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蜂窝煤
作者:湖涂      更新:2022-12-17 16:18      字数:4916
  东州府虽然比不上未来的一个省大,但是以这会儿的交通也不是那么容易走遍整个地区。

  杏花哪怕发动了自己带来的人去下面找,也要花一段时间。

  谢来在这些日子就开始在大学堂图书馆里找制造蜂窝煤的法子了。

  因为经常钻学堂去,倒是让人以为这位谢大人如今是要开始猫冬了。

  谢来在图书管理翻遍了书籍,可算是找到了蜂窝煤的土法子了。

  有了这法子,这些煤矿就能派上用场了。

  谢来发现了,自己亲自来找这些东西还是太麻烦了。以后还是要安排一些人专门搞学术方面的事儿。

  天下靠着他一个人不行。

  而且这土法日后改良,也是要靠着其他人一起努力。

  谢来想到了徐宗元。

  如今徐老师就是在为这个天下培养科研人员,也不知道成果如何。

  等以后老师培养出来了,他一定要挖几个人过来帮忙。

  此时,关闭山门的青云山上,徐宗元带着一群弟子们,都在细心的研发天书。

  这些人刚开始的时候是信任自己的老师,后来是慢慢地也喜欢上了这样有趣的学科。

  现在已经带着点儿入迷的情绪了。

  哪怕老师不关山门,他们都是不打算出去了。

  各种凡物搭配在一起,形成了神迹一般的反应,这就是化学反应。

  物理也是无比的神奇,稍微改变一下凡物的形状,增加点零件,就能力拔千钧。

  凡人也能成为大力士。

  还有数学也很神奇,世间万物都可以计算。只不过他们水平还不够,目前还在钻研。

  最让他们沉迷的是,原本天书中有些器具他们是买不到的,但是在研究天书的过程中,竟然找到了制作何种器具的办法。

  徐宗元欣慰地看着这些学生们。

  就该这样的。读书就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是整天学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的科研首席大弟子问道,“老师,如今我们也算小有成果,不知道何时……”

  徐宗元一个眼神刀子杀过去了,“怎么,你也想学那些沽名钓誉的,早日出去扬名立万?”

  大弟子赶紧儿跪下发誓,自己=绝无此意。

  徐宗元背着手,严肃道,“不学成,不下山。若是没有老夫的吩咐下山,日后就别想再来。”

  这下子谁也不敢提下山这两个字了。

  要是以后离开这里,再也得不到老师的指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徐宗元转了一圈,给学生们指点了学问,自己又回去继续钻研。

  学无止境,天书于他而言,何尝不是一项新的学问。

  他比学生们也只不过早一些时日罢了。

  不过徐宗元暂时也不着急下山,他如今想明白了,这山下就是个蛊惑人心的地方,朝廷昏庸,皇帝昏聩。

  他这些好东西就算是拿出来又如何?

  那个皇帝只怕也是要以为他想利用这些东西让青云书院起死回生。要起什么心思来破坏这一切。

  徐宗元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了,这些人,是他为百姓培养的,这天书是为百姓传播的。

  日后,这一切,他只交给一个人一心为了百姓之人。

  那就是他的来儿。

  “希望老夫能看到那一日。”

  入冬前,杏花终于回来交差了。

  她这次可算走遍了东州府了。变相的增长了一番阅历。不过人看着也粗糙了许多。她也顾不上,回来就和谢来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走遍了,又在下面几个县里发现了两个矿上。其中一个比府城还大。价格也十分便宜,我已经买到手里了。其他的有没有漏网之鱼,我也不能保证了。”

  她说完,赶紧能给自己灌了一杯清茶。

  出去的这些日子,她连茶都顾不上喝。就怕耽误了来儿的大事儿。

  谢来看着她拿到的地契,忍不住笑出了声。

  “这可都是东州百姓的宝山啊。”

  杏花道,“这到底有什么用处啊?”

  “用处可多了。马上要入冬了,你说什么最珍贵?”

  “自然是柴火,你可知道我这些日子在路上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农人们都在打柴,为了柴火甚至还大打出手。他们有的为的是为了入冬的时候能取暖,有的是为了能拿去城里换银钱。”

  谢来喃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好诗啊,来儿,你这一句诗,真是道尽了他们的苦。”杏花感慨道。

  谢来道,“不是我写的,是一个看到这场面的书生写的。足可见,底层百姓多苦。如今这石头若是能变废为宝,可以给他们发放点过冬物资,也能让东州的百姓安然过冬了。这石头,就是碳。”

  “碳?不不不,这是石头啊。不过我倒是听附近的百姓讲过,他们也曾经烧过这个石头,但是有人中了毒,所以这黑石头还有个名叫毒石头。而且他们说这石头也很难烧起来,很废柴火。”

  谢来道,“它确实带着点毒性,不过只要使用得当,就不会有毒。你待我先试试看。”

  谢来早就请了匠人,打了炉子,也打好了蜂窝煤的模型。蜂窝煤也是早就已经制作好了的。

  只是杏花这边没做好准备,谢来也没让这蜂窝煤面世。

  如今都准备好了,谢来便给杏花演示了一遍。

  蜂窝煤很快就燃烧起来了,谢来弄了一口锅在上面烧水,时间竟然比在土灶里面烧的要快许多。

  而且这期间,压根不需要往里面再添柴火。

  杏花走南闯北的,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简直就是宝贝啊。

  谢来道,“这煤制作过程中就已经稀释了一部分的有毒气体,等老百姓使用的时候,提醒他们给门窗留缝隙,自然不会中毒。”

  而且谢来觉得,中毒的大概率会是有钱人家,因为他们的房屋更坚固,封闭性更好,反而是穷人家,房子四处漏风,倒是不那么容易中毒。

  “而且这除了冬天用之外,平日里烧水做饭,是不是比柴火更方便?”

  杏花听着,眼睛都在发亮。一个劲儿地直点头,然后挫着手指头,“来弟……大人,这山头这么多,是不是……”

  谢来笑着摇头。

  杏花:“……”

  “姐姐,银子够用就好。成为天下巨富,若是守不住,又有何用?你要是守着一座宝山,日后其他人会不会掺和?”

  “肯定会啊,那么多世家大户的。”

  谢来道,“所以咱们家不要掺和最好。”

  杏花只好失望地放下了那个想法。她原本还以为能大赚一笔的。

  谢来笑道,“开采的事儿确实不方便,但是代理倒是可以让咱们家来做。到时候这些煤炭总要卖出去的,还是要靠你们。”

  杏花立马来劲儿了,“这个给我做!大人,我好歹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谢来道,“放心吧,要不然我为何让你去收购这煤山?不就是到时候让别人无话可说?”

  谢来也不是个古板的人,所谓举贤不避亲,不会因为自己当官,就总是让家里人放弃机会。毕竟当初东州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里人也是鼎力相助的。

  他不能寒了身边人的心。

  谢来直接把云长玉给叫来了,吩咐他安排人去这几处煤山守着,不要让人挖走了这些煤炭。

  云长玉有些搞不懂这是做什么。

  谢来道,“这关系到来咱们码头开起来周,能不能日进斗金的大事儿。你责任重大啊,长玉。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我只有交给你才放心。”

  云长玉顿时一脸喜色,“你放心,此事交给我正合适。我好歹熟读兵书,排兵布阵不在话下。看管这几座山,绰绰有余。”

  谢来鼓励的点头,“等来日我再给你安排更多重要的事情。让你早日回虞都,衣锦还乡。”

  “倒是也不着急,如今这里倒是不错。”云长玉还真舍不得走。在这边可是管着一千号人呢。

  剿匪护城,潇洒自在,可比在都城每日里风花雪月的好多了。

  云长玉带人走了之后,谢来就把祝桥叫来了,让他负责招一批人,专门负责蜂窝煤的事儿。

  这群人不能随便招,要谈好条件,吃住都在单位里面。

  这些又要花银子,又要动用人力。

  祝桥如今成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成了斤斤计较的守财奴。

  谢来边说,他边敲打着算盘,眉头形成了川字纹。

  见状,谢来二话不说,带他去看了蜂窝煤。

  看完之后,祝桥算盘都不打了,激动道,“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办好此事。绝不让人泄露出去了消息。”

  谢来道,“若是能造福天下人,泄露又何妨。主要是怕过早的传出去,这些人不懂用法,回头出了问题。我们推广这蜂窝煤的时候,一定也要告诉他们正确的用法。”

  祝桥很是赞同。

  谢来道,“推广之事,让刘连青去负责,他手边上读书人多。祝桥,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你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可一定要办好此事。”

  祝桥顿时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下官必当竭尽所能办好此事。”

  送走了祝桥,谢来也算是松了口气。

  事情就该吩咐下去,什么都让自己亲力亲为的操心,岂不是要累死?

  还准备给刘连青打鸡血的,然后想起来,刘连青还在给那些养羊的技工扫盲,便只能暂时放下了。

  这位同志如今倒是很有干劲儿,不用自己操心。

  很快,整个东州府各房的小吏们都动了起来。

  守山的守山,招工的招工。还有盖作坊。在这个冬日里,都忙得不亦乐乎。

  本地大户都看不出来谢来准备干什么了。

  不过这些人对谢来也是很了解的,知道这位谢大人想法多,也不是胡闹的主儿。八成又是有什么计划了。纷纷打听内幕消息。

  可惜谢来身边都是他的铁杆心腹,打听不到消息。

  就有人去宋家拜访。

  毕竟宋家如今也是谢来的心腹。

  宋父高深莫测道,“届时你们就知道了,何必着急。大人若是不想让你们知道的,你们便是知道了也没用。还不如安心等待消息。”

  “……”这说了基本等于没说。

  来人走后,宋州问宋父,“爹,谢大人到底是想做什么啊?”

  宋父白他一眼,“你问我,我问谁去?”

  宋州:“……那您刚刚还像是知道的模样。”

  “我这是为了让人知道,我是大人心腹。”

  宋州:“……”

  宋州又去和弟弟宋城说此事,毕竟从之前几次来看,弟弟宋城也是极有谋略的。

  宋城如今正在苦读,为下次会试做准备。如今大学堂的众人都很珍惜这样神奇又珍贵的机会,且大家担心若是会试不中,到时候会被踢出去,都拼命铆足劲儿学。连宋城这样的富家子弟也不敢松懈。连朋友都不敢请上门来。

  这会儿哪有工夫和宋州商量别的事儿。

  “兄长,大人的事情你少管。安心等着吧。”

  然后继续埋头苦读。等晚间还要去上课呢。昨日的课业都没完成。

  在优厚的待遇之下,工人们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很快就将第一批蜂窝煤赶制出来了。

  谢来让人在自己的屋里烧起来了。他平日里节俭,并不喜欢烧那些什么银碳。但是哪怕普通的碳都不便宜。他向来是能挨着的时候就挨着,如今这煤炭总算是可以敞开来用了。不用扣扣索索的。

  不止他,连祝桥刘连青也用上了。府兵兵营也用上了。

  云长玉这会儿才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但是作为一个世家子弟,他很是嫌弃这个。觉得味道熏人,且没有香味。

  刘连青怼他,“哼,整日里用着民脂民膏,剥削底层阶级享受的好日子,你倒是还骄傲起来了。”

  谢来想着,这同志的思想觉悟挺高的。果然,和底层百姓接触多了,这思想就会发生更多的变化。

  他打算日后学堂再招人,就把刘连青给吸纳进组织。

  云长玉不服气,让人给自己也用上。

  谢来道,“这种日子你是要适应的,毕竟日后要是哪天让你去打仗,总不能还用着银碳。士兵们会心中不平衡的。”

  云长玉本来想说,那不是应该的吗?

  但是想到了刘连青刚刚那些话,这话又说不出口了。

  他瓮声瓮气的点头,决定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吃不了苦的世家贵公子。

  最高兴的要数祝桥了,“如今一来,这倒是给府衙又少了许多开支了。这比烧炭要便宜许多。光是府衙各房每日烧炭都可以节省下来了。”

  谢来道,“节流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开源。对了,我预备乡下那些贫苦百姓家每户送一批碳,让他们度过冬天。”

  祝桥苦着脸,“大人,这可不少银钱。”

  “你可想过,这蜂窝煤用出来了,那些平日里卖柴火为生的农人如何过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山是东州的山,自然要资助东州的百姓。且也算是一次宣传,日后百姓们都用得好了,平日里自然也舍得买。这是东州遭难之后过的第一个冬天,既发现这宝山,就与民同乐。”

  谢来没法做到每个人都满意,但是至少不能让人因为官府的决策而冻死。

  祝桥闻言,只能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