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是时候改变了
作者:愿做巫山水      更新:2022-05-18 23:41      字数:1363
  原来,朱元璋看到的部分,竟是有关于请求减免赋税的。

  在文书中,对方明确写了当地遭了旱灾、水灾,到如今,已经是入不敷出,百姓几乎颗粒无收。

  若是依着朝廷以往的规矩和习惯,遇到这种事,必然是要先行上报中书省,而后转呈御前。

  而到了朱元璋的手里,虽说会给予一定照顾,却也得派人去核实后,才会做进一步的处理。

  可朱榑呢?他却直接给出了批复。

  在文书上,朱榑直接便要求官员上报受灾的田亩数量,并且还要整合名册,以及具体的受灾时间,甚至要求对方,选取当地苗种,呈递京城。

  这种决定,若是放在朝堂上提出来,必然是要被认作荒谬的。

  可朱元璋吃过苦,受过灾,心中比谁都清楚,那些官员会借着灾荒,做出什么勾当。

  朱榑这种行为,虽说有些不近人情,可毕竟还是同意了,暂时缓收赋税。

  而且在文书末尾,朱榑还提出,会暂借一批粮食,给当地官府,用于救济百姓等等,待到事情查清,酌情给与免除。

  在朱元璋的心里,这种策略,虽说依旧有些笨拙,可也的确会有效果。

  只是在执行上,只怕要有些麻烦,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名声上的影响。

  可他的这份担忧,落在朱榑眼里,却成了不满。

  瞧着朱元璋的神情,朱榑心里,忍不住再次泛起嘀咕。

  【老头子不会是觉得,我不近人情,想要教训我吧?】

  【这两年的灾虽说也有一些,可我就不信,一个地方,连着遭了两次灾,却要在年底,才进行上报,请求朝廷援手。】

  朱榑的这种想法,自然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他盯着朱榑,眼中闪过一丝狐疑,他很好奇,朱榑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学到了这些。

  毕竟按道理说,他和朱标,都算是宋濂的弟子,而宫中其余教习,也都是遵循孔孟之道的文人、儒生。

  这些人若是写诗文什么的,各个都是好手,可若是抡起揣度人心之类,却实在低劣的吓人。

  也正是因为这些,朱标才会和胡惟庸等人,始终只能周旋,却无法压制。

  有了胡惟庸在前,朱元璋内心里,对于这套假仁假义,更是厌恶至极。

  反倒是朱榑这种处置,更为受用。

  听到朱榑的心声,朱元璋道:“放心,你只管如实说便是了,咱没有要怪你的意思。”

  朱榑心中更加疑惑,但也不敢不说。

  他微微躬身,朝着朱元璋解释:“父皇,儿臣记得,本朝前次丈量土地,清查田亩,似乎还是前年。

  大明开国以来,便在清查土地,编造鱼鳞册;

  可实际上,官员士绅相互勾结,许多账册,其实未必属实。

  至于税款,实际上也大多是在穷人身上反复盘剥,至于那些握着大批土地的富户,却没出过什么力。

  所以儿臣觉得,对于他的话,自然不能全盘相信。

  况且这地方官之前是否受灾,儿臣并不清楚,一时间也顾不得去查阅旧的文书,只能用了这权宜之计。”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忍不住回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他叹了口气, 道:“是啊,清查土地本是好事;可账面上的土地,倒有许多都被抛荒了,不知的还以为我大明有数不尽的农田。”

  朱元璋说着,不自觉地顿了顿,而后才又继续。

  “可你这么做,是要得罪的人,万一人家真有灾,到时候你可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朱榑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

  朱元璋所说的,他自然也知道,可到了如今,他又哪有什么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