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批改奏折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2:08      字数:2223
  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则是朱慈烺的三个老婆,邢长思、白婷云以及候华年。

  杨若虚和乌云二人时不时的也会跑过来听讲,恶补一下知识。

  为此,朱慈烺还将采光良好的四间屋子让了出来,给这些孩子们当学堂用。

  此时,上课的是邢长思和白婷云,朱慈烺看了两眼,见二人神情专注,便没有打扰直接离去了。

  外院有着各种厢房,是给那些太监宫女住的,而学校后面则是一个巨大的议事厅,是让朱慈烺和那些大臣们商量事情用的。

  最后便是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上有个门,能够通往内院。

  从外院走向内院,便又别是一番风味。

  如果说外院是学校的话,内院则就是菜园了,杨若虚穷极无聊,将很多河北一带的蔬菜全都种到了地里。

  还有番薯土豆等东西,也都在其中。

  如果不是寒风吹拂,朱慈烺还以为自己来到了于谦或者海瑞的小院了呢。

  “参见殿下。”

  几个正在侍弄菜园的太监宫女看到朱慈烺之后连忙施礼。

  朱慈烺摆了摆手让他们起来,随后便继续向前。

  内院布置的更加精巧一些,地面上是用水泥铸造的,院子中心的位置,有着一个水池,水池是地下的泉水,清澈见底,里面还有一些鱼儿。

  平时洗菜浇地都是用这里的水。

  亭台楼阁自然也有,不过不多,朱慈烺不太喜欢这些东西。

  再然后就是朱慈烺和家眷真正居住的地方了,总共八个屋子,带着一些厢房。

  朱慈烺一间,五个老婆一人一间。

  剩下的两间备用,用杨若虚的话说就是,以后说不准还能添上两个姐妹,得提前预备出来。

  除了内院还有个后院,这里就比较宽阔了,是朱慈烺给未来的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这里的房屋全都是用水泥红砖夹带着钢筋建造而成的,坚固结实,冬暖夏凉,外面的墙壁上,满是瓷砖,太阳的照射下,赫赫生辉。

  内院之中,则全都是水泥路,平整光华,两侧还有排水渠,直通用水泥修建的池塘之中。

  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脚下都能不沾泥水。

  屋子里面则是用地板砖铺成的,这玩意铺在地面上光华平整,用布一擦光亮的能照出人影来。

  最令朱慈烺得意的其实还是这些地板砖下方,全都用铁管在水泥内部留下凹槽,等到冬天的时候,弄个锅炉过来,直接往里面添煤炭,然后再弄个蒸汽机水泵循环水,一个这玩意就是古代的地暖了。

  到那时,也就不用天天担心烧炭取暖会二氧化碳中毒的情况了。

  迈步走进杨若虚的屋子,之间里面放着一些书信和奏疏。

  重要的几本放在了一边,不重要的放在了另一边。

  而杨若虚则不见人影。

  作为朱慈烺的老婆兼任秘术,杨若虚可谓是尽职尽责,将司礼监的事全都干了。

  此时已经临近傍晚,朱慈烺有出门找了一个太监问道:“王妃呢?她去哪里了?”

  “回殿下,王妃和侧王妃,说是去看看那只大老虎去了。”小太监恭敬的说道。

  去年冬天,朱慈烺捉住了几只老虎,按着朱慈烺的想法,是去北京弄个动物园,只可惜多尔衮一来,所有的事全都耽误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朱慈烺手头上就两样东西,一个是老虎,另外他还捉了几只大黑熊。

  这两样东西实在是太过单调,朱慈烺已经拜托那些英国人去弄些稀罕物了,等到这些东西全都凑齐,朱慈烺再去北京圈地。

  现在他已经将那只一顿能吃半扇猪肉的大老虎放虎归山了,只留下几只小老虎在哪里养着。

  而杨若虚和乌云二人则时常去看看。

  看着夕阳西下,朱慈烺开口道:“去将她们叫回来吧,这都快吃饭了。”

  “是,殿下。”小太监应声,随后便跑了出去。

  朱慈烺则回到了房屋之中开始查看奏疏和书信。

  按着明朝的级别,朱慈烺不是监国太子之后,是没有资格再审阅奏疏了,不过他现在总管辽东军政,辽东这片的奏疏,他看看还是可以的。

  他先是打开了那几封重要奏疏查看起来。

  第一封是朝鲜国王给朱慈烺的请求信,信中将朱慈烺吹嘘一番之后,又表明态度,想要让朱慈烺协同防御朝鲜,不然以后后金怕是要天天过来打秋风。

  朱慈烺看完这奏折笑了笑直接将其丢到了一边。

  “这铁公鸡,到现在也不肯拔毛。”

  自从崇祯的命令下达之后,朱慈烺就和朝鲜直言,表示自己也很想要帮忙,奈何手头没有军费,你们要是想要我出兵的话,请给足军费。

  不然的话,我也爱莫能助。

  朱慈烺之所以这么干,纯属是为了防止发生上次的事件,自己出兵帮忙打仗,结果粮草都要自己带。

  当然,朝鲜刚刚被洗劫,现如今粮食、人口、银钱损失严重,根本拿不出来多少,所以朝鲜国王便一直都是苦苦哀求,卖惨。

  朱慈烺也知道他的情况,所以言明可以用,人参、矿藏、木材、煤炭、宝石等之类的自然资源抵消军费。

  反正现在朱慈烺正在搞工业化,什么都缺。

  然而,朝鲜国王确是一口咬死,什么也没有。

  对于这种铁公鸡,朱慈烺是心如坚石,咬死了朝鲜不给钱自己就不出兵。

  毕竟他手头也确实不富裕。

  将朝鲜国王的信件丢下,朱慈烺又拿出了一封,确是南京户部尚书黄道周给自己的信。

  信上说,目前已经培育出一批杂交水稻了,只不过还在实验阶段,那些杂交水稻的授粉,是完全用人工授粉的,目前黄道周正在计算成本。

  杂交水稻一直是朱慈烺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番薯和土豆虽然产量高,但是这两样东西也只能在灾荒只年充饥用,真要是当主粮,确是行不通的,真正能够当主粮的还是大米小麦玉米之类的东西。

  所以,对于杂交水稻朱慈烺是下了血本研发。

  看着黄道周的信,朱慈烺提笔开始回复。

  “不计成本,全力研发。”

  “未来,这种种子将能够解决大明的饥荒问题,只要推广开来,大明将永远没有冻饿之死的人,此功在当世,利在千秋,如果成功,卿必青史留名,功盖神农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