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四十章
作者:提灯小熊      更新:2022-12-08 17:43      字数:3511
  40

  亥时,乾清宫书房。

  康熙批好了十分紧要的那一堆奏折后,轻晃了一下有些微微发酸的脖颈,他暂时放下了手中还蘸着特制朱砂的毛笔,随手搁在了上好白玉做成的精美笔架上。

  一旁静静候着的梁九功十分有眼色地朝后面的小太监挥了挥手,动作幅度小得叫人几乎是觉得出了幻觉一般。

  不过,这是御前伺候的人都具备基本技能罢了。能在乾清宫出头当差的,各个都被练就出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一点儿本事的人可是在这儿呆不长久的。

  没一会儿,机灵的小太监便端着茶盘进来了,梁九功立即将盛放在其中的茶盏拿起,小心谨慎地双手举着茶盏下方的盏托,将之摆放在康熙顺手方向的桌案上。

  他们这位主子犹爱喝茶1,各种各样的茶叶都有尝试过。毕竟,作为一位帝王,对待喜爱之物,还是比较挑剔和讲究的。

  在众多茶叶里,康熙目前最爱的便是雨前龙井,这种茶叶对于种植采摘的产地和时节的要求都很高,而这之中要进贡给康熙的特级雨前龙井就更是产量极少的珍贵极品。

  康熙把批阅好的奏折叠在书桌一角起放好,便端起茶盏轻啜了一口,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

  在热气的蒸腾下,茶香四溢,他又喝了一口,感受着嘴里回甘的滋味,有些皱起的眉头放松了下来。康熙的视线又转向另一边整理出来的内容不太重要的奏折,然后扣上茶盖,伸手将那一堆奏折中的一些拿到身面前放好,翻开准备当做消遣休闲来看。

  没错,就是消遣。

  他自认登基以来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各地奏章数量相当多,只是这里边除了一部分是很重要必须要批阅的,还有很多都是各地大臣请安、报告所管辖地区天气下雨情况、又发现了什么新鲜东西想要上贡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

  对于这种类型的奏折,康熙向来都是大致地扫一眼,请安的就十分简洁地写上“朕安”这两个字,其余的要么是写“已阅”,要么就是大笔一挥“知道了”2。

  康熙挑挑拣拣地快速批阅完所有的奏折也已经是半个时辰以后的事了,他起身缓步走到半掩着的窗户前,深深凝视着窗外因为天黑被朦胧的月光映衬得有些斑驳的树影和远处天空中慢慢飘过来的大片乌云,显得有些压抑,似乎快要下雨了。

  风轻轻地吹着,周围离得近的树枝发出“哗哗”的声响,略微窒闷的空气中甚至还能隐约闻到淡淡的土腥味。

  男人负手而立,一边远望一边摩挲着左手大拇指上戴着的玉扳指,外面的天气情况和眼下大清的处境很是应景。

  可不是吗,风雨欲来……

  忽然,书房角落里忽然走出一个五官平凡、看上去毫无特色的高大男子,或许可以用存在感极低来形容他。这么说吧,是晃眼过去却一点记忆点都没有的那种,若是混入一群人中,就像是水滴汇入溪流中一样,没有任何违和感。

  来人在距离康熙不远处靠近桌案的地方停下了脚步,恭敬地朝康熙的方向行礼。与此同时,梁九功转身向候着的宫人抬了抬下巴,眼神示意众人悄声退下,而他自己则是等人都退出了书房之后,轻手轻脚地将门从里面关上,并十分谨慎地守在门口。

  费扬塔珲,乃是大内侍卫首领,这个名字还是康熙亲自赐下的,在满语中意为“强大”,与含义为“英勇、勇士”的巴图鲁有异曲同工之妙。

  侍卫制度是大清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制度。

  康熙的侍卫分三类,分别是御前侍卫、乾清宫侍卫以及大内侍卫。

  被人熟知的是前面两类,且日常离皇上很近,想要找机会入皇帝的眼还是比旁人要容易许多的,可谓是仕途坦荡。御前侍卫是选拔的勋戚子弟和武进士充当担任,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亲戚和人才心腹。乾清宫侍卫,人选来自于爱新觉罗氏及重臣的后代、亲戚或者信赖的人。

  最为特殊的莫过于第三类侍卫——大内侍卫,他们都是武艺十分高超并且深受皇帝信任的高手,而其中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暗卫。

  费扬塔珲低声向康熙禀告着手下人传来的消息,他的余光瞥见前方皇上挺拔的背影,见主子并没有要打断询问他的意思,便知道皇上心中自有计较,就接着继续汇报,直到所有内容完毕。

  康熙的手指放在窗框沿上有节奏的点着,听了大内侍卫首领的禀报,他眸光深沉,这些消息和前朝局势联系起来,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吴三桂那个老匹夫,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叛,结果在衡阳称帝,国号却不是“明”,而是“周”。

  明朝是在汉人的治下长达近三百年的时间,而大清作为异族入关占领了中原,统治区域的老百姓汉人远比满人多,再加上为了摆脱明朝的影响,大清迫使汉人剃发易服,种种控制和强硬的手段让汉人老百姓心中埋下隐藏的怨气,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在渐渐淡化,但“反清复明”的旗号一出,老百姓内心依旧是有所触动的,否则三藩之乱掀起的声势也不会如此浩大。

  康熙内心嗤笑,那老贼此举乃是一步臭棋,“周”和“明”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起义反叛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个反清复明的有能耐义士,变成了一个地方叛乱的前任藩王。

  这明晃晃的目的昭然若揭,但凡有点聪明的人都能看出其反叛的背后实际上只是想让自己当皇帝而已。

  康熙想起平西王之前还有个“延陵将军”的别称,相传延陵吴氏是春秋吴国王族的后人,而吴国又与周王室同宗同脉,由此可以推出,他吴三桂是周王室的后代。

  呵,怎么,还在想尽办法给自己找出身尊贵,血脉纯正的理由么?

  可笑至极!

  大清目前局势一片大好,康熙回想起刚才费扬塔珲说的一句话,前线暗哨递来的消息中道如今的吴三桂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按照吴三桂的性格,之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在私底下盘算些临到后期的反扑动作,大清虽说是不惧对方头脑发热下出的昏招,但是,没有必要的损失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看来,大清距离胜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康熙吩咐正静静等候口谕的费扬塔珲,叫他传令给前线的人手,减少最近活动的范围和频率,静观其变即可,想必前平西王不会让人失望的。

  书房的正事处理完毕以后,乾清宫的书房又恢复了平静,大内侍卫首领也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梁九功将关上的房门打开,让外面等着的伺候的宫人端着茶水、点心等物品进来了。

  他微微躬身,向康熙恭顺地问道:“皇上,现下可是要到哪位娘娘的宫中安置?”

  不是梁九功身为太监总管非要管皇上在后宫夜里安寝之事,而是皇上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后宫了,除了前朝有事经常歇在乾清宫以外,就偶尔去承乾宫的贞顺斋看一看乌雅小主了。

  原本早已不再管事儿的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也隐约透出些许不满。毕竟皇上的子嗣虽然出生的多,却也夭折的多,能立住的目前屈指可数。

  同他的阿玛一样,子嗣稀少,先帝共有八个皇子,后来也只有皇帝、裕亲王福全和恭亲王常宁三人,而六个公主也只有一位存活下来。

  也许太皇太后想着只要基数够大,最后的结果定然是不会差到哪儿去的。

  比起先帝宠爱董鄂氏的程度,太皇太后倒是一点也不担心皇帝沉迷女色、感情用事。她养大的了这孩子,不说是完全了解皇帝,但大致上是清楚的。

  一贯令她骄傲的孙儿自幼时起,便自律得可怕。

  康熙是何等的敏锐和精明,在近来几次到慈宁宫向太皇太后请安,自然也察觉到了她老人家的心思,或者说,太皇太后就压根没有掩饰过。

  太皇太后的一生称得上是跌宕起伏的,历经三朝,辅佐了三任皇帝。对外政治,对内调和后宫内部矛盾,极大的促进了大清的统一。

  在先帝还在世时,为了巩固大清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也同样是为了维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将自己亲生的三个公主嫁给蒙古贵族联姻。

  在先帝去后,孙儿还未长成,她便毅然在巨大的压力下周旋于各方势力,直到皇帝有能力接手一切。

  因此,太皇太后对康熙从小就是非常看重的,行为举止谨慎小心,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异常警惕。她虽然慈爱,却对皇帝方方面面的要求都十分严苛。

  直至康熙亲政,太皇太后放权,这才什么都不管,对康熙也隐隐有些迟来的纵容。兴许是老了总是回忆起从前年幼的皇帝,觉得对那时的孙儿是过于严格了,不过要是再重来一次,她依旧还是会那样做,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所逼,君弱臣强,祖孙当时的处境并不算好。

  其他的事情她都可以不过问,可子嗣乃大事,她不得不严肃认真对待,哪怕是教孙儿听了心烦。可重蹈覆辙这种事情,她绝对不允许再发生。

  康熙听到梁九功刻意地提起后宫,便料到应该是皇玛嬷特意派人前来关照过的。

  到底是孝顺,又因许久没有进后宫了,康熙静默了片刻,又看了看时辰,有些晚了,不想惊扰了那正怀有身孕的佳人,就打消了原本想去承乾宫的贞顺斋看看的念头,随后脚下步子方向一转,在宫人的簇拥下朝与承乾宫恰好相对而立的翊坤宫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