束脩莲子心苦涩,意苦心教导;芹菜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你我师徒二人当如此才是。”章太傅说完微微侧首示意身后女儿,章南絮见状呈起手中托盘向穆苏走去,盘内盛装青葱。

  “青葱以为清白人生,日后道路如何切记清清白白做人才是立世之本。”章太傅谆谆教诲。

  穆苏点头:“学生谨记老师教诲,莫不敢忘。”

  “嗯,起来吧。”章太傅捋捋胡须,面露笑意。

  拜师礼终于告一段落,留于云松斋用完晚膳之后,穆苏看看天色向章太傅告辞;这次穆苏在廊上等着了章南絮,却看那一抹水青色眼底瞬时柔和,两人并不言语,肩隔半尺远并肩而行,步伐缓慢,无言胜似有言。

  良久,穆苏踌躇开口了:“游学途中四处漂泊,居无定所,驿站信件每每错过,年前回临淮方才收到。”没头没尾的一番解释只说给有心人听,章南絮微微低头眼睫微闪,眼底划过懊恼,越是在意越是慌乱,自己竟忘了这一茬,只按着穆苏寄来信件的地方寄去,却忘了路途遥远,待信寄过去时那人早已走远;生了这许久闷气原是自己错了,章南絮心下懊悔异常,轻咬唇瓣。

  “拿到信后每一封皆逐字阅览,其中见解独到某受益良多。”穆苏手指摩挲,斟酌后谨慎开口,却见章南絮脸颊越发绯红,如上了脂粉一般,穆苏耳朵有些发烧,心下慌张不知是否自己说错了话。

  静默许久,章南絮轻启双唇:“那游记你写的极好,我……父亲亦说好。”章南絮欲言又止中途改了话;不过穆苏已然明白未言之意,面上泛笑,从袖口拿出一玉簪,“途经豫南府瞧见一块青白玉,同……同你的衣衫相衬,请工匠打成玉簪……算补上你及笄之礼,上次并未见着你,搁置今日赠你。”

  青白相间浑然一体的上好青白玉,赋温润而含蓄之美感;章南絮看着玉簪心跳若雷,“待你初长成,我与车来盘你发,你带嫁妆迁我家。”这便是男子赠女子发簪之意。

  章南絮并未伸手去接,穆苏也并不收回,廊下聚风将檐下灯笼吹的摇摇晃晃,烛光一同摇晃,忽明忽暗,正如此时廊下少男少女若雷的心跳,上上下下。

  “你可知这其中之意?”章南絮抬眸迎上穆苏的双眼轻声问,穆苏点头,神色严肃:“我心悦之,愿登门求娶,携手余生。”

  摇摇欲坠的灯笼终究抵不过狂风骤虐熄灭了,廊下归于寂静;良久良久传来轻轻一声:“好。”

  天亮时,穆苏同江淮、康旬三人启程继续乘船北上赴京赶考。

  “你昨日去哪里了?晚膳时到处寻你也不见。”穆苏将手中的符装进香囊眼底含笑回答:“拜访了我老师。”

  “老师?你什么时候有老师了?”江淮一听这话忙追着穆苏要问个明白。

  穆苏面不改色简单解释:“游学途中的际遇,途经此地合该上门探望。”一旁得荣知道内情并不吭声,心道若是仅仅拜访老师可没如此心急。

  “那倒也是,令师可是嘉庆人士?”江淮问了问还不待穆苏回答又喃喃自语:“苏院长已经是当世有名的大儒,书院里的夫子亦是文坛有声又名之人,不料想你还能尊他人为师;嘉庆府虽也是江南一带,诗书风气也浓可到底比不上我们临淮,近些年也不曾出过什么大儒,倒说有一位,不过那可是太傅,圣上夫子,但近几年是有听说章太傅赴返回祖籍建了个云松斋。”江淮说着声音愈发小了缓缓抬头看向穆苏,只见其淡笑不语。

  顿时睁大双眼,惊呼:“那可是三朝太傅,天下闻名!”

  “许是有些运气在身,侥幸得老师看重,不嫌弃我愚笨。”

  “你还愚笨?”江淮不耐听这话,反驳,随后冷静分析:“虽有些惊讶,但仔细想想你也不差,乃勋贵世家出身的高门子弟,家世显赫,日后还要承袭爵位;于读书一途又颇有功绩,十岁童生,十三岁秀才,十六岁举人,且连中四元,放在何处亦是人中龙凤;仔细想来还算章太傅捡了便宜,此前十余年他可从未教导过你,平白得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徒弟,两厢抵扣也算合适。”

  江淮说完深觉有礼,点了点头,转而又开口问:“你到底如何求得他收你为徒?”

  听江淮一番话,穆苏轻笑:“你可是把我说的太好,不敢当不敢当。”

  “事实而已,你快说拜师原委。”江淮催促,穆苏无奈缓缓将同章太傅相识拜师之事告知,这才让江淮不再追问。

  “康兄呢?”穆苏问。

  “他这些日子卷不离手,时时刻刻闷在房里温书,晕船也不放下有些魔怔。”江淮提起康旬便摇头。

  穆苏也无法,这是康旬的心结旁人说再多也无法,只吩咐得荣去告知后厨晚上送些清淡开胃的饭菜过去,这艘船乃是穆苏寻的官船,妥当不少。

  水路尤快,十余日后船停在京城的码头,三人收起行囊下船寻了辆马车,得荣站在马车前欲言又止,穆苏撩起衣摆正欲上马车时得荣忙开口:“少爷,我们不回侯府吗?”

  闻言,穆苏稍稍沉默后轻声道:“回府事务繁多,扰乱心思,待会试后吧。”得荣小心翼翼看了看穆苏面色,轻轻点头。

  三年来,京城送往临淮城的书信只每年一封,全然不似老夫人刘氏在世时每月一两封那般勤;往年每每便有官府驿站送往苏府的一车车东西,吃食、用具、春夏秋冬四季换洗衣物应有尽有,就连每月的月银都有专人前往临淮送来,还捎带老夫人添的。

  京中同少爷的关系越发淡薄,三年前少爷决定游学也不曾写信告知京中侯府;这几年来京中侯府竟也不曾有人察觉,可见其并不上心于少爷,得荣心里郁愤。

  马车行至良水巷一处三进院子门前停下,穆苏率先下车,门前一老管家带着四五名下人正在等候,见穆苏下车忙行礼问安:“见过少爷。”

  “无需多礼,先将这些东西拿进去。”穆苏吩咐,下人们忙点头上前帮着将行李拿进宅子;随后穆苏同江淮、康旬二人解释:“这是我母亲留下的陪嫁,如今在我名下;这儿安静且离国子监、贡院都近,附近还有许多书肆,平日里可前去寻书看,食肆茶楼过一条街便是,不过这儿常年有人照料,后厨做饭味道不错不用去外面折腾;你们可安心住下,剩下时日我亦在此处准备会试。”

  江淮、康旬二人皆知穆苏家中之事,并不多问;两人进了院子左右打量着这宽敞的三进院,连连感叹,极佳;要知道这可是京城,天子脚下寸土寸金的地界,传言翰林院清贵便是有这缘由,翰林院官员虽学识深厚,名列一甲,天子近臣,日后入阁拜相前途无量。

  可翰林院奉银极少,不如地方官且京城花销巨大,称之为最清贵的官员,因而为官数十载亦有官员买不起京城的宅院,清贫异常;哪能像穆苏这般为了准备会试便用地段良好的三进宅院来备考,饶是富商出身的江淮也忍不住感叹,平日穆苏不显山不露水,只知其吃穿用度极好,虽心里清楚勋贵世家子弟,可穆苏性子温润并不张扬处久了这事儿便忘了。

  蓦地,又想起自家老爹所说,苏家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什么清贫书香人家,人家建柏江书院百年,可知其底蕴,整个淮安便没人比得上苏家。

  只心底感叹一句:“得天独厚,天之骄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