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平静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2:00      字数:2292
  朱慈烺走到了一匹织好的丝绸面前,轻轻抚摸了一下。

  入手冰凉柔软,确实是上等的布料,他在皇宫中见到的应该就是这些。

  他记得去年因为缺钱,他和崇祯商量着就直接给卖了。

  摸了一会,朱慈烺开口道:“好东西啊,这丝绸在市面上多少钱一匹?”

  “这丝绸在市面上八两银子一匹,而卖给西洋能卖十四两银子,差距足有近一倍。”韩守通说道。

  这时,朱慈烺抬头望天做出思考状。

  “万历九年,江南制造局一年缴纳的税收就足有两百八十万两白银。”

  “而那年产出的丝绸,也和现在差不多,卖给西洋人的价格则是二十二两。”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怎么价格压下去这么多?”

  万历九年,是张居正执政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算是大明中兴的最后一年,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的执行,让这片土地换发出勃勃生机。

  之后,张居正去世,万历掌权。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不干活了,大明开始慢慢的走下坡路。

  那一年,政治虽然算不上清明,却也是税赋最为丰收的一年。

  听到朱慈烺翻起了老黄历,那韩守通随即说出了准备好的话。

  “回殿下,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倭奴那边也开始和西洋贸易了,有他们压价,我们的丝绸就卖不出去了,所以只能把价格降下来。”

  “价格降下来之后,买丝的成本却没有减少,所以缴纳的税赋自然就少了许多。”

  这话忽悠忽悠海瑞、崇祯之类的还可以,毕竟当年没有出国考察的指标,大家对倭奴也不了解,鬼知道他们产不产丝绸,产多少丝绸。

  然而,忽悠朱慈烺却是不太行,日本那屁大点地方,山地多,良田少,种粮食吃都不太够,哪有功夫种收益少的丝绸呢?

  而且,因为壬辰倭乱的缘故,明朝和日本的交易也基本上断了,从明朝购买粮食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这些都只是洋人,或者说这韩守通的借口。

  然而,现在却不是揭穿他的时候,朱慈烺微微点头说道:“这样啊,这群倭奴当真是可恶。”

  “是啊是啊,这些人还时不时骚扰浙江边境呢。”

  朱慈烺再次点头,然后又对那织工问道:“对了,你一个月织这么多布,能领多少工钱啊!”

  “三钱银子。”女织工低头说道。

  朱慈烺看了看周围的那些工人,这些人大多都是穿的粗布衣裳,手上也满是老茧。

  “三钱银子三十匹左右,一匹卖七两,一年三十多万匹。”

  朱慈烺吐出了这几个数字,不过并没有发问。

  因为这家伙肯定会和自己扯什么运输成本,蚕丝成本,销售成本等东西。

  朱慈烺懒得听,他只是看着这些织工感叹道:“遍身罗倚者,不是养蚕人。”

  随后,他摇了摇头退出了这车间。

  韩守通连忙跟了出去说道:“殿下,要不要再去瓷器房看看?”

  朱慈烺摇头道:“不用了,我回去想办法怎么扩大规模和那些英国人做生意。”

  说罢,他对刘汉勇说道:“把这些账单都带回去,我要找人合算成本。”

  “是,殿下。”刘汉勇应了一声,随后便大摇大摆的将地上的账单全部搬走了。

  “殿下,这些账目下官还有急用啊!”

  那韩守通见状想要阻拦,然而却被周围的士兵直接架了起来。

  随后,这两千多人浩浩荡荡的扯了回去。

  等回到总督府,朱慈烺便对马明金道:“查查账单,虽然可以肯定是假的,但是应该也能找到些线索。”

  “是殿下,小的这就去安排。”

  随后,朱慈烺说道:“去年江南制造局总共缴纳多少税赋?”

  “三十五万两。”马明金毫不迟疑的说道。

  朱慈烺听到后开始自语起来。

  “三十五万两,那就是一匹布一两银子的利润,人工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蚕丝的价格你知道吗?”

  马明金立刻又回复道:“回殿下,大概三斤蚕丝可以出一匹布,一斤蚕丝是五钱银子,成本是一两五钱银子。”

  朱慈烺点了点头说道:“这么说的话,这江南制造局每卖出去一匹布的其他成本,就要十几两银子?这么大的漏洞,他都是报上来的什么账目?”

  马明金深吸一口气开始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

  “项目都是车马费,机件损耗,织机房修建,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十分繁琐,因为没有他们具体的账目,所以我想调查也无从下手。”

  “而他们上报给朝廷的账目,似乎……似乎没人调查。”

  此话一出,朱慈烺皱起眉头。

  “没人调查?什么意思,朝廷人都是睁眼瞎吗?”

  马明金解释道:“朝廷官员对市场价格并不敏感,基本上都是听之任之,我曾经上书过,不过没有回音。”

  听到这话,朱慈烺随即明白过来,这朝廷中人肯定也能分到一些银子。

  思索片刻之后,朱慈烺说道:“这样,你先去查账,我给朝廷写信,让他们把他上报的账目送过来,把这两本账目对一下,看看哪里有问题。”

  “是殿下。”马明金点头离去。

  随后,朱慈烺身体一软直接躺到了椅子上。

  其实,这江南制造局想要调查并不难,之前他把事情想的太复杂了,阴谋,阳谋,明查暗访。

  只要带兵把账拿出来一切都好说,只是,现在确不是动手的时候,朝廷缺银子,就是这三十五万两也是巨款。

  无论如何,也要和这西洋先做了这生意再说。

  然而,很快朱慈烺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这次将这江南制造局摆平,相当简单,可是之后呢?又有谁来掌握呢?

  这江南制造局独立于江浙政坛之外,地方官管不着,而中央又远在天边,也管不着。

  思索良久,最终,朱慈烺摇头道:“算了,先走一步看一步吧。”

  北京距离浙江很远,几千里。

  等人一来一回,便是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江浙都平静的异常,倭寇没动静,洋人没动静。

  江南制造局的布匹和瓷器,一车一车的集中起来,准备往澳门发货。

  朱慈烺自从去江南制造局中视察了一次之后,便再没有任何动静。

  然而,江南制造局那边确是动静颇大。

  首先就是南天酒楼,一夜之间搬空了,其次就是和朱慈烺有过一面之缘的陆恒通因为父亲去世,悲伤过度暴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