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我不是世外仙姝6
作者:任我逍遥游      更新:2022-02-24 11:05      字数:3401
  平哥儿和曦哥儿被接进了林府,正好贾雨村没有送林黛玉入京之功,还没谋得起复,还在林府当高等西席先生呢。林黛玉就提出建议,给他增加束脩,让他同时教授三人。贾雨村欣然允诺,林如海的心意他是明白的,早早地与很可能成为林家的后继者们结下些师生情分也好,林黛玉虽然聪慧伶俐,但毕竟是个女孩,甚为可惜!

  自此后,三人每日上午都去小书房,由贾雨村一起授课,贾雨村确实是有些真本事的,每个学生都能因材施教,游刃有余。在他的精心教授下,不长的时间里,平哥儿和曦哥儿的学问见识都有了进益。

  林黛玉提出这个建议,也是为了和这两个人先熟悉起来,从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最能看出其为人如何。这还是两个孩子呢,纵然想着作假掩饰,也还没有那么深的心机,那么熟练的演技。

  冷眼旁观了几个月,林黛玉心中大致有了些数。平哥儿殷勤嘴甜,对着她和贾雨村甚是热情,表现得甚是乖巧,到了林如海的面前,更是恭敬有加。他经常会用府里发放的月钱买些吃食和小玩意,送给自己和林如海的贴身仆从。他本人又机灵,读书上也不差,看上去就比曦哥儿要出色一些。

  曦哥儿年纪略小,性情没有平哥儿那么活泼,做事却沉稳,对着大小奴仆们都很和气体恤。他读书很是用功。据他说,以前他也是上私塾的,但那私塾的先生教得远不如贾先生好。所以,不能浪费了这难得的好机会,辜负了林族伯的心意。再就是,他渐渐地和林黛玉熟悉起来了后,怯生生地和她提出来,能不能在先生给他们的休沐之日,让他回家看看。他家里还有个小妹妹珠儿,虽说有个婆子照看着,但只怕她不尽心,珠儿也胆小,在家时就是受了委屈也不敢吭声的。

  这曦哥儿还挺顾念亲情,肯担责任的,王嬷嬷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林黛玉。林黛玉想了一想,让吩咐管家安排了。每次回去,再准备些吃食之类给曦哥儿带回去,有时也送些自己小时候的衣服。尽管她也可以提出把那小珠儿也一并接进林府来与自己做个伴,林如海定然会答应下来,林家也不在意那些许花费。只是,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她是知道的,不会盲目地做好人,怕养大了曦哥儿的心思,眼下这样就很好,显出了自己的善意,但也有分寸。

  上次去田庄,林黛玉是有预备的,留出了给韩庄头改造施工的时间,还从账上拨了一笔银子。等这些活计都弄完,插了秧后,就下了鱼苗。这稻田养鱼在现代的南方进行得很不错,但隔着时空,会不会发生改变呢?于是,在那段时间,林黛玉又去了两趟田庄查看,好在那鱼苗长得甚好,这才松了一口气。要看出真正的成效来,还要等到水稻收成之日,那时她自有一番计较。

  转眼间,几个月就过去了。林如海与平哥儿、曦哥儿都熟悉了起来,这两个孩子都聪明灵秀,看上去也乖巧懂礼,平哥儿活泼热情,曦哥儿内敛稳重,各有千秋,他一时难以抉择。另外,他心中还不肯死心,若是妾室能生出个儿子呢?那么,他就不用过继了,自然该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至于平哥儿和曦哥儿,他可以收他们为弟子,资助他们的学业、生活,总是族中子弟,结下一份善缘,日后黛玉和儿子也能受益。怀着这个目的,他对这两人也是和颜悦色,日渐亲近起来。

  到了水稻要收成的时节,韩庄头派人来报喜,那一大块用于实验的稻田,水稻长得比其他水田里的好,鱼也养大了,看上去情形喜人,问主家要不要亲自来看一看,什么时候可以割稻子、捞鱼?

  林黛玉把这事告诉了林如海,道这是自己无意之间翻阅到了一本农书,在上面写着可以在稻田里养鱼,她就每日想着能不能在自家田庄子上这么做。大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夜里,梦中似乎有人传授了她稻田养鱼的法门。醒来之后,梦中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她觉着很是惊异,一去田庄上,就顿时又想起怕那些法门,就命韩庄头在田庄里找一块地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她把这法子传出去,百姓会因此受益,不但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朝廷对林家也会赞赏的。

  林如海越听越惊奇,怎地娇弱的女儿竟然不声不响地就自己做了这事,难道就是因为做了一个梦,未免太孩子气了!虽然他不太相信韩庄头的话,这八成是特此说了来讨主家小姐欢心的,但还是决定一起跟去看看吧。

  “就是不成也不算什么。”他安慰林黛玉道。林家不少那一点儿钱粮,能哄得女儿开怀就好!他只觉得现在的林黛玉比起往日多愁善感,愁眉不展的模样来,让他放心了不少。如诗如画的薄命红颜,让人叹息爱怜,文人们会为她写下优美的文章来悼念,在皎洁的月色下,歌女们用婉转的歌喉如泣如诉地吟唱,让后世流传她的美丽与哀愁。但再善感的诗人,也不会愿意自己的女儿成为他笔下的红颜,他们心地深处会希望女儿快乐富贵,平安一生!

  这样矛盾的态度,可不就是‘叶公好龙’么?

  眼前就是那作为实验田的一片水田,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稻穗饱满,空气中弥漫着稻香,林如海尽管不怎么通农事,也能看出这水稻的长势很好。稻田的水面下,不时地游过一尾尾肥美的大鱼。林如海愕然地睁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置信。

  “老爷,老奴昨日命人收了相邻的一块养鱼的水田,特意称量了一下。那水稻比起不养鱼的水田来,一亩地要多收了好几十斤,而且长得更好;那草鱼一亩也有个百十斤的样子了。那草鱼养在水田里,又能除草,又能吃虫,鱼粪还肥田。姑娘从书中看来的法子真是有用!”韩庄头喜滋滋地禀告道。

  “不是把鱼苗放进水田里就能养吗,还有法门?”林如海不解地问。

  “老爷,没那么简单。”韩庄头连忙道:“先头要做集鱼沟、拦鱼栅,稻苗长高了,还要随着加深水位。每天还要喂两次鱼,它光吃草和虫是不够的。但就是这样,也省事多了,这养鱼的稻田基本上就没虫豸祸害庄稼了。要不怎么说‘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呢,姑娘才多大啊,就能想到这样巧的门道。这回试得成功了,往后庄子上的水田也都能照着做起来,光这一个庄子,就能多收益不少!”

  林如海沉吟了片刻:“你且管束着庄户,不要声张出去。等下面也试做得成了,我自有计较!”

  回去的路上,林如海凝视着安静地坐在他身边的林黛玉,想起女儿出生在花朝节,生下来时扬州城百花齐放,现在梦中被指导农事,种种不凡之处,怕不是有大来历的。心中感觉又是骄傲,又是遗憾,若她是个儿子,他就再没有烦恼了。

  “父亲,”林黛玉道:“让韩庄头在庄子上继续实验着这稻田养鱼,试个一年半载的,等有了把握,就可以写奏章,把这法子详细禀报给朝廷了。一亩水田能多收几十斤稻子,百十斤草鱼,全天下有条件的地方跟着做起来,积少成多,也是件功劳。父亲可以借此从巡盐御史的位子上全身而退了!”

  原先,林黛玉是想把这功劳算在自己身上的,以此为日后立足的底气。后来,从她各方了解到的情形来看,林如海眼下的处境甚是尴尬,他更需要这份功劳,帮助他从这巡盐御史这看似热火,实则险象环生的位子上全身而退,再做打算。不说这是报答林如海的亲情,就是从现实考虑,她也希望林如海能太太平平的,长命百岁。

  林如海心头一热。他向当今投诚,得到了些许回应,但他怎么也要献上些什么,以示自己的诚意。他一直都在琢磨,皇上最想要的,莫过于甄家的罪状和隐秘。他当了多年的巡盐御史,自然也知道不少,但他可不敢拿这作为投名状,甄家老夫人是太上皇的乳母,甄家是为太上皇效力的心腹。他若是告密,自己下场堪忧。江南这是甄家的地盘,天高皇帝远,只怕他性命怕都难保!其他的,又有什么能让当今满意的呢?

  想不到,女儿却在这让他纠结为难的关头,给他送上了这份大礼!这份孝心,怎不让他感慨万分?他打算着,在庄子上再试种能有个满意的结果,他就可以写奏章,把此法献给朝廷了。能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一家人平安就好!

  平哥儿和曦哥儿子在林府读书,管家专门给他们安排了专门的院子,拨了小厮丫鬟伺候。清贵官宦之家的吃穿用度,无不精致;场面做派,也低调讲究。读书有名师教导,各种书籍,应有尽有;笔墨纸砚,都是最好的。居养气移养体,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他们的言行气质变化甚大。

  在平哥儿和曦哥儿两人中,似乎是平哥儿更加会做人,会想着法子讨好林家上下和贾雨村些,贾雨村每当林如海问起时,也会为他说些好话,看起来比起曦哥儿来,要占了上风。他的母亲金氏越发对他出继之事热切起来,不时到族长家走动打听,也经常在平哥儿回家时,对平哥儿耳提面命,嘱咐他要对林如海父女更加巴结殷勤,哄着林如海早日定下名分来。

  正当他们憋足了劲要想达成目标的时候,林府里传出了一个消息:林如海的妾室许氏怀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