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四十三章
作者:吃吃汤圆呀      更新:2022-05-23 20:51      字数:4433
  濮宝轩吃得肚儿饱饱,看正堂亮着灯,如个避猫鼠,蹑手蹑脚想溜进内院——

  “站住!”濮二爷喝令一声,“又去哪里了?”

  “回父亲的话,我去国子监借书则个。”

  “胡扯,一身的酒气,国子监何时供酒?你这逆子到明日盖个庙儿立起个旗杆来,活活个谎神爷。”濮二爷毫不留情就戳穿了他。

  濮宝轩认命地长叹一声,缩住脖子等待着父亲的训斥。

  却听得父亲说:“明儿要要去当差了,可不能这般懈怠浪荡了。”

  嗯?

  濮宝轩抬起头,一脸不可置信。

  濮二爷一脸喜色:“还不谢谢你十一叔,他与你寻了个好差事!”

  却见濮九鸾迈腿从正堂的阴影里走出房门,白玉般的面容在月光下逸静,越发如同谪仙人一般,轻描淡写道:“我这些日子奉旨要去大理寺,只不过如此一来我原在江州采办漆器的差事便要耽搁了。这差事是官家亲口交待的,交给外人不放心,宝轩已经中了秀才,正好让他历练一下,多知道些人情世故。”

  “奉旨去大理寺,莫不是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兴诏狱之事?”濮宝轩来了劲,兴冲冲急急追问。却被濮二爷拍了一下后脑壳:“大人的事体是你过问的?”

  “无妨。”濮九鸾轻描淡写,“那我走了,后面的事由我身边的徐林指点你。”

  说罢便长腿一迈,告辞出去了。

  濮宝轩呆呆立在原地,若是从前他会求之不得能有这个机会:既能躲着亲事又可在外头无法无天,可今天知道这消息却丝毫没有意想到的兴奋,心里有些舍不得新结识的那些朋友们。

  濮二爷送走兄弟回正堂后仍旧掩饰不住兴奋:“十一弟是天子重臣,他手指缝里漏下来一星半点都是大事,何况这是在天子跟前露脸的大好事!”

  濮二夫人则要现实得多,喜得合不拢嘴:“还是老爷你有远见,不像那几个小叔子一般在两房之间和稀泥,一开始就站在十一弟后头,如今我们吃肉,他们只能看着。”

  “也是命,我当初与老大年岁相差不大,自小被他瞧不起,我又何必去巴结他,还不如烧十一这个冷灶。”濮二爷想起往事,叹口气,“唉,十一也是可怜,没了娘,十三岁就被打发到陇右道老宅,人都说他娘去得蹊跷,谁知道他会闯出头呢!”

  “什么?爹?什么去得蹊跷?”濮九鸾竖起了耳朵。

  立刻被濮二爷驱逐:“去去去,小孩子听什么大人的事!别以为你有了差事我就不敢罚你,今日喝了酒,去祠堂跪两个时辰!”

  濮二夫人心疼儿子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嘟哝:“那我去给宝轩收拾行装,江州多雨,要带些除湿的草药,还要油布伞,现做鹿皮护膝又来不及,哎呀,也忒仓促了些!”絮絮叨叨往后堂去。

  月色下,濮宝轩跪在祠堂里胡思乱想:原来那么英伟无事不能的十一叔也曾有那般的过往么?十三岁,比现在的自己还小些,没了娘,也会想娘么?

  同一片月色下,马家前院里,三姐妹正围着一张矮凳吃点心赏月。

  吕姐姐磕着瓜子讲古:“你们知道前朝那位刘娥太后么?她本出身卑微,后来被卖给个银匠做妾,银匠又将她献给高官,她长得美貌又聪明伶俐,说服高官将自己献给太子,得了太子欢心自己做了皇后,后来又扶持了太子上位,做了太后,有谁敢说她是个出身卑贱的二嫁女呢?”

  “就是说嘛!”岚娘小心瞥一眼慈姑,“市井斗民又如何?那些达官显贵过得还没我们好哩!”

  慈姑哭笑不得,这两位自打知道了濮九鸾是镇北侯之后,就赖在马家不走了,硬拉着她说要赏月,一个讲显贵们也没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就历数从平民擢升贵人的实例。生怕她因着知道了濮九鸾的身份退缩一样。

  她对濮九鸾有意么?

  他生得好,人又体贴,出手大方(划掉),彬彬有礼仗义相助,换做汴京城里哪个小娘子都会有些许朦朦胧胧的好感。

  慈姑低头。

  所谓门第之见对她而言倒不是什么大事,若她是个寻常平民女子,以她一腔慢勇的性格自不会退缩。

  可她身世复杂,若被有心人利用,只怕会成为最终射向濮九鸾的箭。

  何况若被扒出身世,奶娘的欺君之罪又当如何?诛九族的话大松都会被牵连。

  她的这条命本是奶娘所救,自然不能恩将仇报。

  “镇北侯有什么了不得的,我妹子做菜满汴京第一!”那两个见慈姑低头不语,终于还是忍不住放弃旁敲侧击,索性直白鼓励起她。

  慈姑苦笑,她是真不能跟这人再发展下去,还好发现得早,如今不过淡淡的情愫。

  慈姑摸摸衣袖,里头放着她吃饭时从马夫人那里要来的花样子,谁知道饭还没吃完就得知了濮九鸾的身世。如今这荷包还做吗?

  可是答应了人家……

  也罢,她像是在努力说服自己:既然答应了别人,我便好好儿给他做一个荷包,之后不理会便是。

  饶是如此想她仍旧辗转反侧整夜,清晨时终将此事抛之脑后,专心去店里做工。

  田获已经起了大早在与店里的厨子们包装蜜饯点心,见慈姑过来便问:“康娘子,这蜜饯点心打上什么招牌呢?”

  原来京中老字号的食物在外贩售时常会打出自己的字号,什么“孙好手馒头”、“蔡娘子橄榄”,慈姑想一想,道:“便做康娘子罢。”

  田获颇有些遗憾:“可惜这次我走得太过仓促,否则还能好好设计如何包裹得好看些,如今也只能用荷叶包裹棕绳捆绑了。”他计划归家路上每次船舶停泊码头修整时便将点心与自己随行货物拿出来贩卖,如此一来免了携带太多银钱招惹贼人的风险,二来免去在路上多做停留,能早一日回到自己家中。

  “来

  日方长,我正好这些日子好好儿思量一番。”慈姑捧出一个木盒,“喏,给你的。上头那一小罐茱萸辣酱是我们厨子与你的,下头那木盒是吕二姐托付我转交给你的一些滋补药材。”

  田获一愣:“她不来送我么?”

  慈姑摇摇头:“不了。”吕二姐素来是个清醒的,与男子来往归来往,却总不过分陷入其中。这份洒脱,着实值当自己学习。

  田获接过那些礼物,心情低落站在原地。慈姑摇摇头出了灶房去汴河边透透气,谁知此时自己最不想见到的那个人出现在了桥边。

  濮九鸾兴致勃勃,眼睛比昨日亮了许多,在五月的阳光下宛若一对黑水银。

  他昨夜里想办法打发了宝轩,今儿一早又冒着露水去寻那位大儒指点文章,等拿到他的认可后又迫不及待来见慈姑,想将这好消息告知她。

  或者说,想早点见到她。

  慈姑先是一愣,而后不自觉往后一退。

  濮九鸾恍然未觉,犹自兴奋:“慈姑,那位大儒松了口,你哥哥下月起便可进得书院读书。”

  “谢过濮公子。”慈姑福上一福,却一副不欲多说的样子,“你我二人殊途,以后濮公子若是要吃饭自然欢迎,其余的……”

  她一咬牙:“其余的,小女子高攀不起。”

  濮九鸾诧异瞪大眼睛,往前一步想问个究竟:“慈姑……”

  谁知慈姑竟然蹲身行了个礼直背过身去进了灶房,门重重扣上。

  濮九鸾呆立在门口,明明是晴天,他却觉得似有万千冷雨从天而降。

  灶房内慈姑亦是心乱如麻,她不知自己今日所做是对是错,可唯一能够肯定的,便是若无意继续下去早点了断对两人都好。

  好在灶房里诸人正商量着蜜饯上船之事,无人注意她,一片热热闹闹中她藏身角落里,借口烧火,一下下将稻草麦秸塞进灶火里,看着火舌跳跃吞吐,心里亦是上上下下起伏。

  谁知此时有人推了灶房门进来:“慈姑,我有事寻你。”

  慈姑期盼着抬起头,却不是濮九鸾,而是汪行老。

  她愣了一愣,自己适才期盼着谁来呢?

  犹豫了一瞬,她方才收敛心情随着汪行老出去。却见适才那人站着的地方空空荡荡,只有垂柳万千丝绦在风里飘来荡去,像是她那颗七零八落的心。

  汪行老开门见山:“慈姑,有急事寻你哩。”

  原来团行一开始是官府为着方便官府采购置办物件牵头成立,后面才发展成为行会组织。如果遇到官府征用,他们给价要比外头市价高,因此诸行工匠们也都愿意为官衙干活。

  汪行老一直担任着信陵坊的食饭行团行行老一职,自然也负责调度信陵坊内官衙的差派。最大的一桩生意当是大理寺的堂厨。大理寺与别的衙门不位于一处1,许是其余衙门嫌弃他们总要与些血迹斑斑之事打交道,便将他们单独设置到信陵坊一处深宅大院里。

  他们中午的那一顿堂食便也由官衙提供,信陵坊的食饭汪行老便也指定了一家洪姓食坊做他们的堂厨。

  “初还好些,谁知道洪姓食坊越来越敷衍,江河日下,官吏们怨言四起,如今我要急着安排一家店去接手,你可愿意?”汪行老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大理寺,当年受理爹爹冤案的大理寺,慈姑毫不犹豫便点点头:“我康家食铺愿接。”

  大理寺司直万年中伸了伸懒腰,瞧了瞧外头的日头,用眼神询问坐在对面正校对科条的掌印主簿木青:“饭否?”

  主簿木青点点头,两人便默契地一前一后起身,步伐轻巧往堂厨赶。

  半路上会齐,万年中吐吐舌头:“如今镇北侯来了就是不一样,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出。”

  主簿木青深有同感:“可不是?那尊大佛谁惹得起?如今又是奉旨查案,也不知能挖出什么来。”

  “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福王是官家亲弟,宰相又是两朝老臣,哎呀呀你掐我作甚……”

  “莫谈国事莫谈国事,还是说说今儿堂厨有什么吃的!”

  “哼,区区堂厨能有什么吃的?闭着眼睛都知道都是那老几样,又难吃又不干净!”万司直苦着脸,“要不是娘子将花用卡得死死的,真想上外头买些饭吃!”

  木主簿摇摇头:“能上朝的官员们能有‘廊下食’吃,政事堂的宰相们能得御厨伺候2,你我便只有这难吃又不干净的堂厨喽!”

  “听闻那制作河豚的厨师第一口都要自己吃,以身试毒,我提议,我们官衙里的造饭师父每每做完饭,自个儿也吃掉第一口。”

  旁边的一位录事:“今儿个不一样,今儿换了大厨!”

  “呵,换汤不换药,有什么厉害的?”万司直不屑翻了个白眼,

  说话间早有小童将漆盘端了上来。是两荤一素一汤。

  万司直一愣,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

  小童在旁报菜名:“今儿是抹脏红丝、红焖蹄筋、姜辣萝蔔、白梅汤。”

  色泽红亮的蹄筋盛放在盘子里,晶亮红润,酱褐色的汤汁弥散满盘。

  加一块来,蹄筋在筷间弹了起来,送进嘴中,炖得烂烂的蹄筋酱香满盈,咀嚼起来肉软筋糯,格外弹牙。

  应当是炖了许久的缘故,酱香十足的汁水渗透在每一丝蹄筋里去,入口饱满多汁,酱香肉香搭配着肥厚的蹄筋,过瘾!

  更绝的是那红焖汁水,浓稠得化也化不开,用勺子舀一勺浇在米饭上,再将米饭送进嘴里,浓厚香醇的肉香立刻跃上舌尖。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1:这一点是行文需要编的,与宋朝史实不符。

  2:宋朝能上朝的官员们能有‘廊下食’吃,政事堂的宰相们能吃御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