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文化帝国崛起之改良蔡侯纸
作者:曲径小路      更新:2022-05-19 14:47      字数:2118
  五百万石粮草随同袁桓任命的下发,跟着到了丹阳宛陵。

  同样的,原本计划给周瑜两百万粮草,直接升级为五百万石,目标要求不变,先稳民心,再开荒田,大搞城建,兴修水利,规模化种田。

  与此同时,张昭麾下的人事部开始优化奖罚令,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袁桓,审批通过后,下发至庐江、丹阳各县。

  监察部的同志们早已派到了各个地方,暗中搜寻相关官员违法违纪的事宜,一经发现,立刻革职查办,由后备的青年才俊及时顶替,不能耽误生产。

  在安排好这些事情,庐江、丹阳郡以工代赈的战略正式实施,且运行平稳良好以后,袁桓得以暗松口气,开始着手其他事宜。

  人才问题!

  是袁桓必将长期面临的问题,而且极其严峻!

  如果短期内的人才问题,他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购买召唤,可长期的人才问题,就只能依靠他自己培养了,这样才最是划算。

  汉末时期的人才选拔,大致包括举察、皇帝征辟、公府与州郡辟除、私人举荐、任子等方式,但这些方式从名字上便可以看出,受人情世故影响颇为严重。

  正是由于这样的选官制度,才导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以致于当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实施以后,这种状况更是愈演愈烈。

  科举制度的出现,极大的缓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但寒门与士族门阀的矛盾却从没有根除过,只有旧士族的灭亡和新士族的诞生交叉上演。

  袁桓要建立属于他的帝国,早早晚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与其等遇到了问题再着手解决,不如趁现在阻力尚小,便开始着手平衡。

  后备青年才俊,便是他提升寒门学者的一个手段,从目前的效果上来看,暂时没有人持反对意见,毕竟总比没有人当官儿要好。

  其实寒门和士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划分概念。

  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都敢自称为布衣,难道他没有读过书嘛?非也!事实上,他不比任何一个人少读书!

  再往深里扒一扒,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还当过豫章的太守。

  说白了,只是到了他这一辈时,家族混得越来越惨!

  可若是家里没这点关系在里面,诸葛亮又怎么能接触的到书,他的哥哥诸葛瑾怎么可能在江东平步青云,他又怎么可能勾~搭上黄承彦的女儿,成为荆州望族黄氏的女婿。

  寒门与士族原本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这里面的可操作性,真的极强!

  凭袁桓两世为人的经验,以及对汉末三国时期的了解,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可以逐步地改善这种现状,使科举制能完全成为他统治帝国强有力的工具。

  这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而这第一步,便从纸张的普及开始吧!

  袁桓查看了整个纸张改造的流程操作,发现工匠们对其中每一步把握的都非常好,但偏偏没能制造出心满意足的纸张。

  对于系统出具的图纸,袁桓从来没有怀疑过,那么问题肯定出在某个细节上面,只是他还没有发现而已。

  袁桓命人正常造纸,而自己则和张昭等工匠师傅仔细研读图纸,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起初工匠师傅们还比较紧张,毕竟袁桓那么大的官儿摆在那里,和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商讨工艺流程,单是从他身上散发出的王者霸气,便足以震慑他们了,哪还敢说话呀。

  可慢慢的,工匠们便习惯了袁桓的气质,开始敢主动和他交流,而袁桓同样悉心听取,仔细分析,同时一点点开始认证,逐渐取得了工匠们的信任。

  一日,有老师傅蹲在造纸设备面前,望着升腾起的蒸汽,不由得感概道:“唉!这图纸上的水温该怎么控制呢?”

  恰好,袁桓经过,听到了老师傅的话,放眼望向蒸汽时,他恍然大悟,问题不是出在别的地方,正是出在水温的控制上。

  为了使纸面的成型质量良好,需要将水温控制在70~80度之间为宜,而此时的温度,明显已经100度了好嘛!

  古代没有温度计,因此他才忽略了这一点!

  但既然系统图纸能够设计出来,换言之,水温便是可以控制的,更何况,袁桓好歹也是大学生出生,控制水温还能做不到?

  他立刻派人制作了八个冰壶,其实也不是冰壶,而是非常容易吸收热量的东西而已,将其悬在上空,当水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命人降下一个冰壶,使其温度降低。

  当冰壶的温度与水温相同,再次有上涨趋势时,继续放下另一个冰壶,同时拉起上一个冰壶,令其逐渐散去热量。

  这种方法,在近现代染布的历史上经常使用,毕竟染布对水温的控制,更加精细,在没有温度计之前,冰壶是唯一控制水温的利器。

  袁桓经过大量的实验数据,以及对在某种温度下,生产出纸张质量的权衡,逐步确定下一个水温,他命人将这种水温的外在表现记录在册,命名为纸温!

  在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后,大量的纸张产生出来,不论是平整度、强度、色调,还是纸张的保存期限,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当然,更重要的是,新的纸张能够很好的配合活字印刷术,完成大批量成稿的刊印,对书籍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子布!”袁桓招呼道。

  “在。”张昭闪身而出,脸上遮掩不住的笑容。

  “先把《论语》《孟子》刊印一千份出来,向庐江、丹阳、九江全面发行!”

  “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