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绿林军王匡太苟了
作者:中原布衣      更新:2022-05-08 10:33      字数:3264
  因为每个反王都想体验一下他们没能体验的帝王生涯,冲榜的积极性很高。李昊的话音在诸天历史位面刚刚落下,光影投幕上就出现了第一个冲榜者。

  看来这些反王们早就急不可待了。

  【“端平入洛”副本。】

  【绿林军领袖王匡开始冲榜。】

  王匡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他在东汉末年已经兵败途穷,虽然投靠了赤眉军的樊崇,但樊崇也不是刘秀的对手。

  王匡并不认为凭借自己的本领,能够打败横扫天下的蒙古军,只是想在死前好好过一下皇帝的瘾。

  兵败途穷的他特别后悔拥立更始帝。

  如果起义能够重来,他绝对自己称帝。

  如今看到了能够亲身体验当皇帝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

  东汉末年的王匡大喊一声“我要冲榜”,眼前一花,就出现在了临安的皇宫中。

  脑海里也迅速拥有了理宗本人的全部知识。

  看着殿下分成两排的文武大臣,王匡立即明白自己变成了宋理宗赵昀。

  这时殿下的文武大臣正在吵架,两方人马全都吵得面红耳赤。

  赵昀很快就听明白了,这些臣子正在争论“端平入洛”到底可不可行。

  刚刚提拔为淮西镇抚使的赵葵昂然说道,

  “如今中原无主,正是我大宋收复三京的大好时机。你们这些人,振振有词,说白了,不过是畏虏如虎耳!”

  参知政事乔简之听了赵葵的话,顿时大怒,直接把唾沫喷到了赵葵脸上。

  “竖子,就算你们攻取了三京,面对蒙古人的大举反攻,你们能守住吗?就算能守住,需要出动多少大军才能守住?至少要二十万精锐大军,才能守住黄河沿岸。

  竖子,我且问你,我朝有那么多足以与蒙古人野战争锋的精兵吗?

  若把江淮与襄樊精兵尽皆前移到黄河沿岸,内部边防空虚,一旦被善用骑兵的蒙古人趁虚直入,我大宋危矣!”

  右丞相郑清之咳了一声,沉声说道,

  “乔简之,你的理由固然有理。但我军就是不北伐,你认为蒙古人就不会南征吗?如今四川的宋军还在与蒙古人厮杀呢。

  如今蒙古人在中原的势力最为薄弱,全取河南之地,踞守潼关,坚守黄河,才是当前的正确决策。”

  大臣吴潜冷笑了一声,

  “郑相,我们当然可以攻取三京,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守住三京?如今的中原可不是岳武穆时期的中原了。

  岳武穆北伐时,中原尚有近千万人口,还有数十万的忠义军听他指挥。如今的中原,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没有五十万人口了。

  我们就算攻取了三京,无法就地取粮,就无法把中原打造成抗蒙基点啊。

  还是那句话,取三京易,守三京难!不如不取! ”

  赵范冷笑道,“说来说去,还是畏蒙如虎!”

  赵昀坐在上面听了半天,认为双方说得都有道理。

  他虽然没有坐过皇帝,但毕竟也是统领过十几万绿林军的反王,也有自己识人的方法。

  他发现这些争吵的大臣,凡是支持端平入洛的,大多都是些年轻臣子,而反对端平入洛的,大多都是些老臣。

  而双方之所以意见不一,与其说是见识问题,还不如说是年龄问题。

  老臣自然想安安稳稳地当朝官,不想去主动招惹蒙古人。

  如果蒙古人主动南侵,那就死守江淮川蜀。

  用一句话形容这些老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年轻臣子大多是由宋理宗亲政后提拔上来的,他们大多有锐气,也有收复失地的勇气。

  却不一定真有收复失地的能力。

  “端平入洛”的结局,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赵昀甚至感觉到,赵葵赵范等人之所以大力鼓吹收取三京,并不一定是他们有必胜的把握,而是他们揣摩透了帝王心理,在向皇上大表忠心而已。

  毕竟收复三京的战略构思,是赵昀率先提出来的。

  双方争论了半天,老奸巨滑的丞相郑清之最终还是把球踢到了赵昀身上。

  “咱们也别再争论了。

  我们都是一介小臣,见识有限,比不上官家圣明。取三京事关全局,我们应该听任圣裁,由官家一人决断。”

  赵昀冷笑一声。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就看出来了,郑清之此人毫无担当,标准的佞臣。

  王匡确实看透了郑清之。

  郑清之本来是反对取三京的,但探知了赵昀的口风后,立即支持取三京。

  金国军阀汪世显屡次想投降宋朝,郑清之因为与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不和,不愿让赵彦呐立功,私心作祟,一再拒绝了汪世显的请降。

  最后汪世显走投无路,投降了蒙古人,成为了川蜀地区的心头大患。连名将曹友闻都栽在了他的手里。

  “诸位爱卿不必再争论了。我意已决!”

  说到这里,王匡特意停顿了一下。

  他从御座上站起身来,望着殿下群臣,高声说道,

  “我宣布,收三京之议,就此作废!”

  反对收复三京的大臣们听了王匡的话,纷纷跪地高呼,

  “官家圣明。”

  “啊!官家,你这是?”

  郑清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看着王匡问道,

  “官家,真的不收取三京了?”

  王匡冷笑道,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郑相莫非没有听清楚吗?”

  “这个,老臣听明白了。”

  郑清之心中暗骂,你这个反复无常的昏君。嘴上却高声喊道,

  “老臣谨遵圣意。”

  赵葵赵范也愣住了,毕竟他们兄弟二人可是取三京的第一推手。

  如今赵昀突然改弦易辙,他们弟兄的受宠之路可能要告一段落了。

  果不其然,王匡打量了赵葵赵范一眼,沉声喝道,

  “传旨,升赵葵为广南镇抚使,负责镇抚广南东路。调赵范前往常州,担任常州知府。”

  赵氏兄弟对视一眼,无奈地拱手说道,

  “臣遵旨。”

  其他臣子全都看出来了,赵昀这是彻底不打算入洛了。

  那些想安稳度日安稳享乐的臣子们顿时都长出了一口气。

  然而,王匡接下来的话打乱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诸位爱卿,郑相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我军不北伐,蒙古人照样也会南侵。

  据我推算,明年春季,蒙古人就会大举南侵。

  所以朝会过后,所有临近边境的城市都要全力备战,加固城池,整训军队,争取在蒙军南侵之前,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苦战失利犹可恕!不战而逃全家诛!不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不战而逃,我就诛你三族!”

  王匡是个聪明人,他看了蒙古骑兵纵横万里所向无敌,没有半点把握在入洛之役中战胜蒙古人。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最没骨气但也最稳妥的战法。

  那就是彻底苟起来。

  老子全面收缩防守,看你蒙古大军能耐我何?

  反正这次副本中的冲榜时间长达三年。

  就算在观看副本的人看来,副本最多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长度,但自己在副本里面,可是能实打实地当三年皇帝啊。

  过瘾!

  接下来观看王匡冲榜的观众全傻眼了。

  王匡这小子竟然真的躲在临安皇宫里当起了太平天子。

  “端平入洛”压根儿没有发生。

  虽然没有端平入洛,蒙古人在第二年照样发起了大规模南侵。

  王匡虽然什么都没有做,但他那句“不战而逃诛三族,不分文武”的狠话还是让宋军的抵抗比原来的历史上激烈了很多。

  再加上宋军这一次提前了大半年修筑防御措施,面对蒙古人的大举进攻,并没有措手不及。

  所以也让蒙古人的伤亡增加了好多。

  蒙古人最终还是突破了襄阳与川蜀防线,兵锋深入到荆湖地区。

  面对前线一再送来的紧急军报,王匡依然毫不在乎。

  每天除了吃喝玩乐睡女人,外加例行的朝堂大会,再也没干别的了。

  光影投幕上一开始还是正常地播放,后来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快进。

  最后终于“叮”地一声,静止在王匡上朝的那一瞬间。

  王匡的冲榜结束了。

  光影投幕上迅速展现出了王匡的冲榜成绩。

  【端平入洛副本】

  【第一名冲榜反王:绿林军领袖王匡。】

  【冲榜成绩:端平入洛没有发生。完败。】

  【冲榜排名:暂列第一名。】

  历代反王纷纷破口大骂,

  “王匡,你这小子也太不要脸了!你能不能为绿林好汉争一口气啊!”

  重新回到汉末的王匡嘿嘿冷笑,

  “做昏君太爽了。谁做昏君谁知道。老子享受了人间极乐,死也不枉了。”

  李昊也被王匡的神操作给弄懵逼了。

  当他看到王匡彻底苟起来后,气得很想把王匡踢出副本,奈何他事先前没有声明“冲榜人不能苟”,所以就算气得咬牙,依然奈何不了王匡在副本里享受了三年。

  李昊冷笑道,

  “终于知道你这厮为什么会被汉光武帝吊起来打了。你也太没出息了。”

  看到王匡终于滚出了副本,李昊正准备发表声明,限制冲榜者苟起来发育时,第二个冲榜反王已经杀上了副本。

  【第一名冲榜反王结束冲榜。第二名冲榜反王陈胜开始冲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