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梁伯孙苦寻依据 汉皇帝封禅告绩
作者:星汉灿烂876      更新:2022-05-25 22:59      字数:8430
  1

  太仆虎贲中郎将梁松,驸马都尉窦固等臣子,年青聪明,乃一代俊杰,善于察言观色,洞察人心。

  太仆虎贲中郎将梁松,驸马都尉窦固等,时常随侍在刘秀的身边,早就看出了岳父皇帝爱面子,不肯主动说出心愿的小心思。

  于是,虎贲中郎将梁松,适时觐见刘秀,提出建议说道:

  “陛下:

  如今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可谓亘古未见的盛世。

  而陛下继位,复兴汉朝廷,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陛下的赫赫功勋,感天动地,岂能不向天帝神灵,昭告陛下伟大的治理呢?”

  刘秀见女婿虎贲中郎将梁松,道破自己心思,不由得大喜,欣然应诺道:

  “贤婿言之有理。麻烦贤婿,考察预言书《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与有司大臣,研究制定,封禅的的有关礼仪。”

  虎贲中郎将梁松遵旨,立即前去研读和考察《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符命图谶,很快就得出结论,于是上报刘秀道:

  “禀告陛下:

  《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符命图谶,已经明明白白地指出,汉皇帝九世之时,皇帝应该去泰山,祭祀天地。

  臣查看符命图谶等先贤典籍,已经找到了总计三十六条理由和依据。请陛下审阅。”

  虎贲中郎将梁松,庚即呈上自己对符命图谶等典籍的研究成果。刘秀闻奏大喜,对虎贲中郎将梁松说道:

  “辛苦贤婿了。听了贤婿所言,朕不禁想起了前年,朕东巡鲁国时,群臣劝朕封禅一事。

  如今,贤婿呈上的《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符命图谶上面的记载,与群臣的意见一致。岂不是天意如此吗?”

  虎贲中郎将梁松见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皇帝欣赏,兴冲冲地下去,与大臣们协商封禅礼仪。

  见刘秀的心思,有了松动,太尉赵憙、司空张纯等三公大臣大喜,急忙不失时机,再次慎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

  这一次,没有什么问题,刘秀很快批准。

  2

  经过一番波折,刘秀封禅泰山的主意,终于彻底打定。

  于是,刘秀下诏有司大臣,认真考察先汉武帝(刘彻)封禅的档案,制定有关封禅的详细礼仪。

  公卿大臣们很快查出,在祭祀天帝神灵,封禅泰山之时,需要“方石再累”,“玉检”,“金泥”等封禅大典用品,于是上报皇帝,请求批准制作。

  “方石再累”,即一种可以对合的巨型方石;而“玉检”,即玉制封检;而“金泥”,即用水银和黄金制成的封泥。

  刘秀开言道:

  “诸位爱卿:

  刻石费功,恐怕制作新的‘方石再累’一时难成。朕打算,重复利用,汉武帝陛下使用过的旧‘方石再累’,将上奏天神的玉牒,存放在其内即可。诸君以为如何呢?”

  汉武帝时使用的“方石再累”,制作费时费工,十分精致尊贵,来之不易。

  虎贲中郎将梁松等大臣,据理力争,表示异议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陛下建立汉朝廷,名义上是复兴汉室,实际上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基业,不宜照搬一切。

  重复利用武帝陛下使用过的旧方石再累,不太妥当,恐怕会亵渎神灵,惹天帝神灵发怒,质疑陛下的虔诚。”

  刘秀十分赞同,当即下旨道:

  “虎贲中郎将等大臣的意见,十分妥帖。着即有司大臣,命令石工,采用完整的青石,重新刻制,新的‘方石再累’,不一定要五色俱备,以免劳民伤财,耗费国家和民间太多的财力。”

  大臣们领命而去,封禅泰山大典的工作,逐步准备妥帖。

  3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封禅泰山的重大典礼,开始举行。

  东海王刘强、沛王刘辅、楚王刘英、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赵王刘盱等诸侯王奉召,都按时进京,朝拜皇帝,准备跟随皇帝一道,封禅泰山。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刘秀亲率封禅泰山的庞大皇家车队,东行巡视。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初十日,刘秀一行,顺利抵达鲁国,做好前往泰山封禅的各项准备。

  北海王刘兴(刘縯次子)、齐王刘石(刘縯嫡长孙,嫡长子刘章之子)等亲王,也奉召前往鲁国接驾,在东岳泰山,朝拜皇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十二日清晨,封禅泰山的大典,正式隆重开始。

  封禅队伍,燃起熊熊柴火,刘秀亲率文武大臣,登上泰山南麓的封禅台,在泰山南麓的封禅台上,祭祀天帝以及天庭的所有神祗。

  祭祀之时,使用洛阳南郊,祭祀天神的礼乐和礼仪,一如在京城南郊,举行的祭天之礼。

  祭祀礼成,刘秀君臣一行,才进早餐。

  此项祭天仪式结束之后,至“食时”(即上午辰时),刘秀乘坐御用挽车,亲登泰山山顶封禅。

  “日中”(即中午午时)时分稍后,刘秀终于顺利到达了泰山山顶,更换祭服,准备封禅大典之中,最盛大隆重的祭祀仪式。

  到了“晡时”(即下午申时),刘秀亲自登上祭坛,神情庄重,面对北方而立。

  尚书令,献上玉牒及玉检(呈给上帝与神仙的奏章),刘秀亲手,用一寸二分的御玺,在玉牒上盖印,并密封起来。

  封好玉牒之后,太常命勇武有力的禁卫军骑兵将士二千余人,抬起祭坛上,硕大无比的“方石再累”,尚书令将密封好的玉牒,亲自藏入“方石再累”之内,然后把“方石再累”盖好,恢复原状。

  其后,又由尚书令,用五寸之印,钤封石检,密封已经藏好了玉牒的“方石再累”。

  告慰天帝神灵的仪式,举行完毕,刘秀再次毕恭毕敬地叩拜天帝神灵的护佑,文武百官,齐呼“万岁”。

  汉朝廷的封禅大典,顺利礼成。

  4

  当初,秦始皇帝泰山封禅之时,保守秘密,其事十分隐秘,连司马迁等史官,也慨叹无从考察查证。

  汉武帝上泰山封禅,随从也极少,其事也十分隐秘,很少有人看见,难以讲述其中经过。所以《史记》和《汉书》等典籍,都对封禅大典,语焉不详,记载不多。

  只有刘秀,上泰山封禅,前呼后拥,随从众多。光是护驾,举抬“方石再累”巨石的禁卫军将士,就有数千人之多。祭祀阵势浩浩荡荡,声势浩大,仪式公开而又完备。

  封禅仪式结束以后,刘秀不顾年老体衰,身体疲惫,率领文武大臣,又从原路,返回下山。

  过了“夜半”(深夜子时)之后,年老体衰、疲惫不堪的刘秀君臣,才终于顺利地抵达了泰山脚下,驻跸休息。

  随行的文武百官,护驾将士,人数众多,老少不一,队伍一直走到了“明旦”(次日清晨寅时)时分,人们才全部下山。

  在夜间下山的途中,一些年老体衰,身体虚弱的大臣官员,如履薄冰,走得是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一路之上,心惊胆战,战战兢兢。

  公卿大臣们,在侍从们的护卫下,常常无可奈何,筋疲力尽地瘫倒在岩石下,吃喝休息。

  天亮之后,刘秀不顾自己身体的疲劳,亲自派太医和亲随们,一一前去,看望那些年老体衰,身体虚弱的公卿大臣,看护和问候他们的身体状况。

  君臣全部顺利下山之后,刘秀十分喜悦,认为天帝神灵护佑,此次封禅典礼,进行得十分的顺利,没有任何波折,心里十分满意。

  于是,刘秀一边休息,一边兴高采烈地,与臣僚们闲聊,封禅的经过,慰劳群臣说道:

  “爱卿们啊:

  到了此时此刻,朕终于轻松了,放下心来。

  爱卿们可知道,昨天上山的时候,朕的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担心不已。

  朕的车驾,若要快行,担心催逼了前边的人群;若要停止前进,又怕踩踏了后边的人众。

  封禅路上,道路险峻,危险异常。朕一直战战兢兢,十分忧虑,恐怕会有什么意外和变故突然发生,大家会上不了山啊!

  幸好,天气晴朗,一切顺利,朕的身体还好,不觉十分劳累。只是让你们,诸位爱卿,露宿涧饮,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朝廷这次封禅仪式,人马众多,却没有一人摔跤,也无一人生病,这实实在在,是天帝神灵,保佑我汉朝廷的结果啊!

  有天帝神灵的护佑,我大汉何其有幸啊!

  这一天,山上的云气,也形成了宫阙的样子,岂不是天上神灵,也在观赏整个盛大的典礼吗?

  此情此景,怎么不令人感动不已呢?

  不仅是朕,感慨不已,欣喜万端,就是官吏百姓,皆见此云遮雾绕的海市蜃楼的美景,也无不高呼万岁。

  我大汉朝廷,得到天帝神灵护佑,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岂能够不庆幸欣慰呢?”

  群臣闻言,群情振奋,立即山呼道:

  “陛下英明睿智,治国有方,神灵感应。臣等欣逢盛世,何其有幸!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大臣,护驾卫士们的呼喊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5

  刘秀带领群臣,在泰山脚下,稍事休息,养精蓄锐。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二十五日,刘秀君臣一行,又驾临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完成全部的封禅仪式。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二十五日(甲午日),刘秀在梁阴(梁父山北麓,山东泰安县南),祭祀地神,以高后吕氏(刘邦妻子-吕雉)配享。

  同时祭祀山川众神的仪式,一切按照,西汉平帝(刘箕子)元始年间,在西京长安北郊,举行祭地之礼的旧典。

  当时,陪同刘秀,登上泰山,设坛祭天,举行封禅大典的,不仅有诸位亲王,护驾禁卫军将士,还有以太尉赵熹、高密侯邓禹、司空张纯等三公为首的汉朝廷德高望重的公卿大臣,以及孔圣人的后裔,褒成侯孔志等名人,以及十二位四方蛮族“藩王”。

  封禅队伍,声势浩大、浩浩荡荡,完全超越了前世,没有人能够相比。

  四方蛮族的首领,也跟随汉皇帝刘秀,一道封禅泰山,这大约还是,开天辟地以来,亘古未见的第一次。

  6

  在举行封禅祭祀仪式之前,刘秀就派人前往泰山,打造好了一块石碑,在石碑上面,刻好了一篇石文。

  此时的刘秀,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似乎自己的寿命将尽。

  所以,刘秀提前打造好了这篇封禅的刻石文,对自己一生的功绩和贡献,一生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成就,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

  泰山刻石文,其文写道: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皇帝刘秀,巡狩东方郡国,顺利到达了泰山,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昭告诸神,巡视东方土地的情况。

  随从的大臣,有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执行司徒职事的高密侯邓禹等人。

  此外,尚有十二位外族蕃王,汉朝廷的诸侯王等臣子随从,一道参加了,盛大的祭祀天帝神灵的典礼。

  《河图赤伏符》上面说道:

  ‘刘秀起兵,捕杀大逆不道的人,四方少数民族,也乘机争斗,二十八岁的刘秀,定能继承火德,最终成为天下之君。’

  《河图会昌符》也说道:

  ‘高祖皇帝(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巡行天下,治国有方。进行封禅,所作所为,皆合于帝王之道,和孔圣人的礼仪。于是,天帝显现灵异,地神呈现,祥瑞之兆。

  正确地利用这次封禅,可以使奸邪行恶的人,不会出现。到泰山封禅的行为,非常正当,大汉之德,一定会兴隆发达,刘秀一定会使汉朝廷,中兴昌盛。

  《河图合古篇》说道:

  ‘皇帝刘秀,到泰山封禅,接受天命。天帝扶助,‘九名之世’,这是崇尚经书的常识。

  汉朝廷必定兴盛,已经应在了刘邦九世孙刘秀的身上。要祭祀天帝神灵,于泰山,刻石纪功,要祭祀地神,于梁父山。

  《河图提刘予》说道:

  ‘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

  《雒书甄曜度》说道:

  ‘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

  《孝经钩命决》说道:

  ‘予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竭行封岱青。’

  《河》、《雒》命后,经谶所传。

  ‘昔在帝尧,聪明密微,让与舜庶,后裔握机。

  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冢宰之权势,依托周公、霍光,辅幼归政之义,遂以篡叛,僣号自立。

  宗庙堕坏,社稷丧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

  杨、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延及荆州,豪杰并兼,百里屯聚,往往僣号。

  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

  皇天睠顾皇帝,以匹庶,受命中兴,年二十八载兴兵,以次诛讨,十有余年,罪人斯得。

  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舟舆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贡职。

  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设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吏各修职,复于旧典。

  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

  乾乾日昊,不敢荒宁,涉危历险,亲巡黎元,恭肃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聪允明恕。

  皇帝唯慎《河图》、《雒书》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山。

  甲午,禅于梁阴。以承灵瑞,以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后昆。

  百僚从臣,郡守师尹,咸蒙祉福,永永无极。

  秦相李斯燔《诗》、《书》,乐崩礼坏。建武元年已前,文书散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为验,又其十卷,皆不昭晰。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受其礼。’

  后有圣人,正失误,刻石记。”

  刻石完毕以后,刘秀就派专人,将石碑运到了泰山之上,妥善安置,其后率众,登上泰山,举行完了所有的封禅仪式。

  整个封禅过程,完全按照汉朝廷,固有的郊祀之礼进行。仪式非常顺利,盛大而又隆重。

  7

  汉朝廷的此次封禅大典,非常振奋人心。

  汉朝廷的文武大臣,官吏百姓士大夫们,对国家的良性发展,繁荣昌盛也越来越有信心。

  一天,处理政事完毕,三公们很难得地聚在一起闲聊。执行司徒职事的高密侯邓禹,情不自禁地对着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由衷地赞颂刘秀道:

  “两位大人:

  我们敬爱的陛下,从建武元年,在高邑登基,复兴汉室,到了如今,在位三十二年,年龄已经六十二岁了,依然头脑清醒,并不糊涂,完全不同于前世的昏君庸君啊!

  我们敬爱的陛下,年纪老迈,依然勤于政事,一心为国,虽为国事,殚精竭虑,十分辛苦,但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依然保持乐观自信,从不自暴自弃,也不灰心丧气的进取态度。

  我们敬爱的陛下,不仅常常不畏各种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四处巡行天下,安抚四方百姓,而且很虔诚地信奉天地神灵,体恤年高老迈的长者,尊重贤明士大夫。

  我们敬爱的陛下,在治理天下之时,也是悉遵古制,但又切合实际,并不墨守成规。

  我们敬爱的陛下,聪慧过人,多谋善断,而又明智宽厚,乐于接受谏言,怎么不算是亘古未见的一代明君呢?”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也非常赞同,回应邓禹道:

  “司徒大人言之有理啊!我们能够与陛下共事,开创复兴汉室的伟大创举,何其有幸啊!”

  太尉赵熹心里,对刘秀突然改变封禅态度,依然有些不解,带着一丝疑虑,询问大司徒邓禹道:

  “司徒大人:

  赵熹心里有些不解,前两年,赵熹与大司空大人,也曾经建议陛下封禅,陛下一律不准。

  如今,陛下为什么突然改了心意呢?司徒大人,你与陛下相识相知最早,应该知道其中的缘故吧?”

  大司徒邓禹,笑了笑说道:

  “太尉大人太过谦逊,明知故问啊!邓禹就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浅见吧!

  实际上,汉朝廷卓有远见的士大夫,太尉大人,大司空大人,你们俩,也早就已经看出来,陛下之所以在六十二岁的高龄,坚持遵照《河图》和《洛书》等图谶符命的指示,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身体疾病,亲自登上泰山,举行祭天大典,在梁父山,举行祭地大典,这个盛大的封禅仪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啊!

  陛下深谋远虑,有着稳定新兴国家的深层次考虑,就是想以封禅的形式,以此彰显,在陛下治理下的国家的祥瑞和安宁,为万民求福,祈求天帝神灵,永不放弃的护佑。

  两位大人,你们认为,仲华猜得对吗?”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大笑了起来道:

  “仲华足智多谋,看透了陛下心思,也难怪陛下,一直对司徒大人信任备至。”

  大司徒邓禹,谦逊地笑了笑,继续说道:

  “不瞒两位大人,陛下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啊!

  其时,虽然我们汉朝廷,复兴建国,已经三十多年,朝政日趋稳定,人心逐渐凝聚,可谓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但陛下的心里,却并不安稳,依然有很多很多隐忧。

  而陛下心中最大的隐忧,就是担心,有臣民士大夫甚至野心家,质疑陛下及其子孙,继位大汉皇帝的合法性啊!

  如今,太子殿下还非常年青。陛下担心的是,陛下百年之后,会有后患出现,所以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啊!

  两位大人见识卓绝,你们认为,仲华说得有理吗?”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听了邓禹之言,立即颔首点头,沉默了起来。

  8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大司徒邓禹,心里都非常清楚,在这个讲究宗法礼制的时代里,发源于景帝(刘启)庶子长沙王刘发,出生于舂陵侯家族旁支的皇帝(刘秀),虽然的的确确,有据可查,毫无疑问,是汉王朝的宗室子孙。

  但皇帝(刘秀)这个大汉皇帝,身上一个最大的短板就是,皇帝(刘秀)并不是近代汉朝廷君王的嫡系子孙,皇帝(刘秀)的亲缘关系,与皇家大宗,可谓十分偏远。

  就是在汉末、新莽之时,汉朝廷的皇族刘氏家族,计入皇家谱系,由九卿之一的宗正,负责管理,有据可查的人,就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之众。

  可想而知,在这个十万之众的庞大家族里,具有像皇帝(刘秀)这样资格的远属宗室子弟,可谓是数不胜数。

  所以,尽管皇帝(刘秀)一再对天下人宣称,自己复兴了汉室,继承了汉朝廷的事业,理所应当,是汉朝廷皇位的合法继承者。

  但从汉王朝的宗法关系来说,皇帝(刘秀)继承大汉皇位的合法性,实际上有很多很多,值得汉朝廷官吏百姓、士大夫们,质疑的地方。

  从血缘关系来说,皇帝(刘秀)不仅无法与前太子孺子婴(刘婴)等皇家近亲相比,就是与真定王刘杨,梁王刘永、刘纡父子为代表的宗室子弟,也都无法相比。

  所以,在泰山举行盛大隆重的封禅大典之时,皇帝(刘秀)在刻石文中,为什么自始至终,都不愿意,认自己的舂陵侯家族近亲,或者舂陵侯家族一系的始祖长沙王刘发,为自己的祖先,而是追寻自己的远祖高祖皇帝刘邦、吕雉夫妻,就很耐人寻味了。

  这充分表明,皇帝(刘秀)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系汉王朝的宗室子弟,却非汉王朝的嫡系子孙,继位汉帝的合法性,自然而然就可能,受到世人的质疑。

  因此,皇帝(刘秀)在预感到自己的大限来临之前,大篇引用谶纬之语,如此这般地表演,对继位汉帝合法性,强调一番,并以上泰山、梁父山,祭祀天地神灵的郑重方式,来昭告天下百姓,就充分显示了皇帝(刘秀)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皇帝(刘秀)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为了防止自己驾崩,年青的皇太子(儿子刘庄)继位以后,汉朝廷突然发生意外事件,以至于危及社稷的根本,让皇帝(刘秀)辛辛苦苦创立的皇家基业,毁于一旦。

  皇帝(刘秀)是太学生出生,学问最高的皇帝,心里当然十分清楚,西汉王朝刘氏嫡系真传,奠定的二百余年的皇家基业,对全国官吏百姓士大夫们,思想上的深远影响,完全不容忽视蔑视。

  西汉刘氏的两百年统治,对国家、对黎民百姓,士大夫们的思想行为上,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深刻影响,完全不可漠视,不能不予以,足够的重视。

  因此,皇帝(刘秀)自始至终,用谶纬之语,口口声声地宣称,自己是出自,高祖皇帝刘邦一系的嫡系子孙。

  皇帝(刘秀)这样做,就可以大大地缓和,在皇位继承合法性这方面,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巨大压力,在舆论上阐释了,他继位大汉皇帝的合法性、合理性。

  皇帝(刘秀)在刻石文中,大力地强调,自己治国平天下、安抚百姓的伟大功绩,赫赫功勋,实际上也是如此目的,以努力获得,汉朝廷官吏百姓、士大夫们,对自己创建的新兴皇朝的拥护和支持。

  耐人寻味,也非常有趣的是,两年前的皇帝(刘秀),自己还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这个皇帝的治理,并不是尽善尽美,朝廷严酷的现实是,天下“百姓怨气满腹”。

  而两年之后,皇帝(刘秀)却又自吹自擂地吹嘘说道,“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百姓安居乐业了。

  皇帝(刘秀)之所以对自己,有如此前后自相矛盾、不能够自圆其说的评价,实际上最终最大的目的,还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东汉王朝的统治,维持国家的安定。

  两年之前,皇帝(刘秀)的身体状况,还算比较健康,他的自我感觉,也还算良好。

  因此,皇帝(刘秀)自己,极需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努力地整顿吏治,施恩于民,希望国家,出现一个,强盛而安定的局面。

  而两年以后,皇帝(刘秀)的头疼目眩病,不时发作,身体也每况愈下,老病交加,自我感觉,也很不佳。

  因此到了这时,深谋远虑的皇帝(刘秀),不得不慎重稳妥地,考虑和安排自己的后事,以保证汉室的长治久安,皇权能够在儿孙们手里,平平安安地延续下去。

  自然而然地,皇帝(刘秀)就选择了,借助封禅大典这样的形式,尽力地宣传,自己创立的这个汉朝廷的德政,申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及美化自己的政绩,神话自己的皇帝形象,以最终达到,笼络民心,巩固刘氏皇族治理的目的。

  9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大司徒邓禹三人,谈到这里,更加明白了刘秀的苦心。

  最后,大司徒邓禹,用总结的话语对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说道:

  “两位大人:

  你们卓有远见,十分贤明,一定早就已经看出,貌似劳心费力、甚至有些劳民伤财的封禅大典,实际上,已经把我们敬爱的陛下,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一心一意地稳定国家的良好心愿,展现无疑了。

  两位大人,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陛下年老体衰,身体多病,都如此尽心尽力,事必躬亲,废寝忘食。臣等怎么能够,不竭尽忠诚,安抚百姓士大夫,报效国家的无上酬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呢?”

  太尉赵熹、大司空张纯感动道:

  “多谢司徒大人指教!我们知道怎么做了!”

  邓禹谦逊地笑笑道:

  “两位大人:

  指教就说不上了!陛下如此鸿恩,臣子们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死报答而已!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