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砥砺不息,顽石初成。
作者:小燕麦      更新:2022-05-13 16:10      字数:2540
  隋风看到布袋中放了几样东西,有一只玉箫,一本箫谱,一只匕首短剑,宽一寸,长六寸;一个全是用羊皮做的簿册,上书“工碌集”三字,而最后徐山则亲自递给了他一件重物,似铁非铁,似铜非铜,像是一个锒锤,拿在手里有五十余斤。

  隋风摸着头茫然的看着隋震说:“师父这是要徒儿作甚?”

  “稍后,你师兄会告知与你,按他的意思做就是了,只是为师给你个忠告,静,悟,思。”

  说完隋震便大笑着离开了别院。

  随后徐山告诉隋风,要他学习奏箫,筑工,雕镂,而那些书籍卷册,便是学习的工具。

  隋风经过一阵摸索,完全没有任何头绪,而且他想不明白这些东西跟铸剑术有什么关系。

  最后无奈之下,他只能请教徐山,而徐山告诉他,要他先学习那卷《工碌集》。

  当隋风翻开《工碌集》后,发现里面大多是一些建造屋舍殿宇之类的知识,其中还包括雕刻,陶艺等奇技。

  于是隋风一边枯燥的翻着羊皮卷,一边想师父说的忠告是何意,百思不得其解,他便请徐山给他示范一下那箫谱,然而当徐山笑着吹奏完后,他却已经沉沉睡去。

  这一睡,一直睡到了次日,醒来后,他突然像是发现了什么,慌忙中翻出那本箫谱,仔细观看。

  《清水咒》!

  只是他再怎么观看这本曲谱都难以明白其中的宫商角徵羽诸音中的规矩,但是他却找到了其中的一丝蛛丝马迹,那就是昨日徐山在吹奏箫谱时,与当日自己被师父掳去树林时奏的箫有一丝相像,而师父说过,曾经将门中圣术“兜灵诀”暗韵于箫声!

  隋风像是看到了黑夜中的灯火一般,欣喜莫名,他突然明白了师父所说的“静悟思”是何意了,师父给自己的这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尽管他现在还不能明白每件东西具体的作用,但至少他已经有了方向。

  “不就是几本书册么?我就不信全部都学不会!”

  接下来的数月里,隋风最先开始学的是曲谱《清水咒》,平日里劳烦最多的便是徐山,不仅请他不厌其烦的讲解曲谱要义,甚至还旁敲侧击的学了徐山的拿手绝技——腹语和唇语。

  因此隋风的箫学得倒是进境很快,在前一个月学会了箫奏的五音之六律,到了两个月时,他已经学得五音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乃至变宫降徵,五音之变,以及五度相生律。

  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而到了三个月后,隋风已然可以吹奏箫曲,一曲《清水咒》,虽不似烟霞轻绕,亦有山泉鸣铃之感,虽不及婉转袅娜,却也有芳华舒义之实,但不论他怎么吹奏,却绝无徐山那般可以催人入眠之质。

  隋风明白,在静思悟三境中,他还缺的很多。

  于音律一道,他不得寸进,于是他又开始学习《工碌集》这本卷册。

  这本羊皮卷包含甚巨,似乎其中各色匠心均有牵连,于是他只能从最初的开始,那便是盖房子。

  而盖房子第一要求的便是各种基材,陶泥、土、茅、草、石、木等物,而眼下石竹尽有,草泥尽可就地取材,而唯有陶土、木材二物不便,于是他将想法告诉了徐山,第二日他便在院中看到了许多木料。

  首先需要的是将各种木材休整,其中隋风发现那把短剑却甚是锋利,轻轻一挥便入木三分。

  紧接着他在采取石料时,用了那锒锤,比以前用石锤速度不知快了多少倍,一次偶然的机会,隋风问徐山这锒锤的材质,徐山告诉他这是天金,而这也是隋风平声第一次知道天金

  时间如梭,隋风在侍剑别院中潜修《工碌集》,开始盖房子时,他的做工粗糙,各种木质结构尤其是在做榫卯时衔合性很差,随着越来越熟练,他对各种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椽木,他不仅要求打磨的光滑,而且开始因材施工,利用各种木材的形势,做到最好的衔接和结构的美化。

  一次隋震前来“督学”,他看到隋风将一根笔直的梁柱慢慢打磨成弯形,他便问隋风为何如此做法,而隋风告诉他这是为了与另外一根弯脖子梁木进行对接,从而达到整体效果的直正。

  隋震夸赞他已经学会了“直自曲中来”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隋风前前后后盖了又拆一百余次的结果。

  一年之中,隋风不是学习奏箫便是将全部心思用在了《工碌集》上,而没日没夜的研习,刻苦摸索,他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制作各种木器,喜欢上了《工碌集》中形形色色奇技。

  有一次,他为了木器制作的更加精美,他硬是在雕镂之技上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在一颗指头尖大小的木球上雕刻出了一朵兰花和一直蝴蝶,才将注意力从雕刻上换到了烧陶。

  隋风很早就在天机坊见过烧制陶器,而房环就是烧陶的行家。

  然而师父给的这册《工碌集》里面所记载的陶技却更加考究和别致。

  为了达到《工碌集》的陶器品质,光他亲自碎了的陶器前后都有上万只。

  在制作陶器方面,隋风将雕刻之技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之前做木工活时的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习惯,他在制陶之前,都要对每个器胚进行雕镂,不论是器内纹饰,还是器外纹样,他都做的很精致。

  然而这样,他依旧不满足,因为陶器在成器前雕刻易而快,但经过火烧,成器后,之前雕刻的纹饰往往会变得粗糙难看。

  为此,隋风开始尝试在成品的陶器上进行雕刻,而隋震说他这种“刻陶”的做法,“乃前无古人之创举”。

  陶器成器后将纹饰刻在陶器之上,加之以漆色,显得美轮美奂,别致而清雅,但“刻陶”这种

  技艺对雕镂之技的要求却非常高,不仅需要一套异常锋利的刻具,更是需要宁静平和的心态,以及无与伦比的注意力。

  有一次,他打算在一个不到半分厚的陶瓶上刻出一副晨曦图,从制范做模,再到烧制,再到刻陶,他整整不眠不休三个日夜才完成,当他将刻痕覆之以各色漆汁后,这只花瓶就如天生的一般,呈现出自然的晨曦之景,惟妙惟肖,非常漂亮。

  当隋聆知道了这只花瓶后,一心想要据为己有,为此,她硬是答应帮隋风挖了半个月的陶土才换了去。

  自此之后,隋风之名在整个武落钟离二山的女眷内宅中如雷贯耳,各大家族门户的女眷纷纷以拥有一件他的陶刻之器为荣,一时间风光无两,引来诸多美人眷顾,青年才俊则对他恨得要死,而内阁女眷却爱他爱的如风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