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60章 支持山东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7      字数:2689
  “陈九畴要把吕经调到土地部,参与丈量土地,你们怎么看?”

  “皇上,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差一点激起任城卫兵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可不罚。”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勋开口。

  陈九畴在奏章当中还是为吕经求情的。虽然陈九畴和吕经没什么私人交情,但陈九畴和吕经接触止之后,认为吕经还是能够用的。所以给吕经求情,希望能够继续留在山东,而不是削职为民。不过对于陈九畴的求情,都察院可不接受。李承勋认为这一次的事情,不管原因是什么,任城卫闹事是真的。虽然大家闭口不说,但这一次任城卫的事情,就是属于一次兵变。吕经处理有问题,必须要受罚。

  “臣附议。”

  吏部尚书高友玑赞成都察院的看法。

  道:“皇上,发生如此大事,不能轻轻放过。若是这样都放过,那么以后朝廷还怎么处理类似的事情。朝廷有朝廷的规矩,岂能因为陈九畴的求情,就放过此事。”

  看到李承勋和高友玑都反对,朱厚熜也是毫无办法。

  毕竟他们一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一个是吏部尚书。这两个朝廷重臣反对,朱厚熜虽然是皇帝,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意见。因此朱厚熜问道:“以往发生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

  “贬官、削职为民、流放,还有处死,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罚。”

  高友玑回答。

  高友玑当了多年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现在又是吏部尚书。

  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很熟悉。历史上大明朝发生过不少次兵变,和文官有关系的也不少。一般都是朝廷派出的文官和当地卫所发生冲突,最后导致兵变。

  如果文官死了,那还算是好事情。

  一旦活着,那么不同的后果带来不同的处罚。最严重的就是处死,这是罪名很大,或者说兵变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如果只是小规模的问题,那么就是贬官或者削职为民。

  “吕经应该是什么处罚?”

  “削职为民。此次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任城卫官兵扣押从三品官员,起了一个非常坏的头。若是以后其他卫所,都学习他们扣押朝廷命官,那朝廷威严何在。以后朝廷如何管理地方卫所。这个头不能开。他们如果不满意朝廷政策,就聚众惹事,扣押朝廷命官,那就是天下大乱之征兆。吕经作为从三品的左参政,弄出了此等事情,给朝廷带来如此后果,应该削职为民。”

  高友玑表达自己看法。

  要削职为民。

  一个小小的任城卫,竟然敢扣押朝廷从三品官员。最后只是推出一个卫指挥佥事当替死鬼,简直是糊弄朝廷。不过既然陈九畴这么处理了,这个事情高友玑也不愿意多说。

  而且陈九畴在第一时间就解决了这个事情,表现还是非常突出。

  因此高友玑不谈任城卫的问题。

  高友玑主要是谈吕经的问题。

  吕经一个从三品大员,被一群丘八扣押,简直是丢尽了朝廷的脸面,丢进了读书人的脸面。如果让其他卫所有样学样,以后文官的面子在哪里。

  因此高友玑对于吕经是很不满的。

  “皇上,此次事情吕经的确是难辞其咎。他处理事情太着急,才引起了这种不可预知的后果。不过因为陈九畴迅速解决,此事影响力有限,没有高尚书说的那么严重。因此臣认为可以让吕经戴罪立功。”

  刑部尚书胡世宁开口。

  好几个人不爽的看着胡世宁。

  胡世宁这个人脾气又臭又硬。大家觉得某个事情可以睁一眼闭一眼过去的时候,胡世宁却抓着不放,让很多人都下不来台。但现在很多人认为该处罚吕经,而且要重重处罚吕经的时候,胡世宁又出来说可以让他“戴罪立功”。

  胡世宁简直是和大家作对。

  “胡尚书,吕经引起如此之事,难道不应该处理?”

  “应该。”

  胡世宁点头,直接同意。

  但他同时又道:“然吕经也曾有功于朝廷,在山东政绩出色。也因为如此朝廷才准备派他去四川担任按察使。现在虽然出现了披露,但不应该直接削职为民。而且臣认为朝廷不应该对于一名官员随意的削职为民,这是一种浪费。有些人不做事,就不会出事情。难道朝廷要全用这种官员?这一次的事情发生,正是因为吕经是一个敢于担当,敢于做事的官员。吕经有能力、有经验,这种官员让他回家,浪费他的才华。因此臣建议对吕经降职处理,然后戴罪立功。”

  李承勋对于胡世宁很是恼怒。

  瞪了一眼胡世宁,道:“皇上,吕经之事不严格处理,以后再发生此等事情,该怎么处理?”

  “陈九畴都赦免了闹事的任城卫官兵。难道说吕经的罪名,比这些闹事的任城卫官兵更严重?若是朝廷只处理吕经,那么让天下如何看朝廷?以后那些卫所官兵是不是更加肆无忌惮的闹事。反正最后朝廷会安抚他们,反而是处理吕经这样的官员。这样处理反而是留下了隐患。”

  胡世宁丝毫不让步。

  李承勋和胡世宁两个私交甚笃的官员,在官场上一旦意见分歧,从来都是不会相让的。不管他们私底下私交有多好,一旦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寸步不让的主。

  朱厚熜在上面听着李承勋、高友玑和胡世宁之间的分歧。

  想了好一会,道:“对于一名官员,只要不是无可救药,朕都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一棍子打死那些做事情的官员,对于朝廷来说是损失,对于官员来说太残酷。吕经处理此事略显急躁,差一点酿出兵变。现在既然事情算是圆满结束,朕想应该给吕经一个机会。”

  “皇上圣明。”

  胡世宁很高兴,皇帝能采纳自己的意见。

  李承勋有些不满意。

  但想了想,还是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李承勋虽然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但他是正儿八经从地方大员走到现在位置的。朱厚熜说的一席话,还是很有感触。

  “贬官,就按照陈九畴的意思。吕经贬到山东土地司吧。吏部考虑一下,如果是贬官,什么位置比较适合?”

  高友玑也不满意这样的处理。

  可是皇帝发话,高友玑立马思考。

  想了一会,道:“皇上,臣认为可以贬为山东土地司参议。”

  “可。”

  朱厚熜驳回了吏部和都察院要对吕经削职为民的建议,而是选择了降职处理。因此对于高友玑如何安排,都是同意的。皇帝也要安抚朝中这些重臣。

  土地司参议,地方从五品的官员。

  土地司的参议,除了两个人在土地司处理事情之外,其他土地司都会分派到下面各府,负责各府的土地事物。相比起山东左参政,马上要升官的四川按察使职位来说,地位是差了一大截。

  但对于吕经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结果。

  “通过这一次的事情,朕觉得山东问题很复杂。应该给山东派遣更多有丈量土地、推广一条鞭法经验的官员,协助陈九畴。朕想让河南都察院副都御史刘源清去山东,担任山东左参政如何?”

  “臣无异议。”

  吏部尚书高友玑直接同意皇帝的想法。

  独断乾坤。

  皇帝连官员的名字都点了,高友玑当然不会不识趣的反对。再说只是一个地方从三品的官职,也没有必要和皇帝争执。至于刘源清此人,高友玑也没有什么恶感。

  刘源清此人在河南,和桂萼合作清丈土地,功劳很大。作为有过丈量土地经验的官员,现在正适合去山东帮忙。

  “好。就这么定了,让刘源清去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