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蒙古来信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1:55      字数:2231
  更重要的是,在古代会写自己名字的人都少,认字,能看得懂文章的就更不多了,你就是把圣旨给了那些老百姓,那些老百姓也不懂得怎么用。

  所以执行方面也是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时间。

  丈量土地也不是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的,需要在冬季,或者收货和播种的空挡期进行,而且中间空挡很大。

  良田和贫瘠的田地收成能差一倍,而如果将政令发下去,让县太爷干,那些王八蛋很有可能直接就把活给了那些士绅。

  士绅会自己把自己的土地分给穷人?你怕是还没睡醒。

  所以必须要专人去负责,海瑞去倒是没啥问题,但是天下就一个海瑞,而以大明的土地保有量,让海瑞一个人干估计得干死。

  随便找些老实人也不靠谱,那些士绅通常都是恶霸,手下都是几十个打手,像蒋家、宋家这种大的家族,手下甚至有上百个打手,一般老实人根本镇不住他们,想要顺利推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反正今年是不行,最快也要明年开始。

  而收税就在眼前,这一百多万的缺口,不管怎么说都得让人堵上,不然的话辽东哗变,天下大乱。

  如果横征暴敛的话,万一激起民变,到时候千万个李自成张献忠站起来,银子就别想收了,再搭进去几百万两倒是有可能。

  就这样,一群人又陷入了沉思。

  从中午一直到下午,众人也没想出什么办法来。

  最终,崇祯一声长叹说道:“剩下的一百五十万两我来想办法吧。”

  “你们下去之后商量一下怎么推行新政策,最迟今年冬天就要进行推行,等商量好之后,再呈上奏本。”

  崇祯此话一出,就连朱慈烺也懵逼了。

  皇宫的内库之中连内裤都没了,原本的老鼠都搬家了,崇祯哪里来的钱?

  然而,侯询等人却如蒙大赦,他们连忙对崇祯跪拜行礼:“是,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罢,几人扬长而去,御书房之中便只剩下崇祯和朱慈烺父子二人。

  朱慈烺蛋疼道:“父皇,您哪里来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崇祯长叹一声道:“现如今,也只能向那些藩王们要了。”

  朱慈烺一听,随即回过味来。

  明末的藩王都是很有钱的,这些大地主一个个家财万贯确实没错。

  但是,这些人又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想要从他们手里要钱,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似乎是看出了朱慈烺的疑问,崇祯解释道:“这些人在地方上横行惯了,找些理由整治他们也不是难事,顺带将他们的土地分给百姓,一举多得。”

  “呃!父皇英明。”

  崇祯这招是相当漂亮,反正进行土改肯定会涉及这些王爷们的利益,而面对这些王爷,一般人还真应付不了,所以正好现在就把他们办挺,也省的以后麻烦。

  至于理由,这些人在各自的封地上基本都是土皇帝,干的坏事数不胜数,地方官一般也不敢管,今天折腾他们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割韭菜。

  当然,也不是这些人全都是王八蛋,而是因为之前朱老四造反成功,之后明朝的皇帝对这些藩王都特别警惕,如果突然出来一个英明神武的家伙,还很有可能会被皇帝干掉。

  就这样,燃眉之急算是有了办法,接下来就是商量改革的事情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两件事要办,一个是结婚,一个是开海通商。

  就在朱慈烺发愁怎么推迟婚期的时候,又有两件大事挤了上来,这下朱慈烺更加麻烦了。

  六月初一,徐胜年升任礼部尚书,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礼部尚书,他在朱慈烺的指使下给崇祯上书道:“请陛下允许西洋诸国,进京朝贡!”

  开海通商这种敏感性问题当然不能直接说,所以朱慈烺准备拿进京朝贡试试水再说。

  奏折送上去,没多久就批了,毕竟进京朝贡这种事情,扬我国威,算是好事,所以那些人也没折腾。

  就这样,徐胜年依次派出时臣向琉球等国出使,暂定明年开春这些国家过来朝拜。

  六月初二,阿脱里不花和林丹汗的信件就送了过来。

  阿脱里不花信里面自然说的是边境互市的事情,而林丹汗的信就比较微妙,他在信中先是恭喜了一下朱慈烺抱得美人归,然后又对朱慈烺说,愿意和大明联盟,共同对抗后金。

  同时,也想嫁给朱慈烺一个女儿,然后两家联姻,永结同好。

  朱慈烺拿着这两封国书是一脸懵逼。

  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徐胜年还有崇祯皇帝同样懵逼。

  御书房内,四人面面相觑。

  徐胜年先发言道:“陛下,如此大事臣不敢擅自决断,还请陛下圣裁。”

  看着这两封国书,崇祯也拿不定主意,他对于谦问道:“爱卿,你怎么看?”

  于谦先拿出阿脱里不花那本分析道:“陛下,阿脱里不花请求通商一事,臣觉得可行,现在辽东急缺战马,而今年我大明粮食又有些过剩,卖给蒙古一些也无大碍,这对我们双方都是有益的,但是具体地点和时间,需要和其他大人详细商议一下。”

  随后,于谦又拿起林丹汗这本说道:“林丹汗这本,臣觉得也有几分可信,辽东一战,后金元气大伤,对蒙古的控制减弱不少,他们想要借此机会从后金手中挣脱出来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祝贺太子殿下迎娶瓦剌公主乌云一事,臣也看不明白。”

  “不过,林丹汗要是想和亲,臣觉得还是可以去商量一下的,虽说我朝历来没有和亲的先例,但是如果林丹汗向我朝求和,那就不算是和亲了。”

  明朝是个很硬的朝代,从朱元璋开始就不和亲,不纳贡,也没有像宋朝岁币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更没有清朝割让土地签条约的习惯。

  看不惯就打,开始是蒙古,后来就是后金,不管死多少人,就是打,打不过也要打,一直打到亡国,还在干仗。

  所以,在朝廷里只要提出和谈两个字,那肯定是无数唾沫口水横飞,和谈都是如此,就不用说和亲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不是咱们公主嫁出去,而是别人公主嫁进来,而且是乞和的态度,这样一来,国家有面子,那些大臣的阻力也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