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回宫面见
作者:半枝焦焦      更新:2022-05-10 11:57      字数:3837
  沈知妤是日中从宫中出发的,冬日白天短,回宫的速度快了许多,等入宫门时,天色也还亮着。

  光晏帝在和光殿处理政务,曹公公领着襄王及世子前去面圣,汇报军务。

  “南启萧王不是轻易言败之人,况这两年臣与之交锋数回,此人确有军事之才。”沈襄王面容严肃,一脸正色,“按理来说,南启不会败得这么快。”

  “朕也怀疑过此事有诈,不过,”光晏帝踱了几步,沉吟片刻,“南启皇残暴不仁又喜好征伐,国中积怨已久,这个萧王恐怕早有不满。”

  “萧王不是好战之人,以一场败事止多年战乱,也确有可能。”沈襄王所想与光晏帝不谋而合,不过,想到前两日刚得到的消息,沈襄王皱了皱眉,“南启的探子来报,这次萧王战败,南启皇大怒,又颇为忌惮,已打算削权,甚至有意将萧王之女送来我朝和亲。”

  他的谍报网已在南启扎根数年,消息不会有误。

  光晏帝听此冷笑一声,转了转手上的玉扳指,目光看向正殿上方写着“明德清慎”的匾额,“萧王就这一个女儿,必不能同意。他不是坐以待毙之人,这南启恐怕要不太平了。”

  “臣亦有此想。”

  沈襄王顺着陛下的视线,也抬头看向那块匾额。

  一时间,殿内沉默了片刻。

  光晏帝收回视线,侧头看向身边同样年过不惑的男人,心中感慨万千。俩人年纪相仿,又是表兄弟,少时一起习文练武,可谓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如今,眼前的人已丝毫不见年轻时的恣意飞扬,轮廓分明的半侧脸依旧硬朗,眼神不似少时明朗清亮,已染岁月深沉,却坚毅依旧。

  憾的是时间飞逝,过往种种似白云苍狗,终聚少离多,幸的是,刀剑血海后,挚友仍在,情谊依然。

  转过身,看见立于一侧的沈元纾,风华正茂,头角峥嵘,光晏帝也不再想以往之事,走到这个既是侄儿又是外甥的青年面前,欣慰一笑。

  “此战元纾厥功至伟,不愧是沈氏男儿,有乃父当年之风,”光晏帝拍拍外甥的肩,又转头朝沈襄王道,“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能养出这样的孩子,是我东延之福。”

  “皇舅舅过誉了。”沈元纾笑了笑,躬身行了个礼,谦逊又坦然。

  皇帝夸自己的孩子,沈襄王才不会自谦,一改严肃神色,颇为骄傲地点头。

  一说到孩子,光晏帝便又想起养在宫里两年的小丫头,笑道:“阿妤也是个贴心的好孩子。”

  这下,老父亲更骄傲了,挺了挺本就很直的背,得意得看向皇帝,“那是自然。”

  也不看看是谁的女儿。

  光晏帝嘴角微抽,不忍直视。

  “陛下,太后娘娘遣了人来,说是晚膳已备好,请陛下移驾过去。”

  曹合从殿外躬身踱进,垂首道。

  “摆驾吧。”曹合应声退下。

  “走吧,母后也许久没见你和元纾了,想得紧。”

  *

  沈知妤和端阳长公主刚进宫便换了宫中轿撵,直接去往沈太后的长乐宫。

  沈太后居于上位,身着牡丹暗纹绛紫宫装,年过六十,皮肤依旧白皙,脸上只有近看时方能瞧见些许细纹,美目含笑,却不失一丝威仪。端坐主位时,腰背依旧力挺,许是今日心情甚佳,眉眼温和许多,看着又年轻了几分。即便年华老去,岁月留痕,也不难想象这位太后年轻时是何等的风华绝代。

  沈太后出自沈家,将门之女,幼时便追随父兄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与先帝更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来,前朝颓败,末帝荒淫无度,沈家与齐家联手推翻了旧朝,把先帝推上了至尊之位。那时,内有新朝不稳,外有邻国虎视眈眈,时任一国皇后的沈太后,不顾朝中非议,与先帝同理政务,手握政权,除奸恶、斩佞臣,凡事坚毅果决、手段强硬,连先帝都叹服其军政之才。

  当今陛下登基时,羽翼已丰,国政亦有稳固繁荣之态,沈太后便不再多参与政事,但毕竟威势尚在,前朝与后宫之人仍敬畏万分。

  边地战况太后也是知道个大概的,稍稍提了几句便也不再过问,开始谈起了小辈。

  先说的是沈知妤,无非是各项课业和日常趣事。

  说到沈知妤,自然又谈到了沈元纾身上,说是沈元纾如今毕竟二十又一,前两年因为一直在沙场征战,提及婚事不合时宜,而现在领了战功回京,是时候考虑考虑了。

  太后一向明理,小辈们的婚事,其实并不想干预过多,只是她沈家为这个国家不知牺牲了多少人,到如今这一辈,只剩沈元纾一个男儿。战场凶险万分,襄王府又是身先士卒,这次出征平安归来了,以后还不知会如何。

  卫国护民是男儿之志,更是沈家之责,她不会留有私心。只是,万一哪天当真遭遇什么不测,留个血脉也是好的。

  “南启既败,短期也不会再生战事,倒不必急着回祁南,”沈太后看着端阳长公主,话语间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再待个一年半载,等元纾成了婚再走,也不迟。”

  即便不提沈元纾的婚事,太后也是舍不得他们回祁南的。

  端阳含笑应了声“好”。

  太后的考虑她自然清楚,只是儿女婚事自有缘分,也急不来。

  外头传了消息,光晏帝过来了。

  既是家宴,众人也不拘谨,国政安泰,家事祥和,席间欢声笑语不断,沈太后和光晏帝不显平日一丝严肃端正之态,俱是松快和乐之象。

  政务尚未处理完毕,光晏帝用完膳便径直回了和光殿。

  曹合候在一旁,将今日沈襄军营中所有事悉数禀报,光晏帝齐琮双目轻闭,左手捏了捏前额穴位,烛光在成熟儒雅的脸上投下一片阴影,看不清面上的表情。

  夜本就是万籁俱寂之时,曹合禀报完后,和光殿内更是静谧无声。

  良久,齐琮睁开双眼,左手摩挲着一份奏折,淡问:

  “你觉得荆越如何?”

  曹合自小便跟着光晏帝,深知这位帝王的脾性,略微思索片刻,答道:"老奴虽未亲眼见荆将军演武,但以其战场英勇及今日蘅乐郡主之言,也可推断此人武艺颇为高深。"

  见光晏帝表情丝毫未变,神情淡淡,曹合顿了顿,继续道:“观其今日军营所言所行,确是沉稳慎言,进退有度,与襄王爷与长公主交谈时也未见恭维热络之态,王爷似是对其颇为赏识。”

  “既如此,待明日襄王进宫商议,此事关系重大,朕不能轻易做决断。”齐琮微叹一口气,将手中严徽龄告假的奏折合上,放置一旁。

  曹合低头应了声。

  翌日朝会上,光晏帝明旨给襄王府赐了封赏,晋襄王世子沈元纾为怀化大将军,沈襄军中其余人等皆论功行赏。

  年轻至此的怀化大将军可谓罕有,一时间,襄王世子成了京都中最炙手可热的青年。坊间传闻将其描述得既如仙人之貌,亦有经世之才,成了不少闺中女子倾慕对象。

  下朝时时辰尚早,光晏帝留了襄王议事,沈元纾独自离殿时被好几位朝中大臣围在一起,连连恭贺,沈元纾自然可以应付自如,滴水不漏,只是看着越来越多朝他走来的人,心下微叹一口气,以还要去给太后请安为由,先行离开。

  在长乐宫同太后叙了些家常话,也未多留,太后遣了位品级不低的公公送他出宫。

  途径御花园时,远远瞧见了光晏帝的嫔妃。皇帝后宫里就一后二妃,沈元纾也都见过。

  御花园的这位便是大公主的生母柳妃,其兄乃是现任户部尚书。柳氏也是世家大族,盘根错杂,与京都各家关系密切,背景深厚。

  光晏帝素来持正公允,宽宏重情,虽然帝后情深,但念在其育有皇长女,娘家亦有背景,便是没有什么感情,也会给其应有的尊荣。而他记忆中,光晏帝对她极为冷淡,皇祖母见她更是没什么好脸色,足以见其为人有多么不讨喜。

  而此刻,沈元纾着实不太想和这位目中无人的柳妃娘娘多有交集,在角落静伫了一会儿,等柳妃走了,才示意一旁的公公领路。

  出了宫门,本想直接回府,忽又想起昨儿个家宴上,阿妤提了两回万德楼的桂花糖蒸栗粉糕和酥鸭极为美味,眼下时辰还早,趁着未到午膳时间,还可过去打包回府。万德楼生意极好,要是去晚了得等上许久。

  沈元纾出门不喜有人跟,是以宫门外只有一侍卫牵着自己的马候着,沈元纾翻身上马,挥退了那小侍卫,径直朝长顺街骑去。

  闹市不得纵马而行,沈元纾到了街口便下马牵行,望着街道两旁热闹吆喝之景,心里不免有些感慨,如此繁盛之景他已是许久未见了。

  未行多久便到了京中有名的万德楼,他将马交由门口的小二牵去拴好,便踏进了酒楼内。

  万德楼里的店小二眼尖得很,只瞧一眼便知入门的这位公子非富即贵,一身的气势不是旁人能比的,忙凑上前去招呼。

  沈元纾点了份妹妹提到的那两道菜,叫店小二打包好送来,便找了个稍稍僻静点的角落坐下。

  这个时辰,万德楼的食客还不多,沈元纾未等多久便见楼内进了一位衣着素雅的姑娘。沈元纾愣了片刻,心底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回京第二日便又遇上了她。

  三年前,她还是个身形瘦弱,看起来颇为狼狈的小姑娘。三年过去,虽与那时的模样相差颇多,他还是一眼认了出来。眉眼舒展开,没了当年可怜兮兮的模样,瞧起来温和静婉的,有股淡雅之气。

  说起来,他们之间也不过是几面之缘罢了。

  他只知她姓江,无父无母,寄人篱下,只有个病弱弟弟相依为命,别的却也不清楚了。她也不知他身份,只当他是个好心的富家公子。

  他救了她,给了她一些银子,解决了燃眉之困,她向他道谢。

  未过几天,街上再次遇见时,她还了银子,再次道谢。

  后来,他在京中的那几个月里,又遇见了她几次,书铺里,药铺里,最后一次,是城外含光寺里。他看见了她,而她,从未看见他。

  沈元纾笑了笑,不去想那过去之事,反正,他们以后也不会再有交集了。

  他不再看她,拎着店小二递过来的食盒,起身离开了万德楼。

  他不知道,转身出去的那一刻,那衣着素雅的姑娘抬头看向他,看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