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万寿节(五)
作者:翱翔九天的小鸟      更新:2022-05-02 20:07      字数:2237
  盛大的庆典,歌舞升平,除了那些亲眼见证了午门事件的少数人之外,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就在刚刚,外边发生了多么可怕的事情。

  跟着朱元璋的脚步,缓缓上前,登上阶梯,直到站在龙椅前,这才松开了手,开口说道:“一会标儿还要接待宾客,你就在这里陪着朕。”

  “陛下……太子接待宾客,还有……”

  这么大的盛宴,自己能有幸参加,那可是认识一些上层名流的最好机会,现在被朱元璋安排在身边,让他如何行动。

  更何况,这里可是有着很多很多,可以赚取的利益。

  轻蔑的目光瞥了一眼,朱元璋语气沉重道:“怎么?朕让你陪着,你反而不愿意咯?”

  “岂敢……”

  赵晨连忙低头作揖道。

  “儿臣朱桢,祝贺父皇,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楚王朱桢向前两步,来到石阶下边,纳头便拜!

  “六儿有心了!”

  龙椅上坐稳身子的朱元璋,随意的在桌子上拿起了一块绿豆糕,咀嚼片刻,语气极其平静。

  这每次万寿节,都是车轱辘话,说来说去的,好生无趣。

  “儿臣朱梓,祝父皇,福如东海,日月昌明!”

  潭王朱梓旋即上前,躬身拜服道。

  朱元璋只感觉百无聊赖的摆了摆手道;“好好好!”

  朱梓心中哀叹,他本就排名靠后,这祝寿也要有先来后到,那些兄长肯定是要排在他前边的,等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没什么新鲜词能说了。

  “儿臣朱椿,有诗一首,以祝父皇!”

  老大朱标在朱元璋进奉天殿的时候就已经祝寿了,老二朱樉,老三朱?,老四朱棣,老五朱橚,老六朱桢,老八朱梓,老九早亡,十子朱檀也是在午门便以献礼。

  轮到了朱椿时,那别说没有好的祝寿词了,就是能说的话,能想到的祝寿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被用了七八遍不止了。

  毕竟除了这些藩王,那些公主,驸马都尉,也要抢夺的。

  “哦?父皇还不知,你有这般才学?尚会吟诗作赋,念来听听!”

  霎时间,朱元璋来了兴致,陈词滥调的,听着也确实无聊,但他又不能驳了这些孩子的面子,该有的程序也必然少不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望长城内外,怀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白,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惜!”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朱椿站在会场中,也真的是按照赵晨说的,为了不让朱元璋认为,这诗词是在别的地方学习的,暗暗沉吟,边走边说,似乎是看见什么,便说什么。

  宴会上,朱元璋心下细细琢磨,两旁的藩王,驸马,一个个神情沉重的打量着朱椿,这家伙是把风光,一口气全都夺取了。

  “这首词,有题名吗?”

  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朱元璋语气凝重的看着朱椿道。

  “有感而发,还请父皇题名!”

  朱椿心中一喜,这是老爷子把这首词看中了。

  “嗯,既如此,就叫朝圣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朱椿竟也不离开,反而是朝着朱元璋躬身作揖道;“秦皇一扫六合,东出函谷,而鲸吞天下,始皇帝东游至泰山,而封禅!”

  “汉武北驱匈奴万里,封禅于泰山之巅,淮有两汉余三百年不受戎狄所扰!”

  “儿献此词,意举父皇之功,青史名姓几行,却鲜有望项背者,崖山之后,神州陆沉,已达百年,父皇起于草莽,起于布衣。”

  “南征北战,短短一十五载,驱除鞑虏,复我华夏,重梳文字,废除胡服,使神州再现红装素裹。”

  “北定大都,历数千载,父皇当先,北伐燕云,而定大明千秋之基。儿只谈,父皇之功,再造华夏,正我衣冠!一扫唐末以来,我中原与草原之颓势。”

  “收回北方屏障,丢失四百年之燕云诸州。功在当代,更在千秋!”

  “请父皇降旨钦天监,择良辰吉日,泰山之巅,封禅天下!”

  朱椿迈步向前,单膝跪地,双手向前高高举起,慷慨激昂!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面色沉重,听自己儿子在这里给自己歌功颂德,而且说的每一句话,就好像说到他心坎里了。

  只是泰山封禅这件事情,朱元璋不是没想过,以他的功绩,泰山封禅是完全可以的,起于布衣草莽,提三尺剑,而立不世之功。

  短短十五年,开创了一个传承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给那快要咽气的华夏文明,强行续命一波。

  “儿请父皇,封禅泰山,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儿请父皇,封禅泰山,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忽然间,两旁的众人纷纷向前一步,以众藩王为首,齐齐跪拜,请朱元璋去泰山封禅。

  泰山,五岳之首,是华夏大地的神山,泰山府君更是最古老的神明之一,地位超然,当然,泰山封禅这个事情,还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也是秦始皇的封禅事迹,把本就傲视五岳的泰山,再拔了一个高。

  “臣请陛下,封禅泰山!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这个时候,不单单是藩王,公主,驸马,便是听到消息的其他文武,亦是同步而来,跪在了石阶下边,声音洪亮,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朱椿心中大喜,到了这一步,事情就算成了,无论其他人送的东西再如何的好,朱元璋记着的,也是朱椿这个好大儿。

  而其他藩王勋贵们,不能做先驱者,却也不甘落于人后。

  在这个时代,不,准确的说,从李世民之后,一直到如今,功绩足够封禅泰山的,也只有朱元璋一人了。

  可李世民功绩虽高,但毕竟一不是开国之君,二,他得位有问题。

  “封禅泰山之事,休要再提!”

  朱元璋脸色一黑,冷声呵斥道!

  这在千古以来,被明君圣主奉为自己功绩证明的泰山,封禅大典,竟然被朱元璋,直接拒绝了?

  他难道真的是圣人?不想彰显自己的功绩?