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许怀义是那个契机
作者:安绵绵      更新:2022-05-03 19:55      字数:2411
  “我很意外,陶知远居然是你的人。”

  君逸摊摊手:“不是,陶大人那样的人,谁的人都不是,他是大周的人。”

  绾宁随即明白过来他什么意思,点点头,这个说法倒是确切。

  “那怎么想着扶他上位?”

  许怀义和绾宁有来往,君逸是知道的。

  当君逸送信给她,问她让许怀义推举陶知远这件事,为不为难的时候,绾宁一口便答应了下来。

  陶知远这个人,绾宁知道,两朝元老,两朝丞相,在上一任皇帝在的时候,就已经在朝堂有一席之地。

  而如今天下安定,陶知远性格里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

  太平盛世,皇帝哪里受得住这些说话完全不顾尊卑的人,找了个机会把他打发了,这一打发就是十多年。

  而陶知远也在这个位置上,认认真真的做了十多年。

  毫无存在感,也毫无怨言。

  他好像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和欲望,他所想的不过是一腔抱负,投身在大周的社稷。

  无论是哪个职位,他都把它做到尽善尽美。

  他好像也不在乎自己什么官职,只要是为朝廷做事,他便觉得是好的。

  照理来说,这样一位胸怀宽广,心怀大爱之人,理当居庙堂之高,为江山社稷之用才是去处。

  但因皇帝受不得他的正直,而让一个如此大才之人,居于一隅,得不到重用,虚度十多年的光明。

  前世,在君策初入朝堂之时,还特地把这位陶大人请了出来作镇。

  这位陶大人二话不说上了任,该做什么便做什么。

  没有因此对谁感恩戴德,更没有因此对谁卑躬屈膝。

  还是和从前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对于君策上位这件事,朝廷中还是颇有微词。

  但是不得不说,陶知远的存在就像一根定心柱一样,立在朝堂之中,很快便把朝堂中那些七七八八的声音消弭于无形。

  陶知远是真正的正直之人,国之脊梁。

  他学问高超,明理知义,不趋炎附势,不依附于谁,更不会卷入党争,他的心中只有大周只有大周的百姓。

  哪怕居于一隅,做一个小官,他也没有抑郁不得志,而是尽力做好手边的事。

  身为丞相时,没有趁机结党营私,以权谋私,一直尽职尽责,也不怕得罪皇帝。

  这样的人,看起来不能为任何人所用,事实上在朝堂这盘棋中,每个人都是棋子。

  区别不过是有的人是主动,有的人是被动,而有的人是顺势而为。

  像陶知远这样的人,便是顺势的棋子。

  用好了,是一把利剑。

  比如现在,兵部侍郎这个位置,用君策和君恒谁的人,对君逸来说都不是好事。

  用君逸自己的人,目标更是太大。

  用一个这样一心只为大周的人,且有声望的大臣,镇住兵部不受侵蚀,其实就已经是最大的作用了。

  而且依陶知远在朝堂的名声,比君逸用自己的人效果还好。

  因为只要他在那里,君恒和君策,就不能对兵部轻举妄动。

  只要他一坐上那个位置,其他的人想要做点什么小动作,都没有机会。

  不说别的,兵部有陶知远坐镇,君逸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想通了这些,绾宁心中已经猜到了君逸的想法。

  君逸看她恍然的表情,笑了笑,

  “你想到了是不是。”

  “嗯,亏得你想出了这么一个人。”

  君逸:“物尽其用,人尽其能。

  其实当初我也没想到这里,不过君策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的确是有些把柄,我便多关注了些,以备不时之需。

  一条和北燕勾结的罪名,足够兵部侍郎曹宥获罪。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若兵部侍郎倒台,要推一个什么样的人上去最合适。

  那时候我也看到了陶知远,但是却没有想到把他推上位。

  一来是他身份敏感,从前是丞相。

  二来皇帝对他不喜,这个时候推他出来也不知是好是坏,这里面总感觉少了一个契机。

  到前段时间忠勇侯府的事情出现,我猜测君恒一定会反击,到那时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站在我的立场,绝对不会让君恒和君策的人上位,那我必须就要找一个中立的人。

  我的人里,有适合这个位置的,但是这个时候站出去并不是明智之举。

  我的打算是找一个中立的老人就好。

  确定用陶知远,是我知道了你可以用许怀义。

  那个我曾经想到缺失的契机,一下子便对上号了。

  这点,多亏你。

  由许怀义来举荐陶知远,那么前面我所有的担忧都不复存在。

  首先,许怀义现在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他说的话有分量,皇帝会听,不会过多怀疑。

  而且由他来举荐陶知远,不会对陶知远带来任何后顾之忧。

  而在李暮和高以群两个人出现之后,陶知远就显得更为清水,直接打消了皇帝对他的戒备。

  这件事里,许怀义是那个契机,让陶知远名正言顺的出现。

  然后一切水到渠成……”

  绾宁听完君逸的布置,吸了一口气。

  这一系列的事情,听君逸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她知道,这里面的每一步都需要前面细细的推算和筹谋,是极费心力的事情。

  所有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事,背后一定都下了极大的功夫。

  除了有强大的实力,还得有缜密的心思,以及洞若观火的心智。

  这每一条,君逸都具备。

  有今日的结果,实在是令人钦佩。

  “那兵部这边,以后你也插不上手了。”

  君逸:“兵部我不需要插手,只是当有战事来时,一切按流程办事就好。”

  绾宁一下就明白了这句话里的底层逻辑。

  和君恒君策最大的不同,是君恒君策想要兵部的目的,主要是结党营私。

  都想要把这些势力为我所用,作为和对方势力争斗的筹码。

  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

  收名收利,最后坐上那个他们梦寐以求的位置。

  君逸的不同,是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只要按正常流程,陶知远不会卡住他,就可以了。

  从立场上来说,他和陶知远是一边的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大周。

  他们目标一致,没有利益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陶知远的秉公办事,就是对君逸最好的配合。

  这一点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