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摸鱼儿(一)
作者:她与灯      更新:2022-05-16 16:17      字数:3371
  皇帝去茂陵送大殡还未归。南书房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差事。

  曾少阳把王疏月安排在西二所里住着,虽说在宫里当差,不能有奴才伺候,但曾少阳还是把一个叫善儿的小宫女放在她的屋子里扫少服侍。王疏月并不是一个多事的人,加上宫里规矩多,稍不留神恐犯忌讳。再有皇帝回来,就要行册封的大礼,各处都紧锣密鼓地在备大事,不免乱。

  她便索性不走动。每日听曾少阳说南书房的日常的差事和规矩。

  王疏月从曾少阳口中听来得皇帝,全然是个没趣儿的人。他在生活上没有什么随时而变的喜好,好像一切都是经年的习惯而已。

  比如,他喝茶,从来只喝宣城的敬亭绿雪,那是安徽最古老的名茶。茶味浓,冲泡两三次而香不减。曾少阳说:“这也就是咱们万岁爷的老辣,听老师傅说,茶这种东西特别有灵气,什么年岁的人,吃什么品性的茶。这茶从前惯先祖爷的口,那时年轻一辈的皇子都饮不大惯。您知道,咱们先帝爷当年入主中原……”

  曾少阳的毛病是,说起一个话头,就前前后后停不下来。

  但他说到的老辣这个词,王疏月琢磨了很久。

  曾少阳的意思,她认一半,还有一半她却觉得越想越有趣。

  汉人喜欢给天下名茶编撰传说,以此增加风雅之趣,大多没有实证可考,因此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传说都不尽相同。不过,敬亭绿雪的传说,却很有意思,无论哪一个传说,茶名中的“绿雪”二字,都是来自某个女人的名字。

  这里面有些文人意淫之乐。满人不一定知道。

  所以,皇帝也一定想不到,后来自己端坐品茶的姿态,在王疏月眼中,总有那么点子人模狗样的闷骚气。

  “主子爷不喝淡茶,王疏月,这一盏子下得功夫还是不够。”

  说这话的是春环,她已经拟定在大开春时就放出去。曾少阳请她教王疏月规矩。若换了以前□□接手差事的宫人,她早便拿着板子打了,但曾少阳留过话,不得将她当一般的奴才那样待。

  她便没了法子。

  但她还是不肯给一点子好脸色。

  曾少阳时常看不过,也会劝王疏月:“姑娘别在意,这是她的好处,万岁爷在府里就用惯了她,就是因为她谨慎,伺候主子们七八年,点子错处都没有。”

  王疏月道:“那为什么不留着多使几年呢?”

  这就是曾少阳不知道也不能问的事了。“这怕就是主子们的恩典了。这年纪放出去还能配个好人家,再晚些,不就耽搁得了嘛。”

  “春姑姑她自个……愿意出去吗?”

  “哎哟,这天大的恩典,谁不愿意啊。”

  也未必吧。

  人心都在长在一层皮肉里面。怎么看得见呢。

  王疏月抬手喝了一口自己泡的茶,眉毛一下子皱在了一起。

  都苦成药了,还不够浓啊。

  圣驾在二月初回銮。

  先帝爷的大事终于渐渐落下帷幕。

  这些跟着皇帝奔波的大臣像是被从牢里刚放出来的囚犯一样,终于能回家洗澡剃头,吃顿好的。各处的衙门都散了,王授文却在还在正阳前的‘天地春’楼上磨蹭。

  程英小解回来,跟着的人去下头拿厚袍子。

  “王老,这还不回去,还没在这内城里锁够。”

  王授文摆了摆手:“你那宅子里热,你赶紧回吧。”

  他这么一说,程英到不好走了,接过下人拿来的袍子铺在膝上,重新又坐下来,起了另一个话头“我看明年,定青能补户部那边的差。”

  王授文吐出一口酒气:“这哪里说得准。”

  “你的儿子,走你的门路,天经地义,就看你老肯不肯。”

  王授文摇头:“算了,再放他在外头几年,等朝廷稳下来再说。”

  程英叹了口气,“怎么,他母亲这么大的事你有没让他回来?”

  “他母亲留的话,不叫他回来伤心。”

  “哦。”

  程英看着自己面前的空杯:“那苦了你家的女孩子。”

  王授王靠向椅背,把杯中的余酒喝尽:“已经给宫里调(河蟹)教了。管不了咯。”

  汉臣之间不大愿意深说这种把自家女儿送给旗人家伺候的事,虽大家都有博前途的心,但说出来毕竟不好听。

  这边王疏月跟着春环在榻上铺黄色缎面的垫子。

  曾少阳走进来道:“春姑姑,敬事房寻姑姑问话。”

  春环站起身,“知道了。”说完又对王疏月道,“把褶皱碾平,一丝儿都不能

  剩,过会儿子,我会来瞧。”

  “是。”

  她一走,曾少阳也跟着出去了。

  南书房此刻就剩了她一个人。她碾平榻上的褶子,也就再无别的事,皇帝不在的时候,南书房的差事其实顶清闲,除了一样不好,就是这站的规矩要命,南书房里只有两方书案,一方是皇帝的,还有一方在西南角的窗下,是给南书房行走的大人们替皇上拟旨备的,再有就是她眼前的这张黄缎榻,皇帝疲累了,也会在上面小躺一会儿。

  这些东西都是有主的,所以宫女和太监就只能站着,其实不说他们了,连外头的王爷们进来,也只能在皇帝面前站着,他们把这儿叫南书房的“站规矩”。

  王疏月百无聊奈,便立在书架前看扫看书脊。

  皇帝喜欢看的书大多是史书,中间也有几本前明汉人的文集,看起来被翻地特别勤,书脊处的线装都有些被消磨了。

  她正想去细看,那是谁的文集,忽听见外面传来了人声。

  先跨进来的是张得通,他倒是一眼见看见了王疏月,又一扫里外,除了她是站里面伺候的,其余的竟都是进不来的奴才。他到也没多说什么,只使了个眼色,叫她退到该退的位置上去。

  接着皇帝便跨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十二爷,他一面走一面翻一册书,面上难得挂着笑容。“这文章写得好!”

  这会儿似没有政事,十二爷脸上的表情也是松和的。跟在皇帝身后道:“陈如晦他们要晓得,自个的文章能得皇上您这么一句赞,怕是得去祖坟上磕头。”

  “话不能这么讲,这些人年轻气盛,又都自诩铁头不怕死,没登科你还能从文章里看到些针砭时政的话,以后妻小在室,他们未必敢把文章写程这样。”

  “是,皇上说得是。”

  皇帝仍没有抬头,走到他榻上坐下。又往下看了十几行,这才想起十二爷还在他跟前站着。“哦,对了,你先回去歇着。”

  十二本来也不想在这里站规矩,见几日是闲局,王授文程英都不在,忙顺答道:

  “是。臣弟告退。”

  “张得通。”

  “奴才在。”

  “送送你十二爷。”

  张得通也是无法,本来皇帝不点他的名,他是想安排何庆去送的,毕竟留那位王姑娘一个人在里面伺候,他总觉得心里跳地砰砰的。走到外面的时候,还刻意叮嘱了何庆一声。

  “仔细听着动静。”

  皇帝并没有注意到南书房里换了人。

  他手里的那册子文章是外城科举士子所举鸿笔文社刊刻的社稿,所论是《学而时习之》全章,许是当真写得好,皇帝看得入神,半个时辰过去,竟连茶也没有要。

  王疏月终于有了一段长而安静的时间去通体打量皇帝。

  平日里哪怕隔得再近,这个行为都是要掉脑袋的,但她此刻站在书架的后面,只要她不露头,皇帝的角度是看不到她的。

  其实皇帝和贺临长得不像。但体格是相似的。

  他穿着藏青色常服,外头照着一裹圆的皮袄,起先没脱,这会儿书房内的炭暖起来了。他便随手脱下来,搁在了榻上。

  那袄子大,铺开便占了榻面一大半的空间,若是平时春环一定会立刻过去替主子收挂,奈何今日在的是王疏月。她没真正服侍过人,南书房规矩虽然学了个七七八八,但这样的零碎细节,她还没搞明白。

  皇帝觉得有些施展不开,不悦地开口唤人:“春环。”

  没人应他。

  皇帝有些不耐,不过他今日心情好,还是耐下来,提高声音又唤了一声。

  然而还是没有人应她。

  皇帝放下书,往书架后看了一眼。

  那里向来是宫女们当值站的地方。架角后面露出春绸滚毛儿氅衣的一角。

  “何庆可在外面”

  “奴才在,主子爷。”

  “进来。”

  南书房这个地方,通常他们都只在外面伺候,这会儿皇帝突然把他唤进去,他摸不着头脑,身子也躬得格外低些。

  刚进去,便一眼子瞧到了散在皇帝身旁的皮袄子,“哟,这怎么……”

  他忙上去收挂好,这才回来伺候皇帝脱了靴。

  一面道:“皇上,有事吩咐奴才。”

  皇帝翻了一页书,抬手朝书架后头指,声淡淡的。

  “把人带出去,打十板子,以后也不得再放进来。”

  何庆边往书架后走,边想春环是最谨慎妥帖的,今儿是犯了什么错处。他还没想明白,迎面却看见了王疏月的脸,这可把他吓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