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作者:边笛子      更新:2022-05-07 15:55      字数:3614
  大启王朝,昏君当道,民不聊生。孝武帝信奉道教玄学,尊太史令张玄阳为国师,官居一品,人称“隐相”。

  国师张玄阳坐镇太史局,此时正在观星阁夜观天象。

  令史杨昭轻步走来,在张玄阳身后拱手一拜:“国师,明日的中秋祭月仪式已准备妥当。”杨昭说完静待片刻,未得回复,便抬头看去,见张玄阳对空遥望,眉头微蹙,遂上前一步,低声问道:“国师,可是天象有异?”

  张玄阳凝视夜空一处,微抬左手掐指一算:“太阴渐显,恐有贵人降世。”说完便缓缓转身,踱步至窗前向皇城方向望去。

  杨昭闻后,抬首望月,又低头沉吟片刻,目光一亮,连忙上前几步问道:“明日中秋,正值太阴最盛之时。下官听闻太子妃产期将近,莫非?”

  张玄阳望着皇城方向,确切的说是东宫,缓缓开口道:“极有可能。”

  杨昭听后面上一喜:“东宫若得贵子,于大启实乃一大喜事啊。”

  “许是位郡主。”张玄阳淡淡地看了杨昭一眼,见其喜色渐浅,又平静地说道:“大启龙气将尽,此乃天意,强求不得。你我虽为人臣,却上承天命,实不该妄动恻隐之心。”

  杨昭承教后,对张玄阳深鞠一躬,面带伤怀地问道:“国师,若大启亡国,我等又该何为?”

  张玄阳整了整衣袖,双手覆于身后,仰头说道:“顺应天道。”

  中秋之夜,孝武帝宴请群臣,举行祭月之礼。

  群臣行跪拜礼,太史局秋官正女吏主持祭礼,高声诵读祭文。

  尹淑妃看着祭坛上的女吏,抬手用锦帕掩口,偏首笑问道:“这朝廷里怎么会有女官啊?”

  坐在一旁的惠嫔忙凑上前解释道:“娘娘有所不知,朝堂上本是没有女官的,唯独太史局有此特例。”

  尹淑妃不解,抬眼向惠嫔看去,继续问道:“哦?为何?”

  惠嫔见尹淑妃来了兴趣,心中一喜,对尹淑妃微微行礼,颔首道:“回娘娘,陛下尊崇天道,对太史局格外青睐。而这太史局掌天时,定历法,主祭祀,所用之人皆需天资。至于这天资一说,又格外难得,且祭祀也有男子不宜的,所以太史局征拜不拘男女。”

  尹淑妃听完笑笑,回道:“倒是有趣。”

  坐在前方的明肃皇后申氏听到二人对话,心有不悦,偏头对身旁的掌事嬷嬷安氏叮嘱几句。就见那安嬷嬷听后点点头,起身走到尹淑妃身边行礼说道:“淑妃娘娘,皇后娘娘说了,祭坛乃庄重之地,切勿喧哗。”

  尹淑妃听到安嬷嬷的训斥后面色一僵,冷冷地看着面前的安嬷嬷,一言不发。

  惠嫔见状,忙开口解围道:“嬷嬷误会了,是我在说话,还请皇后娘娘恕罪。”

  尹淑妃冷笑一声,对惠嫔说道:“祭坛乃庄重之地,你怎可在此喧哗,回去后罚跪一个时辰。”惠嫔忙跪下称“是”。尹淑妃转头看着皇后,嘴上却对安嬷嬷说道:“人,本宫已经罚了,嬷嬷回去复命吧。”

  安嬷嬷见尹淑妃面色不善,也不再多说,便行礼回到皇后身边。

  惠嫔见安嬷嬷走开,又附身说道:“娘娘莫气,皇后如今风头正盛,不过是仗着太子妃有孕在身。嫔妾听说东宫此时正在生产,若是个女儿就好了。”

  尹淑妃冷眼瞥了惠嫔一眼,斥责道:“你还嫌本宫不够丢脸吗?”

  惠嫔一惊,忙低下头不敢再言。

  尹淑妃转头向位属东宫,本该坐着太子妃的空椅看去,眼底浮现一丝怒意:就算太子妃生的是女儿,申后的儿子也依然是太子。

  祭月礼仪完毕,秋官正女吏跪在祭坛上将祭文和月光纸等物一并焚烧,皇帝与一众大臣则移驾保和殿开宴。

  张玄阳看着焚烧的灰烬随风飘荡,慢慢地飘近满月,赤月已呈,太阴星出,主兵争,此乃安邦定国的帝后之相,区区一个亡国公主却有帝后命格,实在是天意弄人。张玄阳转身向东宫看去,微微眯上眼,口中呢喃道:“郡主降生。”说罢微整衣袖,动身往保和殿去,刚走几步,忽见天上有东西飘落,便伸手接住细看,是雪啊,大吉之兆。

  “啊……”

  “娘娘用力啊,再使把劲啊,马上就出来了。”

  “啊……啊……”

  东宫内宫人里外奔波忙作一团,在祭月大礼之日,太子妃突然发动,虽事先有所准备,但还是有些应接不暇。

  太子守在寝殿外听着爱妻的喊叫声心急如焚,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为此格外重视,特意向父皇告假,盼着在孩子出生后看上第一眼。但是看到又一炷香燃尽,太子有些按捺不住,转身对跪在一旁的太医们问道:“怎么还没生出来?”

  太医忙叩首回道:“殿下莫急,太子妃胎像平稳,不会有碍,请殿下再耐心……”。

  “哇……”婴儿的一声啼哭响彻整个东宫。

  太子面上大喜,一众太医纷纷叩拜恭贺:“恭喜太子喜获麟儿。”

  过一会,一个怀抱婴儿的老嬷嬷从寝殿内走出来,将孩子抱给太子道:“恭喜殿下,娘娘生了个小郡主,母女均安。”

  太子听后喜不自胜,小心翼翼地从老嬷嬷手中接过婴儿细细打量。看到孩子眉眼间与自己极其相似,激动地双手微颤:“孤的孩儿,孤的第一个孩儿。”说完又转头对老嬷嬷问道:“太子妃安在?孤能进去见见吗?”

  老嬷嬷俯身行礼道:“娘娘大好,殿下可以进去瞧瞧。”

  太子听后,立马抱着孩子转身往寝殿内走去。

  寝殿内跪了一地的宫女,满口说着恭贺的话,但太子此时顾不得其它,直直地盯着绣帏后的身影,缓步走去。宫女轻撩绣帏,太子侧身坐在床边看着娇妻,柔声道:“阿妤,辛苦了。”

  太子妃闵氏抬首看着丈夫,温婉一笑:“殿下抱的可是小郡主?”

  太子一听,忙将孩子放在妻子身边说道:“对,这是我们第一个孩子,你瞧瞧,像我不像?”

  太子妃轻抚孩子的脸笑道:“自然最像太子殿下。”说完抬眼看了看太子,轻轻地说道:“可惜不是皇长孙。”

  太子摸着孩子的小脸,不赞同地回道:“此言差矣,阿妤,我倒是一直都盼着你能给我生个女儿,我卫珵的女儿,必定无上尊荣。”太子抬手握住太子妃的手,略凑近些低声说道:“你若想生皇长孙,日后还需再辛苦些。”

  太子妃眉目含嗔地瞪了一眼太子,看到太子是真心疼爱女儿的,也略放下心来。虽然皇家子嗣事关重大,但她心里还是隐隐期盼有个贴心的女儿。想到这里,太子妃抬头对太子问道:“殿下,可曾派人通知了父皇和母后?”

  太子一听,这才反应过来,之前光顾着高兴,忘了这一茬。太子妃身边的老嬷嬷全氏一脸笑意地走上前来回道:“殿下娘娘放心,老奴已经差人去通知了。”

  太子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挥手说道:“东宫众人一律有赏。”

  东宫殿内一团喜气,保和殿上也是热闹非凡。

  众人随皇帝一起移至保和殿,内侍摆宴,大臣纷纷上前为皇帝敬酒。

  尹淑妃见皇帝心情大好,便开口说道:“陛下,您有没有闻到香味?”

  孝武帝一愣,合眼闻了一会,说道:“是有股香味。”

  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常禄忙开口说道:“陛下,奴才也闻着了,好像是梅花的香味呢。”

  孝武帝沉思一会,问道:“这个时节,怎么会有梅花的味道?常禄,你去派人查一查。”常公公领旨,立马派了一个小公公前去察看。

  这时突然有个太监前来上报:“启禀陛下,外边下雪了。”

  孝武帝大惊,这个时节怎么会下雪?一众大臣也是不明就里,大殿上议论纷纷。

  这时之前派去察看的小公公也跑了回来,在常公公耳边说了几句。常公公忙对皇帝说道:“启禀陛下,香味的事儿,有着落了。”

  孝武帝转头道:“说”。

  常公公躬身行礼,回道:“回禀陛下,御花园的梅花不知怎的,全开了,连其它各宫栽种的梅花也都开了。”

  孝武帝又是一惊,今晚怎么回事,八月飘雪,八月梅花香,百思不得其解,便开口问道:“国师何在?”

  张玄阳起身走至御前,躬身行礼道:“臣在。”

  孝武帝微微向前倾身问道:“国师,这是何故?可是什么征兆?”

  张玄阳平静地回道:“回禀陛下,今夜乃月圆之夜,天降瑞雪,万梅齐开,此乃大吉之兆,宫中恐有贵人降世。”

  孝武帝大喜,还未发问就听殿外有一个宫娥求见:“宣”。

  宫娥走至殿前,跪地叩拜道:“启禀陛下,太子妃娘娘生了一个小郡主。”

  孝武帝惊起,看向国师,见其微微点头,拍案大笑道:“哈哈,东宫贵人降世,此乃天佑我大启,哈哈,赏,重重有赏。”文武群臣纷纷起身向皇帝道贺,尹淑妃见此情形,不由地攥紧手中的锦帕。

  皇后本期望太子妃能诞下皇长孙,因此听到生下一位郡主时微微有些失望,但得国师点化此女贵崇,也是心中大喜,起身走到皇帝身边说道:“陛下,既是天恩,何不为小郡主赐名?”

  孝武帝连连点头说道:“极是,极是。”

  常公公服侍皇帝多年,自然懂得皇帝的意思,双手捧上文房四宝道:“陛下,请赐名。”

  孝武帝在殿内微踱几步,又抬首望了望天空,遂挥手在纸上题了一个字:“姮”。

  姮,月亮,月中女神。

  张玄阳看着皇帝的字,点了点头:姮,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