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监国
作者:浮生何必甲第      更新:2022-05-23 01:43      字数:2308
  朱慈烺看完这封诏书随即又拿起了另一份。

  上面只有很简短的一句话。

  “皇太子朱慈烺,赤诚忠勇,当继位大统,立为新皇!”

  崇祯接着说道。

  “你去了南京之后,如果北京有变,你凭借诏书继位,江南也不至于群龙无首。”

  “到时候你在江南练兵屯粮,如果有机会再渡江北上收复失地,如果没有机会,以你的能力,居险而守还是不成问题的。”

  朱慈烺轻轻的将诏书放回原位。

  “那父皇您呢?”

  崇祯抬头望天。

  “朕御极十七载,连年天灾,祸乱四起,民不聊生,这些都不是其他人的罪孽,都是朕的过错。”

  “若非朕失德,上天又岂会如此降灾于大明。”

  “如今祖宗的土地丢失了三四成,朕又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祖训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你现在是太子可以走,朕是皇帝只能留在这里!”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崇祯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问题。

  李自成虽然暂时退了,但是随时可以带着几十万大军回来。

  东北的皇太极也能够绕过山海关进攻北京。

  而除了南方几省之外,目前只有山东河北两地,和河南的一部分还在大明朝的手中。

  如果李自成稳扎稳打,扫平山东河北河南三地的政府武装,到时候,北京就是一座孤城!

  守,勉强可以守住,但是向外扩张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守也是有期限的,毕竟北京城几十上百万人口都不种地,吃的喝的都是各地进贡来的。

  如今撑个一年半载的还不是问题,如果再长那估计就只能饿死。

  虽然当年朱棣迁都北京为大明王朝带来了极度的兴盛,但是恐怕就连他也没有想到,大明朝会走到这一步。

  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流民战乱不断。

  看似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如今已经完全成了一块鸡肋。

  守不得守,弃却又万分不甘!

  看朱慈烺久久不语,崇祯淡然道。

  “皇儿,领旨谢恩吧!今后这大明江山,就交到你手上了!”

  朱慈烺此时抬起了头,他看向崇祯,目光坚毅。

  “儿臣,万死不去南京!”

  朱慈烺是穿越而来的,对后面的历史及其熟悉,如果后金军入关。

  那些农民军肯定会溃败,到时候后金军占据北方大部分土地,然后再腾出手来收拾南明。

  单单靠南边的半壁江山是守不住的。

  就算守住了,想要反攻,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才是这个问题最要命的地方。

  去南京,南宋和南明的例子就在那。

  可是留在北京,似乎也是死路一条。

  整个大明,如今就像是走在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莫比乌斯环上面。

  无论去哪里似乎都是死路一条!

  而朱慈烺的工作,便是在这莫比乌斯环上,一点一点的撕开一条口子。

  似乎是料到了朱慈烺会这么说,崇祯苦笑着说道。

  “那皇儿打算如何?”

  朱慈烺看了看旁边的王承恩,随后咬牙说出了那句憋在肚子里很久的一句话!

  “儿臣,请父皇给予儿臣监国之位,统领文武百官!儿臣发誓五年之内,平定流贼,十年之内,平定后金!”

  在中国绵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敢说这句话的太子,屈指可数。

  因为这句话已经和造反没什么区别了!

  然而,大明走到这个地步,造反的总人数以百万计算,加他个朱慈烺似乎也不多。

  崇祯并没有震惊,也没有兴奋,上过一次吊的他,如今的眼里只有淡然。

  他再也不是那个动辄处死大臣的帝王了!

  他长出了一口气,随后从缝着补丁的袖口里拿出了第三份诏书。

  “朕也猜到你不肯南下了,这是第三份诏书,你看如何?”

  诏书上的内容也很简单。

  “太子朱慈烺,未经允许,擅动京营之军,嚣张跋扈,经查,实有造反之意。”

  “遂,下令即可抓入诏狱听候发落!”

  朱慈烺大惊。

  “父皇,你这是?”

  崇祯语重心长的对朱慈烺说道。

  “皇儿,造反吧,将朕列为昏君讨伐之,天下必定无不遵从!”

  “等你稳定住了国内,化解了民怨,再来收拾后金,也未尝不可!”

  这一招不可为不绝,破而后立,让朱慈烺以造反的名义,重整大明江山。

  当然,这对于崇祯来说,确实赔本买卖。

  如果朱慈烺成功了,史书上会记载,太子朱慈烺,被逼造反,然后引导大明走向复兴。

  而崇祯皇帝,则是昏庸无道,当了十七年皇帝,将大明朝搅成了一锅粥。

  如果朱慈烺失败了,史书上也只会记载朱慈烺忠勇,在绝望之中,击退李自成,然后又被崇祯帝猜疑,无奈造反身亡。

  而为了让大明复兴这个目标,崇祯将用自己的名声和生命为朱慈烺铸成一把剑!

  朱慈烺心中感动不已。

  谁说崇祯昏庸无道?谁说崇祯只知杀戮?

  若非朝廷官员腐败不堪,国家又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父皇,您这三份诏书,儿臣都不会接受!”

  “儿臣,会凭借自己的双手,拯救大明朝于水火。”

  朱慈烺的话,十分决绝!

  看着这个倔强的儿子,崇祯摇了摇头,然后看向王承恩。

  “看来,朕真的是老了,冥思苦想了整整一天才想出来的计策,如今都被自己的儿子否决了!”

  王承恩躬身道。

  “陛下,太子爷武力过人,陛下智力超群,您父子联手,定能化险为夷,中兴大明。”

  崇祯摇了摇头。

  “不了!朕不行了,十七年的风雨,朕太累了,今后就由太子监国吧!”

  朱慈烺闻言跪拜。

  “谢父皇!”

  崇祯挥了挥手说道。

  “去吧,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吧!”

  朱慈烺再次拜谢,随后,退出了大殿。

  ……

  就在朱慈烺热火朝天的整顿北京城的时候,山海关的吴襄父子也在纠结。

  吴襄将皇太极的信件交给了吴三桂。

  “你看看,看完烧了!”

  吴三桂扫了两眼随后将信直接丢进了火盆。

  “哼,这个皇太极,也忒抠门了些,你我父子手握山海关,和五千关宁铁骑。”

  “他给出的条件,居然和那个洪承畴的一样。”

  “爹,咱们不投降,就守着山海关,看他皇太极能拿我们怎么样。”

  吴襄皱着眉头对吴三桂说道。

  “儿子,如今大明朝已经没救了,不投降后金,咱们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