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大善人
作者:一瓶水      更新:2022-05-17 13:09      字数:2335
  他们急忙站起来,朝着流鼻涕的孩子们跑去。

  他们躺在鼻涕的孩子面前,带着警惕的表情看着朱明远和朱棣。

  “是谁?”一个20多岁的彪形大汉警惕地问道。

  朱明远露出笑容,做了温暖的说明。“咱们是普通人,到这里来玩儿,不必那么着急。”

  朱明远的话,这个健壮的男人不相信,旁边的男人们也不相信。

  在他们看来,朱明远和朱棣的服装很非凡,后面有随从,一定不是有钱人。

  这样的人不会来这么偏僻的地方玩儿的。

  朱棣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噗的一声对他们说。“别害怕,咱们没有恶意,咱们只是真的来这里玩。”

  “好的,先忙,咱们在这里随便走走。”

  朱明远这样说着,带着朱棣向远方走去。

  离开的时候,朱明远对朱棣说。“从鱼鳞帐的位置看,这里是德良良的田地。看,这些田地都是优质的水田,田地里有小溪流。”

  “谁这么说的?这里的田地这么好,如果好好经营的话,一年四季都能留下很多粮食。”朱棣也深有感触地说。

  那些蓝色的男人看到了分开的朱明远和朱棣,终于松了一口气。

  “记住,以后有这样的外国人来了,你就赶紧跑,听了吗?不跟他们说话,如果遇见拍花子的人,你知道谁接下来要去哪里吗?他们卖你们,到时候你们就再也不回来了。”

  一个男人回头,一直在威胁流鼻涕的孩子们。这些流鼻涕的孩子们吓得他往后退。

  看到自己的恐吓有帮助,这个男人也停不下来,拿起手中的锄头,又开始在田里忙碌起来。

  朱明远和朱棣不远,在附近闲晃。他们来到了离那片田地不远的村庄。

  这个村子不大,只有二十几户人家。

  快到吃饭时间了,村子上空飘着炊烟。

  因为农家的饭不怎么好吃,所以空气中不怎么有香味。

  不仅没有任何香味,还有牛粪的味道。

  在农村,牛粪是好东西,冬天可以烧成柴,堆在那里可以当肥料。

  村里的房子基本上是几个低矮的土房,这些房子都是用黄泥盖的。

  黄泥的质量怎么能与砖块匹敌。所以为了房子结实,墙壁变厚了,房子看起来有点低。

  农民有几个人用窗户纸,所以窗户大部分用木板,白天开,晚上盖。

  在村子里,时常能看到放肆奔跑着的鼻涕的孩子,甚至有人连屁股都裸露着。

  村里看家的妇女看见朱明远和朱棣后,急忙把在家门口玩耍的孩子抱在家里,锁上了门。

  朱明远也不觉得奇怪。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是正常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好人。这些村民也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没有。

  时间过了1分1秒,一转眼就点了饭。

  朱明远和朱棣也吃过饭,所以这个时候不饿。

  农家在田里工作是刻不容缓的,所以吃饭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在家的女性带着她去田里的。

  站在村子外面,一位穿着大麻衣的妇人走出村子,走向村外的田地。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看着这些朝田地里走去的农民们,朱明远念叨着唐朝诗人刘居易《观刈麦》,这首是千古流传,甚至在日本也很有名。

  《观刈麦》并不是妄言,今天非常真实的的展现在朱明远面前。

  “明远啊,这些人种的地是自己的,还是德良良的?”朱棣看着眼前的妇人,问道。

  朱明远说:“根据鱼鳞帐,这里的田地是德良良的,所以他们应该是德良良家的小作家。

  但是,从这里一直往东走,那个地方的鳞片里有当地的自耕农的土地。一会儿去那边问问吧。”

  朱明远远望向东,指着东边的大田地对朱棣说。

  “也这么想。咱们先往东走,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朱棣这样说着,带着随从者往东去朱明远追了上去。

  往东走大约有两里,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和刚才的村子差别不大,里面的庄户也那么多。

  因为是吃饭的时间,所以家里人几乎都在田里,村里没什么人。

  朱明远和朱棣在村子里兜了一圈。村子里除了一直叫的黄狗以外,还能听到几阵黄牛的叫声。

  有时也能看到村子里到处转悠的瘦公鸡。

  在乡下,能在外面闲逛的只有公鸡。

  母鸡的话,老百姓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因为如果生了蛋掉到别的家里的话,真的说不清楚。

  不到很长时间,朱明远和朱棣就在这个村子里闲晃。

  游荡之后,朱明远和朱棣又向不远的田地走去。

  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来了,但是这些农民不打算回家。

  在农村,男人变成家畜,女人变成男人,一半大的孩子变成大人。

  朱明远看到12、岁的孩子们在田里挥舞着锄头。

  朱明远和朱棣来到了人山人海的田头。

  这地的主人是个多嘴多舌的人,这地的主人是40多岁的人,没有像朱明远以前遇到过的那样警惕,反而显得很温和。

  地里有三个健壮的男人,不认为那是他的儿子,还有几个半个孩子,一定是他的孙子,应该有几个妇女了。

  看到朱明远和朱棣站在他家的田头,这个男人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了朱明远和朱棣那里。

  朱明远和朱棣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个男人是“大胆”的。

  “同乡先生,这是忙碌地生活着的一种尝试。”朱明远指着男人后面的田地,笑着说。

  男子把头上的草帽翻过来,说道:“是啊。农家有几个闲人?”

  “是啊。乡下的田地怎么样?税金很高啊。”朱明远远地不留痕迹地问。

  “这地真是好收成啊。

  但是,咱们不向朝廷交税!咱们都交给吴老爷,吴老爷可是个好人,比朝廷所说的赋税还少一半,这个圆这么多的田地,基本上都挂在吴老爷的名下。

  以前,吴先生经常让儿子来这里。有几个不是儿子的朋友吗?”

  听了这里,朱明远和朱棣对视了。

  在农村有太多这样的大善人了,他们本身想有不交付说的权利,所以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田地放在了他们的名下,为的就是逃税。

  而这种习俗到了明朝中后期,就是巨大的弊端,清朝也筵席了,这个弊端,所以雍正皇帝才推出了火耗归公和官绅一体,为的就是减轻这种不平等。

  “是啊。

  其实,家有50亩田,但是每年交给朝廷的税金很多,现在听你这样说,有点心动,想挂在吴老爷的名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