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第六十四章
作者:吃吃汤圆呀      更新:2022-05-23 20:53      字数:3559
  田三娘打量着眼前的榠楂炖银耳:雪白的银耳被煲得软烂,熬出透明的胶质,包裹着被切成小块的金黄榠楂,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她用调羹舀一勺,银耳羹浓稠得几乎要化不开,榠楂料给得很足,叫人瞧着就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放进嘴里,大量的胶质随着榠楂的清香进入嘴中,银耳事先被撕得碎烂,几乎可以一口囫囵吞下去。

  寇嫂子在旁发问:“这是甚果物?瞧着黄澄澄一片,倒像是个木瓜。”

  田三娘笑道:“这是南边的果子,唤做榠楂,与木瓜长得极像,只不过没有木瓜那般甜。”

  她尝一口这榠楂,冰糖的气息在炖煮过程中渗进水果的纤维,每一口都觉得甜滋滋,滑溜溜的银耳羹直入喉咙,喝几口这一份汤羹,只觉得整个人心里都甜滋滋起来。

  再看肉线条子,上好的猪前腿被切条腌制,而后上风干熏制而成,做法只用了简单的切片蒸煮,出锅后配一碟酱红色的蘸料。

  经过蒸汽的滋润干巴的腊肉变得丰润起来,用筷子夹起来以后对着光亮处瞧去,只见薄薄一片,近似透明。肥肉的地方月白,瘦肉红润,闪着油亮亮的光泽。

  夹到米饭上,腊肉渗透出来的丰腴油脂浸湿米粒,用筷子将腊肉包裹着那一片米饭送入嘴中,口水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若是担心吃腻便蘸取一下旁边的蘸料,那蘸料是由蒜末、姜末、牛至一起在油中小火慢熬而成,吃一口,便能吃出酱油混合虾油的滋味,夹杂着小小的茱萸粒,格外下饭解腻。

  寇嫂子点的淮山北芪炖鸽一揭盖便升出一股腾腾热气,引得她惊呼不已:“这外送着实快,汤里热气居然还在。”

  热气散尽后,炖盅中内尽显:清澈的汤汁中静静漂浮着雪白的淮山、金黄的炖鸽、暗黄色的北芪。

  寇嫂子先舀一勺尝尝味道:炖鸽汤汤味鲜甜醇厚,妙就妙哉还特意增加了些许的北芪,淡淡的药味非但没有冲散鸽子汤的本味,还为它增加了一丝药材的清香来化解荤腥。

  吃一口炖鸽,火候正好,将鸽子炖得软烂,其中的肉块吃上去突出一个嫩字,舌尖一碰就开,鲜美入口。

  淮山选用了那种适合蒸煮的品种,炖煮后绵沙沙,嚼起来毫不费力,粉糯一片化在舌尖。

  田三娘便将自己的蘸料递过去:“寇嫂,你可试着用这蘸料蘸着吃炖鸽。”

  寇嫂子蘸了一块鸽子肉,果然软嫩香鲜中更多了一丝咸香的风味。

  她再尝尝金山咸豉,这是一道下饭小菜,由豆角切成碎末与咸豆豉、茱萸辣酱同炒而成。

  豆豉黑色一粒,咸香的滋味渗入豆角中,连带着豆角都裹上些许的咸香,脆的豆角碎与软糯的豆豉配合,嚼起来口感满足。

  再尝一尝便觉得茱萸辣酱、豆豉、豆角三者的比例恰到好处,不至于太咸也不至于太辣,豆豉提味,豆角增鲜,茱萸增色,让整道菜咸香十足,香辣开胃。

  寇嫂子用筷子拌了一点进米饭,就着那点辣吃了一大口米饭。

  最后是剔缕鸡。

  这道菜是将鸡肉煮熟后,剔取鸡胸肉撕成丝,而后再以各色佐料凉拌。

  鸡胸肉平日里吃起来素淡无味,可经这么一处理便骤然多了许多趣味:

  鸡丝雪白,里头夹杂着整根的香菜茎与红色的胡萝卜丝,上头淋着红艳艳的茱萸红油。

  吃一口花椒味与辣味并存,香气满口。

  鸡丝整口吃下去并没有想象中的发柴塞牙,反而细细嫩嫩,满口留香。

  寇嫂子素来不喜香菜,却也忍不住尝了一口,香菜独有的香气与麻辣鸡丝混合在一起,在夏日里吃当真开胃。

  她两人竟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李大头再来收餐盒时心里颇有些忐忑,却见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餐盒里放着几十枚铜钱:正是榠楂炖银耳的价格。

  他不敢抬头,拿着餐盒就跑。

  京城的黎宅里,被禁足的黎莫萃藏在屋里,叫丫鬟在外头守着,自己悄悄儿拿出一个食盒。

  她鬼鬼祟祟四下张望,确保窗外没有人才揭开了食盒盖子:

  酥脆掉皮的林檎毕罗、酸酸甜甜的乳酪嘉庆子、油炸得脆脆的玉板鲊、精巧细致的入炉细项莲花鸭签,尽数引入眼帘。

  黎莫萃迫不及待就举箸开吃。

  连吃得盘光碗光才住了嘴:“呼——”

  一起玩的小姐妹都去过康娘子脚店品尝美食,唯独她去康娘子脚店是被娘押去给康娘子致歉,后来爹和长兄都去了与康娘子道歉,低三下四着实可恶。

  她才不要去康娘子脚店呢!

   

  ;  可小娘子们聊天,说得也不外乎是哪里的胭脂水粉好,哪里产得好冠梳,哪里有什么新奇好玩地方,这康娘子脚店新兴起来,怎么聊天也错不过。

  黎莫萃姐妹为了与别人有些谈资,只好叫丫鬟去康娘子脚店偷偷打量,瞧着康娘子出了店才戴着帏帽去了包间吃了一次。

  这一吃就迷上了这滋味,别的不说,康娘子脚店里食材新鲜,做法独到,干净整洁,便是店面都透着些高雅,着实太对小娘子的胃口。

  可惜两姐妹都是要颜面的人,自然不能说自己爱吃,只将筷子放下后齐齐沉默地说了声:“不过如此。”

  黎莫萃是再没踏足过康娘子脚店,可那樱桃毕罗的滋味却久久萦绕心中,不能忘怀。

  好在最近康娘子脚店扩大了外送区域,黎府正好在其中,知道了这一点后,黎莫萃便毫不犹豫叫贴身丫鬟去定了一份外送。

  不得不说,这康家娘子店的外送着实贴心,保温得当,配送及时,到府上时还冒着热气呢。

  林檎毕罗不及樱桃毕罗甜,滋味里更有林檎特有的微酸,可这酸也被厨师巧妙利用,转化成提味之法,使得毕罗更加甜酸可口,她正回味着这滋味,忽听得外头有人喊:“妹妹!”

  是哥哥!

  黎莫萃想将食盒藏在了博古架上,她可不想叫哥哥发现端倪。可还是慢了一步——

  黎家大少爷走进来,正巧看见这食盒:“妹妹哪来的食盒?瞧着不像府里的。”

  黎莫萃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奇怪。”黎家大少爷似乎也不在意这食盒从何而来,“我适才去大妹妹房里,也瞧见这么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食盒。”

  外送业务逐渐火热起来,而永平坊和信陵坊的厨子们也纷纷过来投靠,这样一投靠原有店里的厨子便渐渐饱满,慈姑便想再开辟新的外送范围。

  她将目光投向了汴河上城边码头。

  这却是无奈之举。为何不在城内码头营业呢?

  因着这城内码头全部分管于各自的坊市,慈姑名下只有永平坊和信陵坊,自然无法去抢占同行生意,否则要被同行唾弃,唯有汴京城外的码头不归属于任何一坊。

  是以在下次团坊间行老会议上,她便将自己的说法说出。

  这话一出口,行老们面面相觑,而后纷纷出言:

  “这可不行!”

  “为何不行?”慈姑扬头问,“在我有这建议之前那码头便不归汴京团行管辖,诸位若要做生意也是做得的,为何又要为难我一个?”

  这话却说得在理,行老们只好同意了慈姑的请求。

  散了会却纷纷摇头:“不过是个小娘子,能有什么能耐,听说名下拉里拉杂不过五六家小店,连个正店酒楼都没有,又能有什么出息?”

  “就是!何况河边是那些粗人,能有几个钱买东西?”

  “我看她这般行事冒进,定然要栽个大跟头!”

  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心里泛酸。又眼馋慈姑能有这般魄力又不敢自己亲自去冒风险,只想着作壁上观,都想看慈姑如何翻船。

  “话不能这么说。”忽然有个声音道,“即便是个女儿家,就算最后赔得血本无归,她能有这想头已然是难得。”

  说话之人是宋雅志,他是宋行老的侄儿,如今二十出头,风华正茂。宋行老一生没有嫁人,娘家宋家这个侄儿自然是她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团行里的行老们不说以他马首是瞻吧也算是极为尊重他,何况有人想起宋行老自己便是个女儿身,因而识趣之人便都不说话。

  还有人称赞这位宋雅志:“宋公子果然是个行事光明磊落处事公道的。”

  就有人凑上去纷纷恭维他,这个问他的新店何时开张,那个问他最近又琢磨出了什么新菜式。

  只不过这会场上的话没多久便经由厨子们散播了出来,直到连信陵坊和永平坊的厨子们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师公,莫与诸人作对为好。”汪三爷人脉广些,第一个知道这传闻,“如今满城的厨子都知道你要去不挣钱的码头上揽生意了。”

  “是啊师父!”钱百富颇有些担心,“那码头若是挣钱早就被人占了,哪里轮得上我们?”

  “据我说知,码头上的人要么是贩夫走卒,要么是往来客商,那些贩夫走卒没几个钱,都吃些顶饱的便宜面食,往来客商呢都瞧不上码头上的小摊,都只进城去丰乐楼、樊楼这样的大酒楼。谁会去那里吃外送?”

  慈姑摇摇头:“我自有办法。”

  作者有话要说:好家伙,今天炖鸽汤都安排上了

  晚上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