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69章 新年计划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7      字数:2884
  “其他人呢?”

  “皇上,工部制定的全国道路计划,内阁反对,皇上也没有批准。臣请皇上重新审核。”

  工部尚书王时中站出来。

  不过王时中刚刚站出来,蒋冕就斥责道:“王尚书难道忘了秦二世而亡和隋二世而亡之教训。”

  “蒋阁老,我没忘记。但我不明白,工部制定的道路计划,和秦二世、隋二世有何关系?”

  王时中可一点都不在意蒋冕的身份。

  蒋冕是内阁次辅又如何?

  蒋冕只是比王时中早了一届,王时中入仕也四十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四十年。蒋冕科举的时候,的确是成绩好。不过也就是得到了杨廷和的提拔,才有了现在的地位。

  但王时中不服。

  王时中可是在地方打拼多年,在地方政绩显赫,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而且要不是之前王瓒他们想要更多的权力,被皇帝打压的话,自己现在不是吏部尚书,就是内阁阁臣。

  不过既然没能够成为内阁阁臣、吏部尚书,王时中当然要给自己的部门增加权力。

  工部在六部当中,权力只能说是一般。

  所以王时中要自己努力。

  王时中看到朱厚熜很是重视交通建设,因此他制定了一份全国道路计划。没想到内阁反对,给皇帝的票拟当中直接表达他们的反对想法。皇帝看完这份折子之后,也没有说同意,或者不同意。

  这是王时中不能接受的。

  王时中现在六十四岁,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因此廷议当中直接提出了这个话题。

  “王尚书,你自己觉得没有问题吗?你说工部十年之内要铺设十万里的道路,要朝廷每年拨款400万两和600万石的粮食。再说十年铺设十万里,一年铺设一万里。王尚书,你可知道一万里是多少吗?一年铺设一万里,你拿什么铺设一万里?不要说是四百万两,你就是一千万两,要铺设一万里都是困难重重。这还只是道路建设,你们工部还有一大堆的水利建设方面的计划。滥用民力,造成民怨沸腾,这就是秦二世而亡,隋二世而亡的原因。你是想要把大明朝拉入这样的境地吗?”

  蒋冕毫不客气的斥责王时中。

  但王时中一点没有退缩的想法,直接顶回去。道:“蒋阁老没有在地方当过官,对于地方情况不熟悉,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想法。”

  王时中还嘲笑了一句蒋冕。

  你一个没有在地方当过官的,哪里知道具体事情。

  然后面对朱厚熜道:“皇上,当年蒙古人南下,成立元朝。他们以京城为中心,在全国设立驿站,铺设驿道。总共铺设了七条重要驿道,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七条道路,全国主要大城市都连上这些驿道。然后以这七条主要驿道为主,铺设了连接其他地方的小驿道。这样总共在全国设立了1500多个驿站。光是其中的七个主要驿道,就有四万多里。加上那些小的驿道,光是驿道就有十万里。本朝开国之后,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都非常重视驿道的建设,在元朝驿道基础上,不仅拓宽了驿道宽度,还增加了驿道距离。目前全国驿道,还有一些其他道路,十万里是有的。工部的计划是,重新检查这些驿道。对于有些长年失修的驿道,重新进行修整。然后围绕着目前几个重要城市,重新开辟重要道路。”

  “哪些道路?”

  朱厚熜确实是看到过工部的折子。

  但真没有细看。

  因为朱厚熜看内阁的票拟,驳回了工部的计划。所以也没有仔细看,直接就放在了一边。内阁权力的增加,和皇帝偷懒有关系。朱厚熜也不是超人,不可能什么奏折都仔细看。

  朱厚熜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

  内阁直接否定的折子,司礼监也没有跟朱厚熜说过。毕竟六部为自己部门争取权力的折子,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内阁否定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因此司礼监也没有当回事情。

  所以朱厚熜也没有太在意这份折子,也没有仔细看过那份折子。

  现在听王时中的话,朱厚熜还真是很感兴趣。当年蒙古入主中原之后,元朝是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建设。最有名的一个道路就是后来被誉为张库大道的道路。也就是张家口到库伦的道路。

  这是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为了加强对于外蒙古的控制,修建的道路。

  后来这条道路被称为“用白银铺就的商道”。因为这条道路从明朝、清朝一直到民国,都是北方非常重要的商道。特别是茶叶贸易非常繁荣。清朝为了卖出更多的茶叶,甚至把中国主要的茶产地和这条路给连上。俄罗斯自己也重视这条路,清朝的时候这条路一直延续到俄罗斯莫斯科。中国的茶,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的卖到了俄罗斯和蒙古。清末民初的时候,这条路最高的贸易额甚至达到了白银一亿五千万两之多。和另外一条四川——陕西——山西到蒙古,最后进入俄罗斯那条道一起,成为了明清时期中国和俄罗斯、蒙古最重要的商业道路。

  “皇上,朝廷铺设道路,主要是战备道路,以往朝廷主要修的都是这种道路,就像是大同到丰州道路,就是这种形式。但臣认为目前全国战备道路修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就是缝缝补补。朝廷现在更应该修的是,货物量多的道路。臣举个例子,开了马市之后,马市交换的货物越来越多。目前从马市卖出去的,主要有丝绸、茶叶、蔗糖,还有成衣、蒙鞋,还有家用的铁器等等。但这些东西并不都是当地有的,而是需要从各地运过来。但这些货物从各地运过来,路上消耗的时间太长,路上的花费太多。不仅影响货物的交易,还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臣认为朝廷应该修专门的货运道路,当然如果和驿道连上,那是更好的事情。工部想要十年修十万里道路,就是为了修这样的道路。把大明朝大大小小的县城都连系上,这样全国的货物就可以尽快的发往各地。一定会大大缩减货运时间,降低货物成本。”

  “有道理。”

  朱厚熜点头,对于王时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

  王时中这是物流的概念。

  他这是要打通目前全国比较分散的货运道路。把那些货运道路都连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通道。目前很多商队,走一天也就二三十里,甚至有些还不到二三十里。就是因为道路的原因。

  若是能够拓宽道路,铺平道路,就能够大大增加物流速度。

  对于任何商队来说,缩减路上的时间,那就是钱,可以大大缩减成本。以往朝廷修路,很少会说钱的问题。但王时中却是直接提出货运道路的概念。

  让朱厚熜还是很满意。

  “皇上,滥用民力,是亡国之道。”

  看朱厚熜很感兴趣,蒋冕再次提出反对意见。

  修路历来是容易出事的工程。

  因为动员人力最多。稍微组织不好,或者克扣一下他们的钱,就容易出现暴动。因此一直以来朝廷最忌讳人员密集。

  “蒋阁老,因噎废食是要不得的。不能因为担心出事,就不做事情。秦朝修长城,隋朝修运河的确是出了很多问题。但长城和运河有没有作用?有,而且很大。也就是说长城和运河该修。秦朝和隋朝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朝廷太过着急,组织不力,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如今圣君在朝,朝廷财政有余,只要组织得当,那么就不会出现问题。相反完全可以完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道路。”

  王时中坚持自己的观点。

  当然说的时候,也不忘拍皇帝马屁。

  “好了。”

  朱厚熜打断了蒋冕和王时中的争论。

  然后道:“路是一定要修的。不过蒋阁老说的也有道理,不能盲目。内阁、工部、户部一起商量一下,制定一份适合的道路计划。需要详细计划,要修哪一条路,需要动员多少人工,需要多少银两,需要多少粮食。必须要有规划,不能让这样的大工程,反而变成害民误国的工程。”

  “遵旨。”

  “继续。”

  “皇上,市舶总司申请在宣府和丰州成立分部,开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