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抽调学生当老师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2:07      字数:2204
  于是,朝堂上开始了一场混乱。

  于谦、李贤等人气定神闲,他们是朱慈烺的嫡系,如果有人要推举他们,他们则可以用这个借口搪塞。

  而那些吵着闹着要罢免朱慈烺兵权的那些人,则苦了,大家都不想去,但是崇祯已经放出话来了,必须去五十人。

  这可就要命了。

  上次被逼着去辽东事情还算简单,也就是监督发军饷,不用管军事,虽说紧张怕被打,但是应该没有生命危险。

  可是今天不同,去了辽东就要守城,身为主将,城丢了要死,打不过也得死,就算是打赢了也有可能自己已经死了。

  总之,这是个要命的事情。

  “王主事,你是兵部的人,深通兵法,还是您去吧。”

  “白郎中,平常听您高谈阔论,想来您对于兵事,应该也是极为精通,还是您去吧。”

  “此言差矣,我这都是纸上谈兵,根本算不得什么,还是您去合适。”

  “郭御史,您曾经给辽东将士分发过军饷,想来应该对辽东事情十分熟悉,此去辽东非你莫属。”

  “非也非也,我从来都觉得辽王殿下,和辽东的诸位将领镇守辽东十分合适,想要罢免他们的是你们,这肥差还是你们自己内部消化吧。”

  ……

  一群人互相推辞,同时又互相举荐,那些被朱慈烺收拾过的言官,知道辽东的厉害,所以一提到辽东这些人便不再说话,没被卷进去,可怜那些跳的最欢的那些人,全都被推了出来。

  这些人自然不会甘心就这么去。

  于是,称病的称病,辞官的辞官,甚至还有人爆出了自己老爹死了,要回家丁忧的事情。

  荒唐,荒唐到了极点。

  后来,当于谦等人给朱慈烺复述这场面的时候,朱慈烺曾经说过,要是靠着这些人治理国家,那这大明朝的朝廷还是趁早关门好了。

  因为,在那一刻,朱慈烺心中想的是后世那些党员们遇到危险前仆后继的场面。

  以及哪些为了获得冲锋的名额,火线入党,甚至谎报年龄入党的场面。

  虽说有艺术加工的元素在里面,但是故事确是真实的,因为朱慈烺曾经亲眼看过,就在自己身边。

  从早上到中午,中午再到下午,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这五十个名额还是没有人来领。

  看着这群废物,崇祯脸色变得阴沉下来,他沉声说道:“汝等想要将辽王军权罢免,朕同意了,汝等想要将徐尚真徐胜年等人的职位罢免,朕也同意了,现如今,朕让你们举荐人选去辽东,你们一个个的怎么全都哑巴了?”

  “从中午到晚上,这都几个时辰了?五十个人都挑不出来?”

  场下鸦雀无声。

  过了良久侯询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息怒,老臣认为辽东情况复杂,非辽东王和一应将领难以镇守,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侯询此话一出,这些人算是长出了一口气,虽说这也有些和稀泥的元素在里面,但是确是解了所有人的燃眉之急。

  崇祯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他眯缝着眼睛对于谦说道:“于爱卿,你怎么看?”

  于谦面不改色的说道:“陛下,臣觉得,朝中官员对辽东事务不太了解,应该将朝廷六部的一些官员派去辽东了解情况,同时也能历练能力。”

  “至于辽东王的军权和一应将领的任免,还请陛下圣裁。”

  于谦说罢,朝廷六部的人脸色全都变得惨白,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已经蒙混过关了,然而于谦这话实在是将那些人又往深渊里面退了一把,看着于谦的意思,不忘辽东送去几个典型是不肯罢休了。

  至于辽东军权的任免,这时确是没有一个人敢在开口了。

  看着这一幕,崇祯还算满意,他微微点头说道:“好了,既然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那辽东王的全力不变,至于其他将领嘛,我会降下旨意让他们奉公守法,努力抗击建奴,不过职位就暂时不要动了。”

  “陛下英明。”于谦带头跪下,紧接着是李贤梁储等人。

  身后那些言官们见状也纷纷磕头跪了下来。

  “陛下英明。”

  看着这山呼海啸的一幕,崇祯心中说不出来的畅快,自从他继位之后,整天不是和人吵架,就是看人吵架,那些言官一个个也仗着一身之乎者也,经常将崇祯辩驳的哑口无言。

  现如今,能够吓唬吓唬他们,也算是给自己出了口恶气了。

  不过这事还没完,或者说只是开始。

  “诸位爱卿,这辽东军务确是不便插手,不过,也不能让这些将领肆意妄为,这样,朝廷六部都需要挑选出一两个人去辽东办公,都察院也要去监督。”

  “另外,朕看这次国子监也有不少学子上书反对这件事,我看也挑选个三五十人,一同去辽东看看,等下次会试的时候再回来。”

  崇祯这一番话说完,朝廷六部中难得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哀嚎。

  倒是国子监祭酒反对道:“陛下,国子监里面全都是愣头青的学生啊,他们去辽东,怕是要给辽东王添乱的啊!”

  然而,崇祯确是摆摆手说道:“不会,我看他们精力旺盛,而且一个个胸怀大志,朕这次给他们个施展拳脚的空间。”

  “如果能够在辽东建立功业,等到了会试,殿试的时候,自然也能提升排名。”

  “这事,就这么办了,名单的挑选方面你们自己商量,但是职位不能太低。”

  “是,陛下!”一群人山呼。

  让国子监派学生去辽东,也是朱慈烺的主意,没办法他想要兴办学堂,肯定要找老师,辽东这地方经过女真人这段时间的折腾,现如今已经没有读书人了。

  徐尚真等人虽然还行,但是这些人总归还有其他事情,不能整天都教书。

  所以,朱慈烺没办法,只能找国子监要人。

  国子监这些人,基本上全都是书呆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教起来应该没啥问题,等到认识了字,自己和宋应星,再想办法教他们基础科学。

  十七世纪最缺少的是什么?人才。

  要是基础科学在中国提前普及,到时候也就没牛顿、爱因斯坦什么事了。

  至于朝廷六部之所以没有再折腾闹事,也在崇祯等人的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