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第九十三章:对峙
作者:参果宝      更新:2022-02-24 01:51      字数:3698
  太和殿内肃立着文武百官, 恭恭敬敬地垂首低头,不管此刻内心究竟是何想法,但是在永康帝面前,却都不敢展露分毫。

  跪在大殿中央的岳谨言面如金纸, 气息不稳,显然承受着身体上巨大的痛楚。原因无他, 想要敲响登闻鼓, 必须先受五十军棍, 能硬生生的挺过这五十军棍, 已经是条汉子了!更何况岳谨言只是一介书生, 如今只是拼着一口气在撑着。

  岳谨言身材矮小,肤色略黑, 长相更是一般,属于那种扔在人堆里丝毫不会引人注意的那种人。可今天就是这么一个人, 惹得永康帝亲临, 满朝文武陪同,势必要把他为挚友申诉的冤屈给公诸于众!

  在右手边第二排第二列站着的就是当今刑部尚书沈修文, 此刻他头上冷汗涔涔, 明明是冷的哆嗦的天气, 可是沈修文额头上的冷汗却怎么也擦不完。

  “啪”的一声,那道血书奏则直接扔到了沈修文的脚边, “沈修文, 你好好看看这道奏则, 你可有何华要说?!”永康帝神色凌厉, 看向沈修文的眼神更是冰冷,声音虽未拔高,但是语气中的不满之意,已经是非常明显。

  沈修文双腿一软,就跪了下来,这件事发生的太过突然,从知道到入宫不过短短半天时间,他根本来不及反应,此刻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毫无底气。只是沈修文不愧是浸淫官场三十年的老臣,虽然知道这岳谨言上奏的十桩罪行,不说桩桩属实,里面过半还是真的,但是此刻表面上却仍旧保持着一个二品大员该有的风范,重重地叩了一个头,声音有些颤抖道:“皇上,老臣为大明兢兢业业数十载,您都是看在眼里的!如今岳御史不知为何被小人蒙蔽,竟是呈上如此血书,桩桩见见要致老臣于死地!皇上明鉴,求皇上救救老臣啊!”

  沈修文说完后,抬起头时脸上已经是老泪纵横,一副老臣、忠臣的模样立马在永康帝面前展现了出来。

  沈修文已经年过六十,宦海沉浮三十年遇到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危机,这说话也是非一般的老道。只听这短短几句话,不仅仅提到了他为整个大明做的贡献,也暗指岳谨言的奏折一派胡言,是有人攻讦他而设下的阴谋,又拉拢了他和永康帝之间的一片君臣情谊。这样的言语机锋,才是真正的老江湖啊!

  沈修文话音一落,刑部左侍郎马丛文立即上前一步道:“皇上,沈大人是为国为民的忠臣,在刑部对属下们常常感叹生怕有负圣恩,每每夙兴夜寐。试问这样的忠臣怎会做出岳御史所述之事?还请皇上明察!”

  马丛文讲完后,又有几名刑部的高官上前附议,请求明察之声此起彼伏。

  “皇上,微臣也觉得此事蹊跷!岳御史恐怕是受奸人蒙蔽,才会写出这样的奏折吧?岳御史一家之言,就杜撰出这十条死罪,可有凭证?!若是人人如此消防,可实在是令老臣们寒心,令百官忧虑啊。这郎朗乾坤之下,就公然如此污蔑为国尽忠职守的老臣,其心可诛!”

  黄友仁施施然也从最前排的队伍中站了出来,脸上看着慈祥和善,可是说出来的话却一句比一句阴毒,每一句话都是在将岳谨言推向死地!

  黄次辅站出来说话后,更是带动了朝中诸多黄党官员上前附议,短短半刻钟,竟然是有三分之一的官员站出来为沈修文说话。

  形式急转直下,原本是岳谨言弹劾沈修文的罪行,如今却是被这些官员们颠倒黑白,甚至企图将他灭杀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低阶官员不敢得罪那些大佬的原因,就算你讲的句句属实,人家照样有本事指鹿为马。到时候弹劾不成,自己反而还要搭进去!

  作为黄党的核心成员,黄友仁是必须要保沈修文的,第一,损失一个刑部尚书等于断了黄友仁的一条臂膀;第二,若是连沈修文他都保不住,那么其他的黄党成员要怎么想?以后谁还敢追随他?

  相比于黄党官员的人多势众,岳谨言一人孤零零地跪在大殿中央,更显得单薄无依,放佛这件事情就要这般轰轰烈烈的开始,最后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束。

  岳谨言进了大殿前其实已经换了一身衣服,只是那五十军棍可绝对没有那么好挨的,此刻他穿了一身青色官服,背后慢慢地印出了水印。若是走的近一点,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水印,这分明就是渗出来的血水啊!

  岳谨言艰难得俯下身给永康帝行礼,然后强忍着背后的疼痛,大声道:“回禀陛下,微臣奏折上所言句句属实,绝无虚假!微臣对天发誓,若有虚假,就让臣天打雷劈、永世不得超生!”

  岳谨言的誓言太过狠了,古人皆信奉鬼神,能将誓言发到这种程度,真的是让人有些忌惮。

  要知道御史弹劾官员,一分罪都要说成十分罪,有时候没事还得给你找点事出来,否则怎么体现的出御史的价值?所以大家看了那份血书奏折,言辞如此激烈、罪行桩桩死罪,自然也是觉得岳谨言太过言过其实了。

  只是这个誓言一发,倒是让诸多非黄党官员都心中暗暗思量,难道这刑部尚书沈大人果真行事如此大胆?若是这十桩罪行真的坐实了,不说砍头了,就是将他们家满门抄斩也不为过。

  永康帝双目沉沉地盯着岳谨言,过了良久才道:“岳御史,你可知道说话做事都要讲究真凭实据。你有何证据?”其实那联名上书的证据已经和奏折一起给了永康帝,只是此刻永康帝在给岳谨言一个将证据公诸于众的机会罢了。

  岳谨言颤抖着双手,从胸口处取出一本手册,恭敬地双手呈上:“回皇上的话,这本手册记录了沈大人宗亲的种种恶行,侵占他人田地、逼良为娼、害的几十户百姓家破人亡的口供。沈大人自身贪污受贿、私放囚犯,里面也有沈大人同囚犯家属接触的记录,只要皇上派人去查,那么一切自有分晓!”

  原本永康帝以为那份联名上书已经是岳谨言的证据了,没想到真东西却是在这本手册上!岳谨言官位太低,在朝中又没有得力的人脉相帮,所以要查证沈修文的罪行十分困难。所以他走的是迂回策略,到民间去走访那些受害者,将他们的口供一一录了下来;对于一些囚犯的家属,给沈修文送礼送钱,这样的人家却对此讳莫如深,岳谨言只能买通一些低级仆役,将沈修文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若是想要证实,还需要永康帝亲自派锦衣卫去查。

  只是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不容易,而这本手册,更是对沈修文极大地不利!

  如果说论打嘴仗、找漏洞,这种所谓的证据,来十个岳谨言,沈修文都不怕,他怕的是岳谨言的最后一句话:让永康帝亲自去查。

  如果让永康帝亲自去查,那么势必会引来永康帝的爪牙锦衣卫,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人不怕锦衣卫的!若是落到他们手里,甭管你的官位做多高,他们都能帮你撸下来!

  永康帝从刘全手中接过这本手册,随意翻了几页,唇边却是泛出了一丝冷笑。

  刘全自幼伺候永康帝,自然知道他这样的笑容,表明永康帝内心已经是气极,随时都在爆发的边缘。忍不住心里为沈修文捏了一把冷汗。

  “沈修文,你还有什么好辩解的?”那不喜不怒的声音,更是冰寒到彻骨,让沈修文狠狠地打了个哆嗦。

  沈修文不知道这本册子上到底写了多少他的事情,心中更是害怕永康帝果真出动了锦衣卫,那可如何是好?连连磕头,哭天抢地:“老臣实属不知啊!老臣实属不知啊!”

  黄友仁心中暗恨岳谨言如此机关算尽、步步为营,也恶沈修文太过贪得无厌、不懂约束族人,把事情闹得这番大!

  可是就算他不想保,他也得保,此刻也只能再次挺身而出:“皇上,若是岳御史确实句句属实,那么皇上惩治沈大人天经地义。只是岳御史刚刚自己也说了,很多事情还需要皇上自己去查证,那么就说明证据不全或者说很多证据是他自己的一个猜想,并不足以作为供词。有道是疑功从有,疑罪从无,既然还有疑虑,那么何不让大理寺审理此案?以此将真相大白于天下,也省的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此刻黄友仁也只得退一步,将沈修文从永康帝的锦衣卫手中先拎出来,移交给大理寺,再在后面争取时间,和大理寺的人斡旋,以达到他保下沈修文的目的。

  如今时间太过紧张,只能先抚平现在的局面,后面再徐徐图之。

  黄友仁说完之后,又有大批黄党成员上前赞成,永康帝握在龙椅上的手紧了又紧,最后还是寒声道:“准!来人,先摘去沈修文的乌纱帽,暂且停职待用。等到案件明晰之后,再做定夺!”

  岳谨言绝不甘心事情就到这边暂停了,膝行几步上前,声嘶力竭地哭喊道:“请皇上圣裁,微臣所言句句属实”还没等话说完,岳谨言却是再也支持不住,整个人一软,倒在了御前。

  顿时太和殿内又是一通忙乱,有人看好戏,有人松口气,也有人提心吊胆,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这天众朝臣散去之后,很快就都又分团体集结起来,共同商讨今日之事。

  太子赵贤看了一天的白戏,像这种时候他平时只是作壁上观,从来不发表意见。但是有可能是上次林清对他的“提点”起了作用,赵贤觉得今天这件事不简单,甚至隐隐觉得其中有一个契机,他不该就让这个契机这般转瞬即逝。

  于是赵贤便招来东宫中的谋士幕僚,十几个人一番畅谈,说的时候夸夸其谈,说完之后赵贤也没得出个所以然来,心下就有些丧气。

  赵贤摆了摆手,让那些人就此退下,脑海中却想着还有谁能此刻共商大事。怪也只能怪自己,三年了也没有真才实学之人相助,身边围着的尽是一群乌合之众!

  突然,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人的身影,说不定那人会有些想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赵贤立即招来下属:“你去一趟翰林院,将林清找来,就说本宫今日读了一卷经书,需要林侍讲讲解经义。”

  “诺!”属下抱拳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