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北元危机
作者:一瓶水      更新:2022-05-17 12:58      字数:2528
  “那好吧,我尽量给陛下那边多一点解释,同时我看看能不能让父王也说一下情?小妹是他的亲闺女。他总不至于看到小妹出问题吧。

  希望你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朱明远带过来。仪华现在状态平静,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只能快点了。”

  徐辉组这里说的父王就是徐达,徐达现在经过调理,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只不过还是不能下地,每天都是坐着轮椅,赏花听曲,好不自在。

  “好,那就拜托你和岳父大人了”

  朱棣紧着眉毛,抓着手掌不自然的天空。

  “看来只能这么做了。”

  徐辉祖也没有好办法,只好同意了。

  半个小时后,几匹快马从北平城城门飞出,向南方狂奔。

  第二天,收拾好的朱棣带着侍卫离开了北平府。

  徐辉祖被安排在朱棣王府,负责照顾徐仪华。

  大雪纷飞,天气寒冷,皮裹着朱棣,头上顶着一顶大皮帽,下巴上围着薄荷皮围巾,只有眼睛露出来。

  马蹄踩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向前走着。

  ……

  朱元璋站在御书房外的屋檐下,看着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的小雪,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是个好年。”

  谈话期间,朱标向这边跑去。

  后面撑着伞的太监没有赶上朱标,雪落到了朱标的肩上。

  来到朱元璋面前,朱标没有拂去掉掉在肩上的雪,而是从怀里拿出奏折,说:“父皇,这是孩子的奏折。记录了死刑犯吃红薯和土豆的所有反应。”

  听了奏折,朱元璋认真地看着。

  奏折字数不长,比这本小说的作者水的字数都要少,朱元璋马上看完了奏折的内容。

  “也就是说,土豆、红薯都可以吃。吃多少都没问题,和大米一样。”

  朱元璋的眼睛眯着,他把奏折夹在胳膊肘窝里,在屋檐下走着。

  过了一会儿,他看了朱标,说:“老大,这样看来,朱明远奏折的话,也许是真的,只是我还不相信。

  就这么办吧。你去朱明远的老家,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看朱明远说的怎么样,是不是在说谎呢?”

  土豆和红薯的产量实在太重要了,朱元璋越要认真对待越重要。

  他抬起头,看着黑暗的天空,呼吸急促起来。

  这是可以改变朝廷的国运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传播开来,国运就不会阻拦,可以养活无数百姓,是可以改变天下的东西,不能朱元璋不认真。

  “如果这正如朱明远所说的那样,那就是天下的饥饿

  大明已经没有不饱腹的老百姓了。大明江山的国运会更上一层楼吧。

  …………”

  朱元璋深呼吸,压抑了自己那早已平静,现在又烦躁的心。

  “这样一来,到了南京,所有的事情都要弄清楚。

  顺便给我拿土豆和红薯种子。记住。这对朝廷来说非常重要,不能失去任何东西。

  …………”

  朱元璋的声音有点颤抖,伸出的手在颤抖。

  现在的朱元璋,紧张中兴奋交错,在担心中渴望交错着。

  朱标郑重其事的回路。

  冬天的黎明很晚,天地还很昏暗。

  应天府的冬天不及南京,不如北平。

  但是,早上的寒气依然刺骨,特别是湿气混合的冷气,可以穿透大衣,深入骨髓。

  城门咯吱咯吱地打开,朱标骑上战马,带着随从慢慢地走了出去。

  出了城门,天地是一个广大,朱标鞭马,带着100多个锦衣卫,向郊外狂奔。

  大风大雪吞没了江湖,巨木破坏了竹苇的枯萎。

  天地苍茫,蒋门神从北城进城。

  半个小时后,朱棣和徐辉祖的奏折送去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把煮好的土豆放在桌子上,准备吃两口,就看到了四儿子的这个奏折。

  “老四家怎么出了这样的事情?怎么不早点说?……现在,朱明远在乡下。想找他一时半会还不容易。”

  但是朱明远已经回了老家,而且乡下的路还特别难走,一时半会想找他还很难。朱元璋也没办法,只好用奏折来说明这件事,让朱棣来,准备让太医院的医生北上。

  奏折送去御书房,蒋门神又带着奏折向北狂奔。

  上京一日,在野外与朱棣相遇。

  “四王爷,您如果想找朱明远的话,估计不太容易,他现在回乡下去了,要不您现在跟我走一趟?”

  朱棣在蒋门神的口中知道了朱明远恰好不在城里的消息,心中涌现出巨大的无力感。

  悲伤、无奈、愤怒等心情交织在朱棣身上。

  几乎所有的男人都难以忘记自己白月光。朱棣也一样。

  徐仪华是他的初恋,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女人。

  命运无常,造化弄人。

  朱棣从战马上跳下来,把奏折交给蒋门神,同时对着蒋门神,像火一样喊叫。

  我知道离开驻扎地是大罪,但我不能看到她没命。

  “现在就带我过去吧……对了,蒋大人,你回头跟父皇说一下,这件事情是我不对,擅自离开封地,父皇回头怎么对我?我都任凭处置,但是务必要救了仪华的性命。”

  蒋门神掉头,令人带着朱棣的命令去乡下,而自己转身回了皇宫。

  第二天下午,蒋门神站在御书房里,拘谨。

  朱元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闭上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

  御书房又安静又恐怖,谁都屏住了呼吸。

  站在一旁的苏培盛推测朱元璋应该到了爆炸的边缘。

  侍奉朱元璋好几年,苏培盛也明白了朱元璋的脾气。

  这是一个统治欲很强的皇帝,恐怕这件事不会顺利进行吧。

  但是,想象中的愤怒没有出现,向几个蒋门神挥手。

  这蒋门神卸下了重担,退出了御书斋。

  朱元璋睁开眼睛,摇头,长叹了一口气。“啊,老四为什么这么孩子气呢?”

  他说:“让太医院的人赶快北上,不能耽误时间。”朱元璋说。

  从开始到最后,朱元璋一句也没说朱棣,也没说坏话。

  他又趴在桌子上,开始批评奏折。

  书房外面又下起雪来了。雪是公平的,穷人和有钱人都下了雪。但是又不公平,降临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在不知道金陵到北边的距离的沙漠草原上,有一场“白灾”降临。

  大元来袭!

  现在的“大元”是朱元璋口中的“前元”,是后世学者口中的“北元”

  这是一股尴尬的势力,失去了祖先打过的中原,甚至被攻克了上面,只能退守草原。

  朱元璋没有放松警惕,时常堵塞大军,袭击他们。

  没办法,他们只能再次向北走。

  一到寒冷的冬天,他们总是会想起当时在中原时房间里的温暖。

  只是,这个记忆只会成为回忆。

  大雪覆盖草原,越往北越大雪,雪也越厚。

  在河的旁边,前皇族驻扎的野营一直持续着。

  前皇帝的丞相阿鲁台站在复古图的旁边,脸上的烦恼比他不少。

  “陛下,昨晚北方部族中,一百头以上的羊冻死了。今年的白害异常迅速,这样下去的话就不乐观了”

  阿鲁台的脸上充满了悲伤,现在的前身已经是无畏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