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土豆、红薯、玉米?
作者:曲径小路      更新:2022-05-19 14:55      字数:1890
  “哦对了,子布。”

  袁桓把张昭喊住:“之前你跟我提的北方种粮事宜,我仔细的考虑过了,咱们的模式其实还是可以用的,不过要稍坐调整。”

  民以食为天!

  自从袁桓开始屯田以后,曹操、袁绍、陶谦,甚至是刘表、刘璋、李傕等人,全部开始屯田,而且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至少袁绍库房里的粮草,足够他的大军吃上两年,这还是在一份田赋不收的情况下,如果加上税收收入,足以吃上数年之久。

  但是......

  可即便是这样,袁桓的粮食总量依旧是遥遥领先各个诸侯,归根到底便是粮食种子超级水稻的原因,亩产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可以养活全国的人类。

  只有解决了全国范围内温饱问题,才能逐渐像寿春一样,开始寻求精神文化上的追求,搞个教育也好,搞个文化产业也罢,人们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理想是很好的,张昭等人也全力在为此而拼搏,但南北方的土质、气候、文水条件是两个不同的极端,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便是这个道理。

  超级水稻若是放在豫州局部、兖州大部,以及大伍等处,就完全施行不开,因为那里的土质条件及气候条件,不适合水稻的种植。

  这一点可是把张昭愁坏了,手下的一大批粮官各个犯难,开荒基本上全部开完了,该种水稻的种上了水稻,该种粟(小麦)的种上了粟。

  但还是有很大一片土地荒芜,既不适合种水稻,也不适合种小麦,该怎么办?没有人知道办法,张昭不得已才将此事告知了袁桓。

  作为一个有系统的男人,袁桓对此表示完全没有半点压力,他立刻在系统中购买了各种耐旱的植物,甚至某些从海外流传进来的东西,也被他提前吸引进来了。

  有了种子自然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种植方法,袁桓一口气买了数百本关于种植方面的书籍,通过系统的优化功能,将其全部优化成这个时代人能看得懂的东西。

  张昭眼神当即放亮:“主公,这是......”

  袁桓气定神闲地道:“哦,这是些抗旱的种子,我已经命人给你归类完成,每一个布袋上写着它们的名字,还有一些书籍,你派你麾下的粮官赶紧衙门学习,一定要在大伍全境解放之前,把它专研吃透,等大开荒结束以后,将其播种,保证民生。”

  张昭拾起一本书籍,稍稍有些目瞪口呆:“马铃薯?红薯?玉米......主公这些东西,全都是耐旱的作物?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

  袁桓早已经准备好了说词:“你自然是没有听过,因为很简单,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我随便命名的,简单,嗯,主要是好记!”

  张昭仍旧是一脸懵逼的样子:“可是主公,这......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袁桓长吁口气:“子布,你不知道嘛?其实曹操、袁绍也在针对北方粮食少的问题范畴,他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吃的一些东西,这些都是从他们那里搜查出来的。”

  袁桓直接将屎盆子扣在曹操袁绍头上,不论是动机还是结果,都是合乎情理的,张昭即便是再怎么怀疑,他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也只能去接受,毕竟这种事情在袁桓身上经常出现,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主公放心,在下立刻便派人学习种植之道。”张昭欠身一礼。

  “嗯!这只是咱们的第一步战略,北方要想真正摆脱粮食的困扰,还需要咱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袁桓继续向张昭灌输某些思想:“其实南北方的气候不同,导致种植的东西不同,咱们倒是可以通过人工的作为,来刻意延缓某些适合种植的季节。”

  张昭不由得倒吸口凉气,那表情像是在说,神特么还有这种操作?

  袁桓则继续解释,他从宏观上,把气候土质等因素说出来,表达了温度、水分在影响气候条件上的概念后,又从具体情况对比分析,将大棚种植蔬菜瓜果,延长北方种植措施的观念灌输给他!

  张昭起初是完全不理解的,但是逐渐的,袁桓通过大量事实的作证,一点点将观念灌输给张昭,至少目前为止,让张昭有了一定的接受的可能!

  袁桓累个半死,长吁口气:“子布,不管怎么说,这一点还是有可能的,既然有可能,咱们便可以先行试验一番,寻找一个北方试验基地,把大棚种植进行试点,如果成功,则大规模向农户推广,如果没有成功,咱们再慢慢改进,总有一天是会成功的。

  除此之外,咱们还可以种各种果树嘛,苹果、枣、石榴等等,完全可以丰富老百姓生活所需,只有食物丰富了,老百姓选择也才能多起来。”

  张昭同样长吁口气,点点头道:“对!正如主公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可以小规模的试验一番,如果成功再大规模推广,这个在下同意。”

  “子布放心,一定会成功的!”袁桓极其肯定的道。

  “但愿如此。”张昭轻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