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78章 胜利之后的喧嚣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41      字数:2947
  胜利了,但后面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之前的战败,需要抚恤。同样此次胜利,需要叙功。这个并不是一时半会可以结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整个工作可能要持续近一年时间。因为动用的部队太多,涉及到的民夫太多。

  本来朱厚熜还指望杨一清负总责。

  毕竟对于这些事情杨一清最为熟悉。

  但杨一清很干脆。

  当然也有之前战败带来的冲击有关系。杨一清毕竟年纪大了,已经七十八岁,精神大不如从前。支撑他走到现在还没有离开朝廷,并不是他恋栈权力,而是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解决边境问题。特别是完成收复河套的计划。

  现在朝廷灭了鞑靼右翼,边疆形势焕然一新。

  杨一清的身体就真的垮了。

  之前紧绷着,但放松下来之后,再也紧张不起来。之前失败的冲击,此次胜利的冲击,都让杨一清身体迅速变差。而且现在正是杨一清声望最高的时候,杨一清非常懂得急流勇退。杨一清很快就递交了致仕的申请。朱厚熜和杨一清谈了一下之后,同意了杨一清的请求。

  不过杨一清是功臣,朱厚熜当然不会随便对待。

  朱厚熜让协办大学士、翰林学士翟銮起草一份洋洋洒洒,赞扬杨一清一生的圣旨。而且杨一清目前是内阁次辅,还是太师。朱厚熜给杨一清加太傅称号,这样杨一清就成为了少有的太师、太傅为一身的官员。可以说是非常的荣耀。

  朱厚熜登基之后,在致仕的时候能够有如此荣耀的只有杨廷和跟杨一清。不过杨廷和致仕,是和朱厚熜这个皇帝有些分歧,带有被逼致仕的味道。

  但杨一清不一样。

  杨一清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声望正隆的时候选择致仕。因为杨一清的致仕,真的是风光无限。

  从杨一清致仕,很多人都看到了朝廷要有大变化。

  因为杨一清是目前朝中资历最深、功劳最大,也最受皇帝宠信的大臣。而且杨一清还是内阁次辅,在内阁地位非常高。这样的大佬人物致仕,直接带来的就是权力真空。

  而且这些年杨一清虽然不怎么掺和朝廷的人事问题。但杨一清毕竟不是一个人,他下面也有一大堆的门生故旧。现在杨一清这根大树要离开朝廷,杨一清的那些门生故旧也需要重新选择阵营。

  这就带来了很多混乱。

  聪明人立马离开了这个旋涡,不愿意陷入进去。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不是说谁想要离开就能够离开的。最聪明的当属严嵩,早在之前就准备好了。因此杨一清致仕的时候,严嵩已经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成为了江南总督。

  从朝廷抽身,去了南直隶。

  同时也有一些大臣,选择离开朝廷。有的是因为年龄大了,有的是因为身体不好,有的是因为不愿意继续留在朝中。杨一清致仕,朝廷还没有选择一个新的内阁阁臣,另一个内阁阁臣高友玑也选择致仕。

  高友玑是年纪大、身体也不好。

  高友玑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好。进入内阁这一年多的时间,朝廷事务繁忙。特别是今年南北两边打仗,导致内阁的事情陡然增加很多。

  高友玑身体越来越吃不消。

  因此高友玑选择致仕。

  朱厚熜同样挽留了一下高友玑。当然这只是一种态度,最后还是批准高友玑致仕。相比起致仕的时候非常荣耀的杨一清,高友玑致仕倒是很平淡。

  没什么轰轰烈烈。

  不过按照规矩,朱厚熜历数高友玑的功劳,特别是高友玑在左都御史任上和吏部尚书任上做出的贡献。高友玑担任左都御史、担任吏部尚书,正好赶上了都察院和吏部改革。在这方面贡献还是很大的。

  最后朱厚熜给高友玑加了一个太子太傅。

  内阁开始出现大变动。

  高友玑上书致仕没几天,王宪也选择致仕。

  王宪倒不是因为年龄原因,也不是因为身体原因。王宪虽然年纪不小,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但身体倒是很好。王宪纯粹是因为不想继续在朝中待下去。本来王宪以为自己入阁之后,可以成为内阁当中军事上重要的人员。就算无法比拟杨一清,但最起码也应该成为杨一清的助手。

  可惜想错了。

  王宪在内阁更多的是摆设。朱厚熜信任杨一清,把军事方面的事情都交给了杨一清。而杨一清主要是跟兵部尚书汪鋐、军事参议司总参议刘天和他们讨论军事方面的事情,反而把王宪这个内阁阁臣放在一边。

  这是王宪不能忍受的。

  杨一清致仕,王宪本来还以为自己可能有机会。但张璁他们要推荐汪鋐入阁,很明显是为了替代杨一清在内阁的功能。这让王宪很是受伤害。

  毕竟当年王宪和王瓒是政治盟友。

  而张璁是王瓒的好友,同样也是一个派系的官员。应该说张璁入京之后,顺理成章的成为王宪的盟友。可是张璁入京担任礼部尚书,却跟兵部尚书汪鋐走的更近。

  打击太大。

  一旦汪鋐入阁,王宪知道自己又是跟之前一样的地位。王宪资历深,可不愿意给张璁、汪鋐这些小辈低头。所以王宪也是心灰意冷,不愿意继续留在京城。趁着现在也选择致仕。

  三个内阁阁臣的致仕,让朝廷很是动荡。毕竟一次性内阁出现这么多的空位,怎么看都是大动荡。

  “秉用兄,出了大事。”

  “怎么了?”

  朝廷的重要位置一直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现在突然出来了三个内阁阁臣的坑,多少势力都盯着。更重要的是,能够入阁的都是朝廷重臣。只要他们动了,他们的位置空出来,那么后面人就可以顶上去。然后后面的人留下来的位置,同样需要人顶上去。

  看起来是内阁出现了三个空位,其实会导致一大堆的重要位置出现变化。

  所以大家都在计算。

  看看这一次的调整当中,自己能够得到多少好处。

  张璁也是如此。

  自从上一次吏部尚书竞争输给了秦金之后,张璁比谁都明白自己必须要团结更多的人。想要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就能够一飞冲天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皇帝也是要平衡朝局的。

  就算皇帝再怎么宠信某个大臣,也不可能和所有大臣作对。除非这个皇帝是昏君,完全不在意朝局的平衡问题。显然朱厚熜不是这样的皇帝。

  朱厚熜可以给张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但张璁想要更上一步,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还是要靠着自己的能力。如果张璁自身无法担当大任,皇帝是随时都可以抛弃他的。

  所以张璁这两年一直在活动。拉拢更多的人,一起在这一次变动当中拿到更多的利益。

  “蒋阁老,蒋阁老已经有两天没有去文渊阁。据我得到的消息,蒋阁老卧病在床,情况不是很好。”

  “真的?”

  “对,不会有错。”

  汪鋐点头。

  入朝之后,汪鋐圆滑很多,也越来越适应朝中的生活。

  在这个关键时刻,汪鋐也是紧盯着朝中任何变化。听到一些最新消息,立马过来和张璁商量。张璁想了想道:“好事,但变化太多。这一下内阁直接空了。”

  蒋冕身体如何,张璁才不关心。

  死不死也跟张璁没关系。

  张璁考虑的是,蒋冕这么一病,之前的部署就再次出现问题。想了想道:“我进宫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