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盘山县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2:29      字数:2229
  所以,这更加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一些人甚至顾着马车去乡下购买粮食,想要买上一些储存起来。

  而乡下的农民也很精明,而且恪守底线。

  他们留足了一直到明年的粮食之后,剩下的会售卖,当把多余的卖完了,留着的粮食就是说破大天也不卖。

  就这样,一些人的心理开始崩溃,有钱的人开始买商行的高价粮食,更有甚者,索性也加入了这些商行,开始从商行手里高价进粮食囤货,准备等饥荒正式开始的时候,大赚一笔。

  没钱的只能天天等在衙门门口,去买一斤粮食拿回来。

  当然,回来之后大多也都不舍的吃,他们很多都是一顿吃半顿的。

  董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几次想要敞开了卖一次,然而想到那文书上严厉的措辞,他也只能将这想法放下。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也不干,每天的两担粮食,他从排队购买变成了送货上门。

  这样,一些为了囤货居奇,故意派出大量人来排队购买粮食的人,自然就没办法了。

  而这辛苦活,自然是张浩干了。

  董政倒也不怕他搞鬼,因为他时不时也会去街上转转。

  反正目前恐慌只出现在县城里面,那些农户们此时才是最稳如泰山的。

  更有的农户为了怕明年出现问题,都已经在准备番薯和土豆种子了。

  这些人才是辽东最不慌的人们。

  四平作为沈阳以北地区,自然是一个缩影,其他的县大同小异。

  不过,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点,那就是粮仓储量确实是十分丰富。

  除了个把确实农作物很少的县之外,基本上县里的粮仓都是满的,而那些农作物很少的县,杨若虚和朱慈烺也在通过调粮的方法,补满粮仓。

  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

  和沈阳以北不同,沈阳以南才是真正的卖粮大户。

  盘山县。

  这是一个新兴的县城,辽河从县城的大部分区域流淌而过。

  于谦在重新规划行政区的时候,将这里规划了一下,将原本的一个镇子,规划成了县城,又另外囊括了周围的几个村子。

  这里的县令也是一个年轻人,名叫张长河。

  这兄弟是正经的科班出身,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就当上了国子监的监生。

  后来,朱慈烺从国子监挑选学子去辽东当教书先生,张长河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并且也想去见识见识辽东的情况,便跟着去了。

  去了之后,便一直在金州附近当教书先生,顺带兼任村长。

  倭奴偷袭金州的时候,张长河还曾经组织村中青壮护卫村子,虽然还没来得及表现,倭奴就被杨若虚收拾了,但是这也给杨若虚等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不过,当时可没他出头的机会,毕竟当时朱慈烺的地盘还很小。

  一直到朱慈烺摧枯拉朽,荡涤辽东,基层官员缺口巨大的时候,张长河才算是出头,先干乡长又干县丞,没几年便成了县令。

  而盘山县也是大县,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以及出产的粮食。

  如此重要的县交给张长河,足矣看出于谦等人对他的看中。

  而张长河也和其他人不同,他没有吕达康为了经济而铤而走险,也没有董政的那般强硬刚正。

  他属于那种传统官员,墨守成规,清正廉明,对于上级的命令坚决执行,对于下级的抱怨多有安抚。

  对于百姓他也是十分厚待。

  这种好先生,在辽东这种民风彪悍的土地上是很难混下去的,不过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个好朋友,李大漠。

  盘山县衙之中,张长河正在发愁,因为沈阳给他的命令是,除了今年的新粮食之外,存粮全都能够出售,优先出售红薯粉,红薯粉卖完了再卖大米。

  每十天一卖,每次只卖五担粮食。

  要求必须收取现银,粮食价格为一担粮食一两二分钱,不能高也不能低。

  盘山县是农业大县,就算是城镇户口,也是有土地种的,只不过有的人懒得种,他们一般都是做点小生意。

  所以这土地就全都租给了别人,土地租聘合同官府是承认的,不过租聘合同最多签订五年,而且价格也是有下限的,这也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

  当然,如果私下签订,签订的价格就不管了,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

  而能够将土地租给别人的,一般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价格也都是商量着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签订合同,大多都是口头协议。

  对于官府来说,这些都无所谓,反正是见了官,这些条约都是作废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存粮,今年的秋粮刚刚收下,家家户户中的存粮更是不少。

  城市里的人收租金,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收钱,第二种就是收粮食,属于分成。

  杨若虚放告示的时机卡的很准。

  正好在秋收完毕的时候,这告示一出,所有人收佃租都不收钱了,都开始收粮食。

  他们都怕杨若虚将官仓中的粮食全都卖光了,然后他们吃不上饭。

  而官府这十天五担的粮食,也更是加剧了这种思想,所以这粮价也开始上涨。

  和四平县一样,也有不少投机分子趁机去乡下收粮食,然后囤积起来,准备来一招囤货居奇,哄抬物价趁机赚上一大笔。

  张长河看着各个村子汇报上来的粮食价格,头疼不已。

  现在村子上面收购粮食的价格,都已经到了二两银子了。

  县城之中,成品大米和面粉的价格已经到了二两八分。

  就是红薯粉也前所未有的上涨到了一两六分的价格。

  如此物价飞涨,确是让张长河隐约感觉到一场粮食风暴正在悄悄汇聚。

  “大漠,你说这王妃到底是怎么想的?她怎么会想着和关内做生意?”

  “关内那些人全都是蛀虫,就算关内缺粮食,他们从我们这里二两银子买过去,转卖就得卖十两,与其如此,咱们还不如直接打过去呢。”

  “即能够让关内的百姓们吃饱饭,又能够直接抢了那些蛀虫的粮食,多好!”

  一旁的一个穿着都头衣服的男人说道:“哼,我哪知道?都说女人当家房倒屋塌,我看这话说的没错,现在于谦老爷和王爷都出了辽东,这整个辽东,非得让王妃给折腾坏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