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黄道周的忽悠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1:55      字数:2357
  朱慈烺听完还是有些不放心,现代长江之所以水患减少主要还是三峡大坝起了作用,他能够在汛期到来前泄掉洪水,等洪峰来了之后,一直控制着长江的安全水位,极大的减弱了那些河堤所承受的压力。

  然而现在没有发电机,也没有银子,单纯用人力堆出来一座大坝实在是有些浪费。

  而且也不结实万一有一天突然垮了,到时候江南七省直接就成了海了。

  想到这里,朱慈烺也只能是一声长叹。

  “算了,等以后再说吧,你让南京的官员记住那几个泄洪区,如果有水患依次泄洪,泄洪之后补贴标准就按今年的来,从今之后,只许上升,不许下降,如果让我知道有人克扣灾民的补贴,我直接杀他三族!”

  “是殿下。”海瑞拱手,随后他又猛的想起来黄道周让他捎过来的东西。

  “对了殿下,这是黄道周大人让我给您带过来的东西。”

  说着,海瑞掏出来一个布包递给了朱慈烺。

  打开一看,只见布包之中是一粒粒洁白的大米。

  朱慈烺这才想起来,自己去年把杂交水稻交给他让他安排人种植,结果今年一直在辽东了,也没空询问,想不到黄道周直接把成品送到了自己手上。

  他接过米来看了看,只见米粒颗粒饱满,十分白净。

  于是他夸赞道:“不错不错,这不愧是杂交水稻。”

  “对了,他和你说了这水稻亩产多少斤了吗?”

  海瑞说道:“据说是亩产六百斤,不过黄道周还说,需要专人侍弄,不易推广。”

  朱慈烺听着这产量觉得有些不对劲,不过想想也释然了。

  现在种植业撒化肥,而且全工业化收割机,也才一千多斤,在明朝能种到六百斤,够意思了,而且也比正常水稻的产量高出来不少了。

  随后,朱慈烺收起这些米说道:“好,今天我就让你们两个尝尝这杂交水稻的滋味。”

  说罢,朱慈烺来到厨房就开始忙活起来,海瑞和徐胜年二人也不是那种讲究君子远庖厨的腐儒,他们两个一人烧火,一人劈柴,不一会,三碗香喷喷的米饭就出炉了,朱慈烺还动手炒了两个下饭的菜。

  三人坐下,随即开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然而还没吃两口,朱慈烺便觉得这米饭不对劲,他再仔细看了看米饭,随后将碗放了下来。

  “不对,黄道周这家伙居然敢糊弄我。”

  海瑞闻言皱眉:“哪里不对?这米香甜可口,实在是好米啊。”

  朱慈烺摇头:“我给他的稻种是一种叫杂交水稻的东西,这种稻子生产周期短,产量高,但是口感却是比一般稻子要差一些,比较粘。”

  “而这碗中的米饭松软香甜,明显是宫里吃的贡米。”

  之前黄道周就没把杂交水稻的事情往心里放,如今早稻已经成熟,他索性就挑了一些贡米拿过来交差,在他眼里,朱慈烺这个在皇宫里长大的皇子又怎么会懂怎么种植水稻之类的活呢?

  朱慈烺也确实不懂,他黄道周要是拿些劣质米来,估计就让他糊弄过去了。

  而朱慈烺见产量没有预期中的多,而且还要多费力气,估计也就暂时不折腾了。

  谁知道,这家伙拿了贡米充数,如此一来,朱慈烺自然是品尝出来了。

  此时的朱慈烺是愤怒异常,他之前一心想着推广杂交水稻来改善大明的粮食问题,谁成想,居然被黄道周如此敷衍。

  气急败坏之下,他直接将桌子掀翻在地。

  “好你个黄道周,居然敢糊弄本宫,看我不收拾你。”

  海瑞也没想到朱慈烺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听到朱慈烺要收拾黄道周,海瑞连忙说道:“殿下,黄大人在南京一直在日夜不停的处理政事,一刻也没有懈怠过,绝对没有懒政怠政,您是不是弄错了?”

  朱慈烺此时巴不得亲自跑一趟南京质问一下黄道周,但是北京的事还没搞清楚,他实在是抽不开身,见海瑞替他求情,于是朱慈烺说道:“既然如此,那你就给他写一封信,让他给我解释一下这米的问题,你明白的告诉他,要么把真正的杂交水稻米交上来,要么就把种子给我还回来,要是连种子也没有了,就让他卷铺盖滚蛋!”

  开玩笑,这些杂交水稻可是朱慈烺拼了命换回来了,现在水稻没了,再想培育估计少说也得十几年,这十几年又会有多少人会被饿死?朱慈烺不砍他的头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海瑞闻言连忙道:“是,我这就去写信给他。”

  出了这事,朱慈烺吃饭的心情也没了,他一甩袖子说道:“本宫回去了。”

  说罢,转身离去。

  可怜海瑞,只是帮忙捎了点东西还陪进去几套碗筷。

  愤怒之余,他又连忙给黄道周写信,怒斥他耍滑头的行为,并且让他赶紧把东西交出来。

  徐胜年则默默地回家拿出四书五经开始为明天的大战做起了准备。

  次日,上朝。

  卯时,众臣进殿,这次人来的可是空前绝后的多,各部御史以上的官员全来了,都察院、大理寺来的人也不少,甚至国子监也来了几个人凑热闹,大有看戏的样子。

  众臣来齐之后,崇祯和朱慈烺依次上殿,王承恩上前一步尖声道:“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声音刚落,于谦当即站出来说道:“臣有本启奏。”

  之前上朝也都是于谦提出请赏,然后各大臣逐一辩论,这次也不例外。

  崇祯淡然道:“于爱卿可还是为了辽东军饷一事请奏?”

  于谦沉声道:“是的陛下,辽东之战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有余,如今不仅是辽东,南京和山东也都在催要欠下的军饷。”

  “尤其是辽东,去年欠饷便已经过了千万,去年冬天虽然发下去一部分,但是仍旧是杯水车薪,去年开春的一场大战,我军死伤过十万,抚恤银两再加击退后金军的赏银一直都没有发放。”

  “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士兵们会有哗变的危险,所以,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于谦刚说完,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便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陆万龄认为于大人说的不对。”

  崇祯看了一眼朱慈烺,那意思是说:就是这小子一直从中作梗。

  朱慈烺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懂了,随后崇祯对那陆万龄问道:“那你说说,哪里不对?”

  陆万龄朗声说道:“陛下,辽东欠饷千万本来就有水分,于谦不分青红皂白就要发放,想来是事出有因,而且所谓死伤过十万也是不准确的,臣认为朝廷不应听信他一面之词,应该派出专员去辽东、山东等地核查,等到核查清楚之后,再行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