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富国强兵_第328章 210 武举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2      字数:5385
  朝廷事情多。

  不过进入嘉靖五年九月份之后,朱厚熜还是抽时间去看武举的考试。

  大明朝的武举,是从明英宗开始发展,到后面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慢慢的完善,到了明武宗时期有了基本完善的雏形。对于大明朝的武举,两个贡献最大的皇帝就是明英宗和明武宗。等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武举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彻底把武举变成和文举一样,成为了正式的考试。

  文举和武举,都是三年一次。

  乡试、会试年份都是一样的,只有月份不一样。

  嘉靖五年三月份进行文举会试,嘉靖五年九月份进行武举会试。

  而且之前参加武举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朱厚熜开始对将门世家开刀。朱厚熜规定所有世袭武职后人,想要袭祖先留下来的武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武举,拿到武进士。只要能够在武举当中拿到武进士,那么就能够正常袭武职。

  可是如果没能够成为武进士,那么就不能直接袭武职。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先考上武举人,然后以武举人身份考入高等武学,从高等武学毕业。只有从高等武学毕业,得到高等武学合格证书,才能够袭武职。

  当然如果连武举人都拿不到,那么只能是去初等武学上学,先从初等武学毕业。然后进入高等武学,再从高等武学毕业。这样就有资格袭武职。

  当然你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懂的纨绔子弟,哪一个都没有办法完成,那么只能是降一级袭武职。举个例子世袭千户的后人,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只能是世袭百户。

  就算是能够证明嫡长子身体不好,也要参加武举文试,通过了才有武职可以受袭。

  虽然这样也不见得能够让世袭武职的纨绔子弟恢复祖先的荣光,但最起码可以大大减少纨绔子弟的数量。而且世袭武职的后人,他们毕竟是家学渊源。很多打仗的技巧,都是这些将门世家家族的机密,会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那些战场上的技巧,都是他们家族不外传的东西。

  这些战场经验是很宝贵的。

  相比起很多目不识丁,没读过书的普通家庭来说,他们成才的可能更高。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家里受到不一样的教育。

  所以朱厚熜才颁布了这样的命令。

  当然这也是为了增加武举人数,以及推广武学,才想出来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以往这些世袭武职后人,因为都能够继承家族武职,对于武举和武学并没有多少兴趣。看看以往参加武举的人数,全国都没有一百人。这样的情况之下,武举怎么可能发展。

  他们连武举都不重视,更不用说武学。

  这些都是将门子弟,连他们都不在意武举和武学,读书人就更不用说。这个年代武人的地位太低,名声也不好。那些读书人更是不愿意成为武人。

  就是一些落魄书生,也甚少愿意往这方面发展。

  成为文官,然后指挥这些武将,才是这些读书人的梦想。

  所以朱厚熜只能是先从世袭武职后人手中着手。果然朝廷这个命令下来,对于世袭武职后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轰动的消息。本来不少人只要安安稳稳,就可以世袭老祖宗留下来的武职。可是朝廷一纸命令,直接剥夺了他们这样的资格。接过了涌入了一堆人,参加武举。

  全国世袭武职后人是非常多的。

  大明朝的军户都是世袭的。军官就不用说了,从百户、千户,往上卫指挥佥事、卫指挥同知、卫指挥使,更高的还有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都是世袭职位。

  大明朝有三百多个卫,还有七八十个千户所,多少世袭军职。

  现在争先恐后的参加武举。

  嘉靖五年的武举会试,是大明朝武举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去年的地方武举考试当中,参加的考生最多,所以武举人诞生的也最多。朱厚熜也很重视武举考试。

  朱厚熜跟杨一清说,五年之内和鞑靼右翼打仗。

  那么除了边军,京营肯定也要重新打造出来,京营也要参加战争。现在的京营人数不过五万人左右,还远远不够打一场仗。特别是和鞑靼部落打仗,怎么也要动员十万人左右。

  可是要打造新式的京营,肯定是需要大量的基层军官。

  武举很好。

  可以提拔大量的基层军官。

  能够走到武举最后的,都是武艺出众,弓马娴熟的。朱厚熜看着有些人射箭,都忍不住叫好。

  “这个年轻人武艺不错。把他的文章拿过来,朕看看。”

  能够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武艺的,其实已经是拿到了武进士的名额。他们的文章,已经被兵部、军事参议司录取,然后让皇上过目的。

  朱厚熜接过文章,连连道:“不错,不错。浙江沿海的情况描述的很不错,对于定海卫的定为也很有战略眼光,看起来平时很用功。此子何人?”

  “皇上,此子叫卢镗,今年二十一岁。他们家是世袭处州卫千户,从小就在处州卫长大的。”

  “难怪对于浙江如此熟悉。”

  处州卫就在后世浙江丽水市。

  卢镗在这里长大,难怪对于浙江很熟悉。他写的文章当中,对于定海卫,也就是舟山群岛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认为舟山群岛战略位置很重要,朝廷水军一定要重视舟山群岛。

  从各个方面描述舟山群岛对于浙江、福建一带的重要性。

  写的很好。

  “年轻有为。”

  朱厚熜看着弓马娴熟的卢镗是啧啧赞叹。

  原来他就是历史上和汤克宽齐名,号称仅次于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抗倭名将。历史上卢镗开始时候的抗倭表现就非常好,可惜他的上司,一位很出色的抗倭名臣朱纨被诬陷下狱处死。卢镗身为朱纨手下大将,当时大部分的战功都是在朱纨手底下完成的,因此也受到了朱纨的牵连,差一点就要死在监狱里面。要不是后来浙江倭寇形势依旧很严峻,卢镗也很难被放出来。不过也因为这个事情,在监狱里浪费了三年时间。等三年后从监狱里出来,重新回到战场之后,开始一直不顺利,老是打败仗。或者不是败仗,而是总放不开手脚。

  因为这个时候再次发生了一个事情。

  那就是负责闽浙军务的一代抗倭名臣张经,因为得罪了严嵩被处死。结果张经的案子,再一次牵连了一大批人,这里面就包括俞大猷、卢镗这些抗倭名将。

  特别是俞大猷,差一点和上一次卢镗一样,无法走出监狱。

  好在事情过去了,卢镗也慢慢的适应了战场,平复了心情。两年之后卢镗配合俞大猷和汤克宽大破倭寇,被誉为是打倭寇以来军功第一。

  后来胡宗宪全权负责抗倭事宜,卢镗就跟着胡宗宪南征北战,在抗倭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卢镗最厉害的就是,他率领的部队,都是地方部队。开始的时候战斗力都一般,是卢镗一手训练他们,成为了精兵。可惜后来他跟着的上司胡宗宪死于狱中,卢镗身为胡宗宪手底下大将,再次受到了牵连。好在这个时候卢镗也是军功赫赫,因此没有跟朱纨那个时候那样差一点判死刑。而是免职,结束了他几十年的战争生涯。

  一个真正的抗倭名将。

  可惜没有完全发挥他的实力。卢镗只是当时抗倭名将的一个缩影,包括俞大猷、汤克宽等人,都未能够在战场上发挥自己全部的实力。因为朝廷政治风波,多少抗倭名臣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俞大猷、卢镗这些武将,对于这些朝廷纷争无能为力。反而每一次朝廷政治风波,都直接影响这些武将。

  看着卢镗,朱厚熜心中不停地劝诫自己。

  自己身为皇帝,一定不能让这些武将,受到朝廷政治风波的影响。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时代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才华。

  “他是这一届武艺最好的?”

  武举会试,这一批学生的武艺已经是接受过兵部、军事参议司的考核。

  现在只是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

  就像是说,这一批学生,已经是过了会试。现在是文举当中的殿试一样,是等着皇帝给他们排名。看卢镗的武艺,包括他射箭,朱厚熜都觉得,这应该是武艺最好的将军。

  “卢镗的武艺最多也就是前十。”

  “哦?”

  朱厚熜很惊讶。

  在朱厚熜看来,卢镗的武艺很好。

  比自己在兴王府的那些侍卫,还有现在皇宫那些侍卫,武艺强多了。看看他在奔跑的马上不停地射箭,真的是“箭无虚发”。可是汪鋐竟然说,卢镗的武艺也就能够进入前十。

  “谁的武艺最好?”

  “来自泉州的世袭百户家里的俞大猷,今年二十三岁。俞大猷是臣至今见过武艺最为出众的,一手出神入化的剑法,几个人根本无法近身。而且兵法出众,对于古往今来的那些兵法战阵,能够倒背如流。更厉害的是,俞大猷不仅熟读兵书,而且还饱读诗书,真的是才华横溢。要是在军队学习,在战场上锻炼一段时间,未来不可限量。”

  汪鋐是带兵打过仗的。

  也见过很多军官。但像俞大猷这样自如运用兵法的,那么数量各种军队战阵的,而且武艺还如此高强的,却是第一次见到。当然俞大猷让汪鋐更满意的是,俞大猷不仅仅是懂军事,而且跟读书人一样,饱读诗书。在汪鋐看来,俞大猷的水平,甚至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面对这样的年轻人,汪鋐真的很是爱才。所以在朱厚熜面前大力推荐俞大猷。

  朱厚熜点头。

  果然朝廷命令就是有用的。俞大猷历史上参加武举,那都是三十岁之后的事情。可是朝廷硬逼着这些世袭军职后人参加武举,这不俞大猷二十三岁就参加了武举。

  还被汪鋐如此看好。

  俞大猷可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甚至俞大猷在海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俞大猷用最简单的话来表明海战。表示所谓的海战,就是看谁的战舰体积更大,谁的战舰火力更强。其实这种海战模式,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早在这个年代,俞大猷已经是看穿了海战的本质。

  “汤克宽表现如何?”

  朱厚熜一边看这些武进士的表演,一边再次问了汪鋐。

  朝廷成立了南洋水师之后,汤庆提督南洋水师,已经是去广州赴任快两年时间。不过没有带走汤克宽,汤克宽是直接进入京营。此次武举汤克宽也是参加了。

  “汤克宽比一般的考生稳重,这两年在京营,表现也很好。”

  “这些人都是大明朝的未来,要好好培养。”

  朱厚熜都没有想到,嘉靖五年的武举会试,吸引了这么多的未来名将。俞大猷、汤克宽、卢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将。

  他们不仅跟倭寇打仗,还有国内的海匪,以及还和葡萄牙人打过仗。甚至戚继光和汤克宽后来在北边和鞑靼部落、女真部落打过仗。面对草原部落的骑兵,他们也是丝毫不落下风。

  现在都这么年轻。

  是好事情。

  “对于这一批武进士,兵部有什么安排?”

  “臣和李参议(军事参议司总司长李钺)谈过这个事情。这一批的武进士,整体来说年轻,但能力不错。都是熟读兵书,弓马娴熟,而且大部分都是世袭武职后人出身,从小就长在军队,因此对于军队也不陌生。所以我们两个人决定,这一批武进士,一部分放到京营,按照成绩担任试百户、试总旗,先锻炼一年左右。等一年之后,他们熟悉了军队情况,到时候任命他们为总旗、百户之职。等过两年进行一场大比武,成绩好的可以升为把总,或者是副千户。另外一部分人,让他们以试参议的身份,加入军事参议司,学习为军队参谋能力。同时让他们跟着军事参议司的参议,参加京营参议司的构建当中。”

  汪鋐立马给朱厚熜汇报。

  军事参议司。

  一个开始只是给皇帝和内阁讲解军事的机构。但随着朱厚熜重视军事参议司,有什么军队事情,都是询问军事参议司。结果不知不觉当中,兵部也只能是跟着重视军事参议司。

  因为皇帝信任军事参议司的意见。

  如果兵部提出的建议,皇帝询问军事参议司的时候,他们给出了相反的建议。那么皇帝说不定就会采取军事参议司的意见,这样就直接否了兵部的建议。

  这就是改变。

  就像是内阁,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皇帝事情太多,所以找了一个秘书班子。可是用着用着,皇帝越来越信任这个秘书班子,结果这个秘书班子的权力越来越大,才有了现在的内阁。

  军事参议司也是如此。

  皇帝越来越愿意听军事参议司在军事方面的意见,等于是出现了一个军事方面的内阁。当然现在的军事参议司还不到那个时候,但却是有那个趋势。

  就连整顿京营,军事参议司都插了一脚。因为顾仕隆整顿京营,准备在京营当中引入军事参议司一样的机构。也就是在京营当中,打造参议司,作为将领的参谋。

  这一批的武进士,有的人要去当基层军官,有的人则是要走参议的路子。

  “武学那边呢?有没有武举人入学的?”

  “有,但不多。”

  “初级武学那边呢?有没有一些读书人愿意参加的?”

  “没有。”

  汪鋐摇头。

  对于“高贵”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怎么可能过来当丘八。

  朱厚熜完善武学,把武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等武学,主要是让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军队军纪等等,以及最基础的军事知识。算是培养一些合格的兵,以及培养小旗(领十人,班长级别)的军校。只有成绩非常好的人,才能够担任试总旗(领五十人,试就是代理或者是副),一般毕业生只能是担任小旗。

  至于高等武学,那都是需要有一定基础的人才能够参加。

  要么是武举人,要么是初等武学毕业的。高等武学教的都是大的战略战术,包括一些新的武器装备,还有领兵作战。从高等武学毕业,最少都是试总旗,大部分都是试百户。

  朱厚熜还是希望初等武学。可以招收一些读书人。

  因为读过书,适应起来也快。但很明显,读书人是看不起“丘八”,是不可能读武学的。朱厚熜想了想道:“从军队当中,选择一些表现好的、立功的兵士,可以进入初等武学。还有也不需要那些有才华的读书人,只要有一定基础的,稍微识字的,都能够进入初等武学学习。甚至不识字,看不懂兵书也不怕。到了初等武学之后,开设一个识字班,专门教他们读书。朕就不信了,初等武学还办不了。”

  “臣遵旨。”

  “李卿。”

  “皇上。”

  朱厚熜跟另一旁的李钺说话。

  道:“军事参议司可以办一份内部军事杂志。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讨论他们对于军队建设,也可以讨论他们对于兵书的看法。甚至也可以讨论如何改良军队的兵器。反正只要是关系到军事的,让他们可以随便说。集思广益,重视大家的意见,这也是你们军事参议司应该做的事情。”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