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64章 伤亡惨重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41      字数:2972
  一次朝廷筹谋已久的战役。

  准备了有三四年的战役。

  朝廷从陕西、山西调出精兵强将,动员七八万部队,十多万民夫,准备一举解决鄂尔多斯部落,收复河套。从宁夏镇和榆林镇出发的部队,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还是顺顺利利的来到了鄂尔多斯。

  而且没怎么使劲,就打进了鄂尔多斯部落。

  完成了收复河套的目标。

  “何总制,有些不对。”

  收复河套是好事情。

  因为完成了朝廷的目标。

  但是占领了鄂尔多斯部落之后,姜应熊的眉头一直没有舒展开。姜应熊是战场宿将,十几岁就跟着自己老爹姜奭上了战场。姜奭死了之后,继承榆林侯爵位,这几年一直在榆林带兵和鄂尔多斯部落打仗。

  打仗打多了,对于战场就会有非常敏感的嗅觉。

  姜应熊这一次出征河套,到现在总是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劲。

  在鄂尔多斯营地转了一圈之后,姜应熊突然明白过来,心中的疑问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姜应熊立马找到了负责榆林镇、宁夏镇方向的总督何孟春。本来负责这边事物的是蔡天佑。

  不过蔡天佑年纪太大,已经过了八十,不适合负责收复河套的行动。

  嘉靖十年的时候告老还乡。朝廷筛选之后,最后选择了担任江东巡抚的何孟春。何孟春是早年朱厚熜为了大礼仪之争贬到了南京的官员。

  只不过何孟春能力很出色。

  朝廷分割南直隶,成立江东巡抚、安徽巡抚、应天巡抚分别管理南直隶,就认命了何孟春为江东巡抚。主要是管理后世江苏北方一带。蔡天佑致仕之后,选择一个能力出色的官员负责收复河套的事情,何孟春算是脱颖而出。

  何孟春这名官员性格很直。

  又是杨廷和手底下重要官员。朱厚熜开始大礼仪之争,第一次附和杨廷和的就是当时的工部右侍郎何孟春。所以才把他扔到了南京,让他不要影响大礼仪的进程。

  不过何孟春很有能力。

  何孟春是早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的学生,入仕之后政绩斐然。特别是在处理马政上,有过非常贡献。他早年在陕西整顿马政,短短几年就让朝廷受惠几十年。一直到朱厚熜登基前几年,陕西、山西一带部队用的马匹都是陕西提供的。在何孟春整顿陕西马政之前,陕西马政崩溃,一年都无法提供一千匹。这就是何孟春最早期的政绩。

  后来在云南也是功勋卓著。

  何孟春巡抚云南的时候,接连解决了好多部落的叛乱,包括解决好几个土司。最后在云南设立了永昌府,增设了五所长官司,五处防御所,大大的推进了朝廷在云南的改土归流,推进了对于云南的统治。这样大的功劳,朝廷赏给何孟春家里一个世袭锦衣卫职位,被何孟春拒绝。后来朝廷又给何孟春的儿子荫封做官的机会,何孟春同样拒绝。

  正因为何孟春这样的履历,朱厚熜才会同意何孟春来榆林。

  “是。这里是鄂尔多斯部落的老巢,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情况。和我们猜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何孟春也是点点头。

  太不应该。

  一路上虽然有些敌人,但整体来说太过顺利。

  太顺利的进入了鄂尔多斯部落。

  再看看鄂尔多斯部落里面,一堆老弱病残,完全是一个空城。虽然这些年朝廷狠狠地打击了鄂尔多斯部落,削弱了鄂尔多斯部落的实力。但鄂尔多斯部落不应该这么弱。虽然比不上巅峰时期,但鄂尔多斯部落如果咬咬牙,应该是能够拿得出近三万骑兵。

  现在的鄂尔多斯部落,青壮年比老弱妇孺多多了。

  特别是俺答率领万人骑兵直接并入鄂尔多斯部落。可是这些骑兵去了哪里?

  何孟春可不是死读书的读书人。

  而是一名文武双全,经验丰富的官员。也发现了目前的不正常情况。

  “何总制,我有些担心。敌人是不是用河套作为诱饵,引我们这些部队上钩。”

  “诱饵?”

  听到姜应熊的话,何孟春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喃喃自语道:“诱饵,河套是诱饵。”

  很快何孟春大惊失色道:“对,这里就是诱饵,是诱饵。蒙古人善骑射,但不善防御。以前鄂尔多斯部落聚集在这里,此地是他们的包袱,他们无法放弃。结果被我们轮番袭扰,损失惨重。可是现在他们放弃这里,那么这里反而成为了我们的包袱。他们用河套钓鱼,引诱我们这些部队往这里来。那么他们的大部队现在去了哪里?”

  何孟春和姜应熊两个人立马看向了地图。

  姜应熊指了指地图道:“何总制,这里,吉囊和俺答的目标应该是这里。”

  “山西和大同的部队?”

  “是。”

  姜应熊点头道:“相比起我们这一路,山西和大同离这里更远。有更广阔的草原,可以让鄂尔多斯部落施展他们的骑兵部队。而且因为路程远,部队更疲惫,更容易放弃戒心。一旦遭到了鄂尔多斯骑兵的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何孟春没有立即说话,但基本上认同姜应熊的观点。

  何孟春心中很是紧张。

  虽然以前何孟春也带兵打过仗,在云南也平叛过大量土司暴动。但这一次是面对大明朝几百年最大的对手,也是收复河套的重要战役。

  一旦山西和大同这边大败,那么也会影响榆林镇和宁夏这的情况。

  朝廷打一场收复河套的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光是花费的金钱,就需要朝廷准备好长时间。

  因此何孟春道:“榆林侯,立马派人去看看。”

  “好。”

  “还有,集合骑兵部队做好准备。一旦有事情,要随时做好支援准备。不管吉囊和俺答有什么想法,鄂尔多斯部落人口不足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是承受不住太大的伤亡。你明白我说什么?”

  “是。”

  姜应熊先是楞了一下,但很快点了点头。

  明白何孟春的意思。

  何孟春虽然是一个耿介的官员,但却不是一个迂腐的大臣。若是他们的猜测成真,那么现在的情况就会非常不乐观。不过虽然不乐观,但不是说完全没有翻盘余地。

  鄂尔多斯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几年减员严重。

  说白了就是没有人。

  部落人口稀少。一旦伤亡严重,部落就很难维持下去。以命换命,大明朝可以承受的伤亡,鄂尔多斯部落是承受不了的。虽然看起来是残酷的想法,但现实就是如此。

  大约半个时辰之后,姜应熊来到了何孟春身边道:“何总制,情况不好。我们的侦骑碰到了山西总兵桂勇的溃兵,按照他们的说法,鞑靼骑兵驱赶溃兵继续往东。我猜测应该是要袭击镇远侯。”

  “榆林侯,你先带着骑兵部队支援镇远侯,我带部队跟上。”

  “何总制,那这个地方?”

  “人更重要。”

  “你…………”

  “有事我承担。”

  把已经打下来的河套这块地盘放弃,这可不是小事情。朝廷追究下来,甚至有人给皇帝进谗言,这都是掉脑袋的罪名。但何孟春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现在的情况,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如果死死地抱着这块地盘不放,会给鞑靼部落各个击破的机会。

  姜应熊看了看何孟春,很认真的点点头。

  道:“何总制,你放心。就算我死了,我也不会让鄂尔多斯部落好受。我一定会救下镇远侯。”

  “不要死,也不会死。”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