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三八大盖的图纸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2:13      字数:2275
  听到这话,那仆人才满意的点了点头:“知道了,既然你们如此上道,那便回去吧,这些礼物我会送给周大人的。”

  “是,那我们告辞了。”说罢那些倭寇便推着一个空车子,大步离开了朝鲜军营。

  柳云龙目瞪口呆的同时,那仆人则开始招呼其他人搬东西。

  这时,柳云龙上前用请教的口气对着那仆人问道:“兄台,这究竟是什么情况?为何这些倭奴会给周大人送东西。”

  “而且,你让他们后退三十里,他们会听你的吗?”

  周成是江南第一讼棍,他手下的人又岂是吃干饭的?

  “哼,这算什么?不要说就是一个小小的日本将军,就是日本的天王老子来了,也得给我们大人三分面子。”

  说罢,周成摆了一个牛气冲天的姿势扬长而去,只留下柳云龙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他抑郁了,他心中千万个疑问,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朝的一个仆人都要比他还牛,更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凶猛如豺狼虎豹的倭寇,见到一个文弱书生之后会如此礼遇。

  作为一个小国的丞相,这时候的他,似乎还不明白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意义。

  在外交桌上,哪怕你说的天花乱坠,哪怕你说的话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同,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的话,最终的结果也是没有用处。

  当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话,你哪怕只是一个平民,对方如果动你的话,也要掂量三分。

  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柳云龙的郁闷仅止于此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找到他的皇帝,已经告诉他割地以及要支付大明朝大量出兵费用的问题。

  而周成也很忙,当搞定日本之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回到了金州。

  当上气不接下气的来到金州府衙之后,朱慈烺此时正在试验宋应星仿造的新型火铳。

  要说搞科学的就是有科学头脑,将东西送给宋应星之后,这家伙一拆解便明白了其中的构造,随后便是自己制作。

  只不过,由余材料原因,这枪的威力变小了很多,而且清理枪膛的次数也变多了,不然的话容易炸膛。

  不过,比之现有的火铳,确是改进了不少。

  看着眼前这几杆火铳样品,朱慈烺突发奇想问道:“对了,如果将这火铳前段装上一把尖刀你看如何?”

  “尖刀?什么样的尖刀?”宋应星问道。

  朱慈烺当即拿来了图纸开始绘画,他画的自然是日本的招牌装备三八大盖。

  这玩意和现在的遂发枪类似,从后面一颗一颗的安装子弹。

  前有准星后有照门,枪管下方的部位是空闲着的,可以装备利刃。

  装备利刃之后,能够让枪支拥有近战的能力,这样打起来,那些火铳兵在被人近身之后,便不至于完全没有反抗之力了。

  同时,这利刃也能够增大枪管的重量,减缓枪支射击时枪口上扬的力道增加准确性。

  综合来说,如果能够将这玩意研究成功,那未来火枪兵将作为一个单独的兵种进行作战,不必在顾及其他护卫部队了。

  很快朱慈烺便将三八大盖的样式画了出来,宋应星看到之后,当即赞叹道:“妙啊,真是妙啊!这火铳上加上长枪的枪尖,即能够发射火药,又能够进行刺杀,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啊!”

  “我这就让工匠去修改模具,争取在开战之前赶着制造出来一批,给那些倭寇们来个惊喜。”

  这时,朱慈烺将宋应星拦住说道:“不必更改模具,我觉得如果做出这种设计的话,这刀身和枪管应该是可拆卸的装置,最好使用卡扣原理,如此一来如果是刀身坏了便拆卸下来刀身,火铳坏了便更换火铳。”

  “这样一来,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免物品损坏的几率。”

  宋应星闻言更加兴奋:“好,我这就设计。”

  看着火急火燎离去的宋应星,朱慈烺笑了,笑的很灿烂。

  现在的大明从科技上面,已经开始向着高尖端进军了,只要这一步跟上了,未来的科技革命他们便一路能够领先。

  就地球这地方来说,牛逼的也就那几个地方,几个国家。

  欧洲无外乎是西边的德法英、东边的俄罗斯帝国,亚洲倒是都挺能打的,但是最能打的还是中国这片地盘。

  中东区域的阿拉伯国家,曾经也算是豪门,只可惜现在被拆分了无数块,让一小撮犹太人吊着打。

  美国历史太短,不过认祖归宗,他们是英国的儿子,不过现在这对父子关系似乎是对调了。

  至于欧洲澳洲南美洲之流,基本上都是些二线部队打来打去,没什么意思。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确是没有河北和河南的戏份。

  除了地理决定论之外,剩下的就是人种问题了。

  非洲人地理就不行,那地方物产丰富,出门转一圈就有吃的,和中国数千年和大自然抗争锻炼出来的韧性根本没法比。

  其他地方要么普遍智商不够,要么也就是一片不毛之地的移民国家。

  后来英国之所以能够超越中国,成为世界老大,归根结底还是沾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光。

  这两次科技革命直接促进了工业化,让整个英国跳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之后,被德国拖入战争泥潭之后,他儿子接着这个机会作为跳板成为了世界老大,最后又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巩固了地位。

  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完全是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不然的话,也没这么厉害。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电气化到信息化,事实证明只有掌握最新科技的人,才能掌握整个世界。

  而科技最基础的便是人才。

  除了宋应星之外,朱慈烺还从各地找来了很多喜欢奇技淫巧的人,这些人统一由宋应星管理,朱慈烺发工资,出经费,让他们瞎捣鼓去吧,捣鼓出来好东西就用,没捣鼓出来,就当赚经验了。

  这也是朱慈烺的工业实验室的雏形。

  目前,朱慈烺已经给宋应星批了一大块地方,让他们专门搞试验。

  那地方荒无人烟,而且经常传出来爆炸声,朱慈烺偶尔去视察一下,指点指点一些新的想法,不过更多的还是让他们自己捣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可以揠苗助长,但是基础不足,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所以朱慈烺也只能是引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