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00章 青海鞑靼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8      字数:3184
  嘉靖十年。

  四川和贵州这些西南省份,虽然没有打仗,但正在紧锣密鼓的做战争的准备。

  因此还是很忙。

  当然应该说,整个大明朝都在变化。

  相比起地方的忙碌来说,朱厚熜在京城倒是很安稳。因为具体的事情,都有下面的官员在做。朝廷也因为这些事情,所以减缓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步伐。

  朝廷整体政局稳定,皇上就会轻松。

  皇帝最怕的就是朝廷政局混乱。

  “陈九畴好大的手笔。一千煤井,他要在山东打造一千煤井。”

  朱厚熜对于山东的变化还是很高兴的。

  陈九畴去了山东不到一年时间,但是在山东的动作是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每一件事情做的都是非常不错。现在的陈九畴在山东,那可真是一边丈量土地,一边推广一条鞭法,还在改革卫所,现在又是整顿煤炭。

  野心勃勃。

  陈九畴要在山东打造一千个煤井,供应山东的主要城市。和现在山东迅猛发展的海贸,以及商品经济相符合。甚至陈九畴的计划当中,准备利用港口,把煤炭送到松江府(上海)一带,卖给那里的百姓。

  “皇上,若是山东真的能够完成一千个煤井的打造。那么山东的煤井,一年能够给朝廷带来直接收入十三万两左右,间接收入也有十万两左右。”

  税务总司总司长姚镆开口。

  煤炭产业的发展,带给朝廷的好处很多。不说可以少砍柴,不让山里变成光秃秃。光是金钱收入就不少。直接收入就是,朝廷发出的采煤许可证,朝廷占据煤井一定的比例,还有煤井交税。

  间接收入就更多了。

  参与运输的商人要交税,卖煤炭的煤铺商人也要交税。且一个地方一旦开始大量采煤,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一个城镇的出现,同样会给朝廷带来很多税收。这就是间接收入。

  可以说目前大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之下,煤炭工业的发展是很必要的事情。而且煤炭工业的发展,对于朝廷、对于地方,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唯一的问题就是,煤炭工业会聚集很多人。这是一个人口密集型产业。

  那些失去土地的煤炭工人在一个地方聚集,一旦闹事情,那就是大事情。

  “皇上,手笔太大了。”

  户部尚书秦金上前。

  最近一段时间,秦金每天都是皱着眉头。

  朱厚熜平时都选择避开他。因为秦金每天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看到秦金出来,朱厚熜都很无奈的苦笑。不过秦金才不管皇帝怎么想,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道:“陈九畴建议修建兖州到徐州的运河,全长百里之长。引微山湖之水经彭河入泇河,至宿迁董口入黄河。这么大的工程,陈九畴想做就做。这要是做起来,需要多少钱。臣认为此事不可行。”

  陈九畴是一个胸中有大抱负的人。

  经过朱纨的建议之后,陈九畴明白,山东的煤炭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为此陈九畴考虑了很久。

  最后陈九畴发现,只要官府支持,山东的煤炭产量肯定能够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不过陈九畴要考虑,这些煤炭开采之后,要卖出去才能够挣钱。而古代的交通来说,水运是最方便的。

  所以陈九畴想到了开挖运河。

  虽然京杭大运河已经存在,但陈九畴准备开挖另一条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连起来。一旦挖了这条运河,那么兖州、济宁、台儿庄、徐州一带,就会被运河完全连起来。

  这样山东的煤炭不仅可以供应山东城镇,甚至可以进入南直隶。

  但秦金却是大为恼怒。

  运河,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真的做起来那可就困难重重。历史上任何朝代挖运河,哪一个不是小心翼翼。实在是因为动员的人力,花费的资金太多。

  “秦尚书,要真是开挖这条运河,对于山东是很好的事情。甚至弄好了,对于防备黄河泛滥也有一些好处。”

  工部尚书王时中开口。

  但秦金摇头。

  丝毫不给王时中面子,道:“说的简单,钱从哪里来?嘉靖十年事情多,到处都要钱。嘉靖十一年,需要的钱更多。这几年朝廷财政虽然不错,但花费的钱更多。特别是今年和明年,朝廷都有大动作,户部必须要有足够的钱。因此臣不赞成现在开挖运河。若是可以,开挖运河的事情,可以推迟两三年。等过了这段时间,再挖也不迟。”

  “皇上,臣也认为目前朝廷要做的事情太多,有些事情应该缓一下。”

  内阁首辅费宏开口支持秦金。

  费宏心中无奈。

  陈九畴实在是太能折腾。

  自从陈九畴去了山东之后,山东那可真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九畴在山东,光是裁撤的卫所,到现在就有三个。丈量土地,更是闹得鸡飞狗跳。

  弹劾陈九畴的折子,每天都有一大堆。

  山东虽然不能说是科举大省,但山东出来的官员也很多。陈九畴丈量土地,推广一条鞭法,直接影响山东士绅的利益。他们在官场很有人脉,各种弹劾如雪片一样飞来。

  要不是皇帝还算是信任陈九畴。光是这么多的弹劾,陈九畴就不好受。

  再说,就如秦金说的那样,朝廷这两年要做的事情太多,很多都是花费大量资金的事情。“收复河套”,丰州筑城,集宁筑城,解决播州杨氏,还有一系列重要道路建设,以及水师部队剿匪,哪一个都是吞金兽。

  每一个动不动就是上百万的投入。

  户部哪里有那么多钱。

  秦金每每看到这些开支,心里都是胆战心惊。惧怕到了年末,手中没有钱了。

  朱厚熜听下面大臣的分析,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事情太多。

  朝廷不应该铺开太多的事情。步子迈的太大,摊子铺开太大,很容易翻车。因此朱厚熜道:“那就告诉陈九畴,可以提前派人考察运河路线,做一份详细的计划。等朝廷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之后,就会支持他运河的想法。”

  “是。”

  “兵部和内阁对姚镆折子的意见朕看了,朕也同意。”

  张经他们想要收一些彝族兵丁,包括接纳一些彝族部落。

  兵部和内阁都是赞成的。他们把自己想法写进去,然后上交给了朱厚熜。朱厚熜也是赞成。本来彝族部落是不怎么会种地的,但随着大量汉人涌入西南省份,他们也开始学会种地。

  而且越是下山和汉人接触的,越是可以拉拢。

  因为相比起彝族部落,汉人这边的生活好很多。只要是人,都有共同性,都会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一致的。张经准备用毕节军民府的土地,吸引一些彝族部落。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至于彝族兵丁,朱厚熜就更支持。

  在西南省份打仗,这些熟悉当地气候的彝族兵丁,用处非常多。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情,用不着事事都请示朝廷。有些事情需要他们自己拿主意。若是打仗,总不能是朝廷指挥打仗。内阁告诉汤沐和梁材两个人,如果不是必须要请示的重要问题,一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就行了。只要按时把情况汇报给朝廷即可。”

  “遵旨。”

  朱厚熜每天批阅的奏折很多。

  能够专门拿到小廷议当中讨论的,都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需要朱厚熜强调的事情。

  梁材连想要招收彝族兵丁的问题,都给朱厚熜请示,让朱厚熜颇为无奈。准备战争,事情本来就多。如果事事都请示,那么朝廷忙死了,朱厚熜也累死了。而且还会耽误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应该立即做下去,而不是等朝廷的消息。这一等就浪费了一个多月快两个月的时间。

  所以朱厚熜给汤沐和梁材更多的权力。

  有些事情不需要请示。

  说完了西南省份的事情之后,朱厚熜开始谈起另外的事情。也就是目前负责陕西马市的毛伯温的奏折。

  “毛伯温奏折当中的卜儿孩,亦不刺都是些什么人?是朵甘原来的部落,还是其他什么部落?谁给朕介绍一下。”

  “皇上,臣来介绍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